在重慶市江津區四面山風景區的插旗山半山腰,一處清代全真道宮觀遺址——朝源觀遺址靜臥于山體之中,讓人驚嘆的是,其核心建筑三清殿并非傳統木構殿堂,而是依山開鑿、條石壘砌而成的石窟建筑。
近日,《重慶市江津區朝源觀遺址三清殿石窟調查簡報》(以下簡稱《簡報》)正式對外發布,首次系統揭示了這座全真道宮觀遺址的完整布局與獨特價值。
三清殿外牌樓。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7月23日,《簡報》第一作者、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文博副研究館員牛英彬接受新重慶-重慶日報采訪時表示,三清殿內保存完好的儒釋道三教造像、清晰的題記與罕見的構造方式,為清代西南道教史提供了關鍵實證。
考古調查再現石窟三清殿隱秘構造
深藏于插旗山腰的朝源觀遺址,是清代道教活動的重要遺存。其核心建筑三清殿,實為人工開鑿與條石砌筑的完美結合。
山體內開鑿大殿,當時的重慶工匠們是如何做到的?
牛英彬揭開了謎底——工匠們自山體西側的小石包中部向內鑿掘空間,再以規整條石精心壘砌,形成一座坐東朝西、券頂穹窿的石窟殿堂。
石窟大殿有多大?整個殿窟平面呈長方形,寬4米,高5米,進深達5.8米,空間規整而肅穆。
除了大殿之外,清代工匠們還在殿前開鑿了具有典型清代風格的仿木石牌樓——廡殿頂上的細密瓦壟與滴水、正脊寶瓶與龍首魚身鴟吻,以及小額枋下淺浮雕的花鳥紋樣,無不流淌著清代工匠的審美意趣。
牛英彬說,殿窟與山體擋墻、踏跺平臺共同構成有機整體,這種在石包內鑿窟再以條石砌壁的營造法式,與武隆大石箐石林寺等清代重慶石窟一脈相承,成為地域性建筑技藝的鮮活標本。
歷經數百年時光仍保存完好
在這個石窟三清殿內,五龕造像布局嚴謹,題材明確,且均有榜題標注身份,為研究清代神祇體系提供了清晰圖譜。
“朝源觀三清殿外楹聯題刻內涵豐富,提示我們這里可能是一處受到武當山影響的全真道龍門派之道場。”牛英彬說,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全真道在西南地區傳布甚廣,但像朝源觀這樣保存完好的宮觀遺址則頗為少見。
同時,三清殿的構造方式雖以石窟呈現,但在宮觀整體格局中,又是正殿之所在,頗具特色。
三清殿內造像龕。重慶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
川渝地區目前發現的清代道教石刻造像,因時代較晚,數量龐大,兼之造像水平普遍較低,歷來不受關注。但朝源觀三清殿內的道教造像雕刻精美,且均有準確題名,為辨識和研究川渝地區清代道教造像的題材、特征與形象演變提供了可靠標尺。
此外,朝源觀三清殿石窟造像還反映了明清時期全真教在西南地區的流布,也為研究明清時期的三教融合信仰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資料,具有獨特的價值。
牛英彬說,朝源觀的價值不僅在于保存完好的石窟與造像,更在于它如同一個時空膠囊,封存了西南山地中儒釋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正如龕楣上飄飛的如意紋飾,這種文化基因的韌性,至今仍在巴渝群山中綿延回響。
原標題:全真道宮觀遺址藏身江津洞窟之中,保存完好頗為少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