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所村,地處黃峙江東岸,與大榭島一衣帶水,隔江相望。有后所、仲家2個自然村,村委會駐后所。后所村最早為后所城,是“千戶所軍”安營扎寨之地。
明洪武二十年(1387)信國公湯和奉命在浙東南沿海筑城以防備倭患,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在穿山建造千戶所城,由安陸侯吳杰督造,城建成后調定海衛后千戶所官兵守御。后因“所城”跨山而建,空間太大,不便防守,就將原城址遷到睡龍山南麓平地,現城墻已拆除。
后所,村以城得名,有西門外、吳衙里、項家、孫家、西大井等小地名。村中姓氏眾多,基本上都是“千戶所軍”后裔。
項氏宗祠,位于后所村城南項家,建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北侖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項氏始祖項信祿,明洪武年間(1368~1398)從溫州平陽遷入。
項氏宗祠,坐北朝南偏東,正殿面闊五間,為歇山頂平屋。
林氏宗祠,又名林氏宗堂,坐東北朝西南,正殿面闊五間,建于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
林氏宗祠
后所城南孫氏民居,坐西北朝東南,由門樓、正房(前廳)、后堂和兩側廂房組成。
城南孫氏民居
前院的正房(前廳)和廂房。
孫氏民居正房(前廳)掛有“世襲千戶”匾,“千戶”應該是后所城的最高長官,不知這“千戶”叫什么?
后堂堂號為“務本堂”。
后所孫姓,明洪武廿七年(1394)從安徽定遠縣安定鄉沿河村遷入。
吳衙里吳氏民居,坐西朝東(偏南),由前后兩個院落組成。北侖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
吳氏民居前院由門樓、正房(堂前)、廂房、前后天井和兩側偏院的組成。
吳氏民居前院正房(堂前)和廂房。
前院通后院的門
后院的門樓,位于后院東北側廂房。
后院由門樓、正房(堂前)和兩側廂房組成。
吳氏民居,據該民居主人介紹:吳氏祖先是安陸侯吳杰(就是督造后所城的吳杰)。據有關資料介紹:安陸侯吳杰后被調往廣東,并在廣東雷州半島的最南端建造了另一座所城--“錦囊所城”。
城北吳氏民居,坐北朝南(偏南),由影墻、正房(堂前)、廂房、前天井和后天井組成,后天井還有一古井。
正房(堂前),據村民介紹:這幢老宅后面是后所吳氏祖堂,是后所吳氏最早的居住地。
城北李氏民居,坐西朝東(偏南),正房五間二弄。
后所城西民居,坐西朝東,由前后兩進和廂房組成。
據附近的村民介紹:這里原來是座庵--西庵。
天井中的原柱礎
位于城西的后所西大井,北侖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錄點。
后所古井
后所城東張氏民居
張氏民居,由門樓、正房和廂房組成。正房掛有“張家宗祠”匾,后所張氏從福建遷入。
后所城南民居
后所城南民居,坐東朝西。
后所城南民居窗戶上的雕花
后所城南項氏民居,坐北朝南,由正房(堂前)和東西廂房組成。
城南項氏民居
后所城南民居,坐北朝南,正房前的天井中有一口古井。
后所城南民居,由八字墻門、正房(堂前)和兩側廂房組成。
正房(堂前)和兩側廂房
后所城南民居,由正房(堂前)和兩側廂房組成。
后所城南民居
后所城南民居,坐西朝東(偏北),現存建筑由前后兩進組成。
后所城南民居
仲家自然村,姓仲,明末清初從山東淄博遷入。
仲家民居
墻繪
仲家民居
后所民居瓦爿墻
位于后所與仲家之間的慧安禪寺,據民國(鎮海縣志)載:后所慧寂禪寺始于后梁貞明中年,因(三藏法數)“謂別教妙黨果佛之智慧,能子中運之理即寂面照,寂照不二,定想平等,故名家照慧”之意,遂正名"慧寂寺"。
后所城隍廟,始建于清朝康熙三年。
據村民介紹:后所有好幾座碉堡,不過多數都在村民家的院子里屋下,很難找到。這是位于東門的碉堡,上面建有房子,要不是住附近的村民陪同,靠我自己,根本找不到。
東門碉堡內部
北門嶺古樹
據熱心村民介紹說,在北門嶺那邊山上還有碉堡,在找碉堡的途中,看到右側樹旁有點像一堵墻,明顯高于兩邊,這會不會是原后所城墻遺址?
以后有機會再去后所村時,去問問這是不是“城墻遺址”?
參考資料:《寧波市北侖區地名志》、《村中宣傳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