碌鵝的傣味曇變
——戰友情與舌尖上的記憶之六十九
- 賈洪國
金秋時節,到云南版納拜望戰友楊春宇,火車是13點到的西雙版納火車站,從版納到勐海還有八十多公里,楊春宇因為電力安裝工地離不開,他就聯系了滴滴接我。
抵達勐海,入眼皆是東南亞風情,植被覆蓋率極高,花朵色彩明亮,各類建筑精美絕倫,作為普洱茶鄉,她是個極具包容性的城市,外地在這做生意的中年人、化妝的小哥、扎辮子的伙計、個性紋身的帥男靚女、衣著精致的傣妹以及游走在灰色地帶的年輕人比比皆是。
住進楊春宇給聯系的酒店,洗漱之后沒有其它事,于是來到街上閑逛,滿大街水果攤綿延不斷,一問才知道,勐海原來是水果的天堂,各式各樣、沒見過、沒聽過的水果還真不少,如果饞水果的話,這里可以實現一波水果自由。因為幾十年記者生涯養成的習慣,每到一處,都喜歡刨根問底。不過,勐海有些水果聽名字看外表感覺很好吃,但其實吃起來一言難盡,只能感慨一句,沒有全國熱賣的水果果然只適合嘗嘗呀。比如小菠蘿(大約小朋友巴掌大小們)這個特有品種,好奇心促使我必須品嘗一下,實話實說,正宗傣味也只適合嘗嘗,胃口不適合哪種味型,賣水果的傣族妹兒說我欣賞不來,真無法愛不上那味道。于是走進一家小吃店,草草吃了一碗米線,就住回到了酒店休息。
晚上下班后,楊春宇急匆匆從施工工地個趕回勐海縣城,我們才得以見面。
晚飯,楊春宇和愛人栗艷華,兒子楊皓程,以及他鐵桿伙伴老夏,工地上的鄭師傅。在一家叫香滿居的餐館吃順德碌鵝,有點火鍋的形式,把鹵煮好的鵝肉剁成塊,加上鹵鵝時的湯汁一煮,這是一趟傣味的升級之旅,在一步一步的制作之中,逐漸登至美味的最高峰。
當“碌鵝”火鍋一上餐桌,還沒打燃火,鹵鵝肉清香就飄散在整個包間,令人味蕾喚醒,萌生出立即下箸的想法。
一杯酒,一塊鵝肉,話題當然離不開西藏,離不開軍營,更離不開亞東。
早在元朝,就有詳細記錄鵝的烹飪方法,《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中記錄著“熝鵝鴨”制作方法:“每只洗凈,煉香油四兩爁變黃色,用酒醋水三件中停浸沒,入細料物半兩,蔥三莖、醬一匙,慢火養熟為度。”廣東人的美食傳承了中原古老的味道,“熝鵝”可見一斑——由于“熝”字過于生僻,人們寫成了“碌鵝”。
西雙版納是一個以傣族為主的多民族聚居地域,擁有豐富的傣族美食文化傳統。當地特色菜系除了傣味,還有云南特色菜、東南亞美食等。這些菜肴具有獨特的傣族口感和嫁接融合的特色,如酸爽、辣味、清香等。在這里,你可以品嘗到各種地道的傣族特色美食,如青糯米飯、傣味烤魚、菠蘿飯、竹筒飯等。
碌鵝出自嶺南,因為廣東人有吃鵝的習慣,粵語的肥鵝寓意肥我,就是財源滾滾,過肥年!“碌鵝”是廣東南番順一帶的名菜。首先將宰好的鵝取出內臟,斬掉掌和翼后,再用少許鹽腌好掛起晾干。晾干后,把鵝放進燒紅的大鐵鍋里,用細火慢慢煎。當鵝在大鐵鍋里煎時,廚師很有耐心地不停地用手翻轉鵝,碌鵝,關鍵在于一個字“碌”。這不僅是名字,也是做法。“碌”在粵語中有轉動、滾動的意思。碌鵝則可以理解為在鍋里不斷的滾動烹煮至入味的一種煮鵝的做法。直至鵝表皮金黃。廣東人把物品不停翻轉的動作叫作“碌”,“碌鵝”的名字可能因此而得。看似簡單的一個動作,其實卻有許多門道,其中,最重要的是耐心以及火候。因此,要碌好一只地道、美味的鵝,絕不簡單。
“鵝以7~8斤為最佳,過重的鵝沒有鮮嫩的口感; 而過輕的鵝則缺乏香潤的味道。”廣東客家的碌鵝能在滇西邊陲的勐海落地生根,且被食客接受和推崇,可見版納的飲食包容和旅游開發的突飛猛進。如今,版納人對碌鵝似乎有著一股執念。無論是鬧市中的酒店、傣家村落間的民俗風情飯館,還是家家戶戶的餐桌上,都能看到這道菜的身影。對于他們而言,用最純粹的烹飪方法制作成的碌鵝,在單純的味蕾享受中,也多了一份人情味。
剛出鍋的碌鵝,脂香濃郁,醬香醇厚。品嘗一口,鵝肉實而不老,厚嫩有肉感。咸中帶甜,口感層次豐富,鵝肉將醬汁緊鎖,使其更鮮嫩、味道更濃郁。
傣族人的包容和接納,使廣東的碌鵝在版納這塊邊陲土地上得以生根嫁接和改良,而且成為了勐海大名鼎鼎的美食名片!
