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
在津巴布韋維多利亞瀑布城開幕的
《濕地公約》第十五屆締約方大會上
中國9地獲“國際濕地城市”認證
至此
中國“國際濕地城市”總數達22個
繼續居全球第一
此次獲得認證的9地分別為
上海崇明、云南大理
福建福州、浙江杭州
江西九江、西藏拉薩
江蘇蘇州、浙江溫州
和湖南岳陽
獲評由《濕地公約》認證的
“國際濕地城市”
是濕地生態保護
與城市和諧發展的最高成就
大理
成為云南省首個獲此認證的城市
蒼山之麓,洱海之濱
山水相伴的大理
從城市的形成就與濕地息息相關
環山的溪流匯入洱海
經西洱河流向瀾滄江—湄公河水系
城鎮依水而建,百姓臨水而居
山——水——城相依相伴
渾然一體
河流、湖泊、沼澤、庫塘等
構成的濕地生境
總面積達26782.15公頃
濕地率15.40%
洱海 鄭興 攝
濕地,如同這座城市的心血管系統
滋養著蓬勃生長的蒼洱大地
連接著這座城市的人間煙火
與風花雪月
譜寫著大理的厚重歷史與繽紛民俗
悄然吐納,經久不息
近年來
大理將濕地資源保護和利用
納入法律法規框架內
將重要濕地劃定到生態保護紅線
2012年10月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濕地保護條例》頒布施行,是全省首家州(市)級濕地保護條例。
2014年6月1日,《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修訂)》施行。
2023年12月1日,新修訂的《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海保護管理條例》施行。對濕地保護管理機構建設、部門分工協作、財政資金保障和監督檢查機制等方面給予保障。
先后制定《大理州濕地保護規劃(2015—2025年)》《云南省大理州洱海流域濕地保護修復總體規劃》(2018—2025),為濕地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此外
大理市建立起以洱海國家重要濕地
羅時江省級重要濕地
和大理市人民政府頒布認定的
以9個一般濕地為主體的
濕地分級保護管理體系
羅時江濕地 鄭興 攝
織就了“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
+地質公園+水源保護地區”
為一體的濕地保護體系
通過實施水污染防治
退耕還湖、退塘還湖
退耕還林、濕地恢復
水源地保護等一系列項目
使濕地生態功能得到進一步提升
濕地對改善生態環境
和保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作用
不斷增強
洱海 楊繼培 攝
從“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洱海”的
濕地保護理念
到劃定生態紅線、環湖截污閉環
河口濕地凈化、流域綜合治理
城鄉統籌供水
到百里湖濱緩沖帶隔離生活污染
和萬畝庫塘濕地凈化農業面源污染
都顯示了政府對于濕地保護的重視
以及大理人保護洱海的決心與堅定意志
這種保護
來自管理者對濕地保護工作的
持續投入和耐心講解
來自隨手拾起垃圾的細微舉動
和街頭巷口的保護標語
來自濕地科研工作者的專業指導
和“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專業執著
更來自青少年課堂中學習的
洱海保護鄉土教材
以及在探索濕地奧秘時好奇的眼神
濕地
也給予了這份初心和堅持
以溫情的反饋
蒼山洱海間
古老的白族水文化智慧
與現代生態理念交融
滋養著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海菜花 楊繼培 攝
在生態農業增值
生態旅游增收
人居環境改善過程中
大理人的鄉愁
有了豐滿理想的寄托
2024年
6955.46萬人次游客
在這里邂逅生態之美
1138.1億元旅游收入印證著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
深刻內涵
2022年
“推進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洱海)論壇”
在大理舉辦,并永久落戶
論壇總結了大理洱海濕地
從“一湖之治”到“流域之治”
和“生態之治”的“洱海經驗”
從水質改善到湖泊水生態的
全面恢復技術
從治理為主到全民參與的
流域保護模式
從直接利用濕地資源
到依托生態空間促進城市高質量
可持續發展的時代理念
楊繼培 攝
而這些
都彰顯了大理的濕地保護和治理
在“全球視野下的
生態保護與可持續發展”中
取得的豐碩成果
大理的實踐證明
保護濕地不僅是守護自然之美
更是為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筑牢根基
其湛藍不僅屬于大理和中國
更向世界貢獻了
城市濕地保護
與可持續利用的“中國智慧”
來源:新華社、“大理發布”微信公眾號、“大理融媒”微信公眾號、“大理林草”微信公眾號、大理日報、云南網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