一口咬下去,每片鵝肉都充滿了鮮美的汁水,各種香料的味道瞬間噴涌而出!與鵝肉原有的鮮味相互融合,在齒間激烈碰撞,慢慢地變為一種醇厚濃郁的咸香。當中又帶有一絲甜味,這成就了一種專屬于廣東碌鵝的獨特口感,讓人如癡如醉……
一只讓你唇齒難忘、如癡如醉的碌鵝,店家密兒不傳的是,不僅需要對肉質的嚴加挑選,還需要精細調配醬料和耐心控制火候!每隔一段時間就需要翻滾一下鵝身,保證鵝身受熱均勻的同時,也使鵝身里面的醬料充分的流到鵝肉的每個角落。當鵝身變成金黃色,汁料完全流淌出來被鵝身吸收,并凝結成粘稠的汁料后,碌鵝就大功告成了。
碌鵝火鍋整個程看似簡單,實則需要半個小時,甚至四十分鐘。我始終保持著對食材的崇高和敬意,所以感嘆廚師耐心和老練的技巧,這是碌鵝最根本的底蘊。一只火候正好的碌鵝,色澤深邃卻不失,肉質滑嫩。鵝肉有清晰的紋理,咀嚼時感覺鵝肉香味盈腔。勐海人吃鵝,便也是如此。烹飪時,不可急于一時,需文火慢烹,讓香料漸漸入味。等到出鍋時,那種濃郁四溢的香氣、那種入口即化的軟糯、那種飽滿豐厚的肉感,能讓你一嘗驚唇,從此愛上,成為一種戒不掉的癮。
其實,我對戰友家鄉的傳統文化最深的記憶,不是記錄在腦海中,而是深藏在味蕾里,通過純粹的烹制方法,保留食材最原始的味道,成為我這個外地人對去過的城市最深印記。
碌鵝味濃且香醇,色澤金黃的表皮搭上入味的鵝肉,鮮嫩、多汁的口感,味道濃郁的湯汁還適合拿來送飯,絕對令你停不了口。
眾所周知,鵝是草食性動物,水陸兩棲,跟鴨子比起來寒濕氣比較小。鵝肉不僅脂肪含量低、品質好,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而且從中醫學來看,鵝肉味甘平,有補陰益氣、暖胃開津、祛風濕防衰老之效,因此稱得上是營養健康佳品、中醫食療上品,特別適合體弱者進補。
茶文化和美食,構成了勐海這片土地最具代表性的名片。無論是參與潑水節、欣賞孔雀舞,還是品嘗地道的傣味美食和雨林秘境白酒,游客都能在這片土地上體驗到獨特的感官享受。勐海的名片不僅體現在自然景觀中,更深藏于其多彩的文化和美食之中。第一次與這片土地的接觸,有幸親歷一場文化與味覺的雙重盛宴。
拜望戰友走的地方多了,忽然覺得,有戰友的地方,能讓人變得通透豁達,以前覺得不可思議不能理解的一些人和事,想想那也是組成生活多姿多彩的一小部分,只是放眼漫長人生的冰山一角罷了,進入老年,人生的意義在于用心感悟不一樣的生活,熱愛這座城市的風土人情,包羅萬象,有容乃大,永遠喜歡簡單又真誠。
(注:本文插圖均由作者提供)
- 作者簡介:
賈洪國:1968 年生人,西藏軍旅五年,雙流縣報記者十年。出版有個人文學集《 一花一世界 》《 人生足跡 》 《 風兮雨兮》。近年來,主要精力用于采寫《尋訪戰友故事集》,目前已完成了《軍旅宥坐——尋訪戰友故事集》兩冊,50萬字已匯編成書。因為“人在變老,軍旅的記憶卻永葆青春!”把文字當成愛好經營,把生活當成詩意品味,一念花開,一念云起,在時光中拈花微笑,能穿透歲月漫漫的塵埃。
作者:賈洪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