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辣不歡,中國人的吃辣史
文 | 張競
來源 | 《餐桌上的中國史》
01
辣椒何時傳到中國
辣椒原本不是中國產的,是明朝末年由海外傳來的。大航海時代,辣椒從原產地墨西哥、亞馬孫等地區向世界傳播,各地區的人們也開始種植辣椒。關于這一點現在已沒有異議了。事實上,萬歷二十四年(1596)出版的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還沒有關于辣椒的記載。因此,辣椒在中餐中的使用,不過300多年的歷史。以至于以辛辣作為賣點的川菜,過去也是不用辣椒的。當然,在辣椒從國外傳來之前,四川人和湖南人就喜歡吃辛辣的食物。
芥子很早就是調味料,元代的賈銘在《飲食須知》中從養生的觀點介紹過芥子的效用。辣椒進入中國后,中國人食用芥子的習慣并沒有改變。李漁的《閑情偶寄》中有著這樣的記載:
制辣汁之芥子,陳者絕佳,所謂愈老愈辣是也。以此拌物,無物不佳。
說明到了清代,芥子仍舊是調味料。
正因為原本有這樣的嗜好,所以辣椒能夠很快地被中國人所接受。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辣椒是何時被用于烹飪并推廣開來的。調查發現,辣椒不是一進入中國就在烹飪中使用的。很刺激的辣菜出現并進入飲食文化中心,是此后很久才發生的事情。
02
18世紀辣椒在飲食中仍毫無蹤跡
先來看看清初的飲食典籍吧。
明朝末年出生的朱彝尊的《食憲鴻秘》中出現了“辣湯絲”,是用豬肉、蘑菇、竹筍切細制作的湯。但一查制作方法,并沒有用到辣椒,只是在湯的表面撒了點芥子而已。
還有一款菜肴叫作“辣煮雞”,煮法如下:
熟雞拆細絲,同海參、海蜇煮。臨起,以芥辣沖入。和頭隨用。麻油冷拌亦佳。
“辣煮雞”是現在的“棒棒雞”的原型,雖然味道辛辣,卻并沒有用辣椒。
另一個值得注意的地方是,清代以后,用芥子的菜,在量上并沒有增加?!妒硲楕櫭亍分挥涊d了一樣菜。當然,這本書并沒有網羅清代中國所有的菜。但從記述下來的菜品種類來看,都是很有代表性的。
17世紀的中國,辣椒尚未在飲食文化的中心位置出現。
那么,18世紀的中國有什么變化呢?1798年82歲去世的袁枚可以說是18世紀的見證人。但堪稱飲食百科全書的《隨園食單》卻沒有一處提到辣椒。袁枚特別用一個章節來介紹調味品和香料,詳細說明其作用與使用方法。種類涉及醬、食用油、料酒、醋、蔥、花椒、生姜、肉桂、砂糖、鹽、大蒜等十多種,但沒有辣椒。還有,煮羊頭、羊肚羮之類的菜使用了胡椒,而辣椒的使用在任何一個菜里都沒有出現。也沒有看到辣椒作為蔬菜食材的記錄。
袁枚出生于杭州附近,曾任江浦、江寧(現在的南京)等地的知事。據他本人在《隨園記》里所述,38歲從陜西引退后,他便居住在坐落于小倉山麓的隨園。這是他幾年前購入的別墅,經過隱退后的精心經營,成了享譽四方的名園。袁枚在那里度過了大半生。他的生活半徑一直局限在江蘇、浙江一帶,或許因此他并不了解川菜。
03
四川人也不吃辣椒
四川人是何時開始普遍吃辣椒的呢?筆者曾多方查閱,但仍未查到記錄18世紀川菜的史料,幸好有四川出生的人寫的飲食書,就是前面提到的《醒園錄》。然而,翻閱此書,仍然看不到辣椒的蹤跡。根據序言中的記述,此書是作者在江南任職時收集的菜譜的匯編。如果是這樣,沒有出現辣椒并非不可思議。但《醒園錄》卻又介紹了四個芥子菜的烹調和加工方法。如果著者有吃辣椒的習慣的話,涉獵一點芥子與辣椒在風味上的不同,也未嘗不可。
然而,并未見到這樣的記錄。18世紀時,四川的老百姓是否已經食用辣椒?至少目前仍無確鑿證據來下結論。不過相對其他地區,四川人似乎更容易接受這種辛辣調味品。但在當時的四川,即便辣椒已成了老百姓的日常食品,或許士大夫中也不一定有這樣的風俗。這絕非毫無根據的推測。明朝《本草綱目·果部》卷三十二出現了名為“食茱萸”的辛辣調味品。據李時珍記載“(民間)自古尚之矣,而今貴人罕用之”。對香料的嗜好不僅有地域的差異,同一地區,不同的階層間差異也很大。明代如此,清代也有可能一樣。
順便提一句,李時珍描述的食茱萸為“高木長葉,黃花綠子,叢簇枝上。味辛而苦”。很明顯,《本草綱目》中所說的食茱萸和辣椒完全不同。按照李時珍的描述,食茱萸應為落葉小喬木,而辣椒是茄科一年或有限多年生草本植物。兩者完全不一樣。不過,作為辛辣調味品,兩者有相像之處,都有刺激食欲的作用。
04
19世紀:辣椒的亮相
19世紀,辣椒終于在飲食典籍中出現了。1861年初版的王士雄的《隨息居飲食譜》中,以“辣茄”的名稱介紹了辣椒。從書中“種類不一,先青后赤”的記述看,可能是一種相當辛辣的辣椒。不過,這種辣椒并未歸入《蔬食類》,而是與花椒、胡椒、肉桂等放在一起,歸在《調和類》(調料作料一類)中的。很明顯,當初辣椒并不是作為新鮮的蔬菜來食用的。但用作調味料出現在什么樣的菜中、如何使用,卻沒有任何說明。同一本書中也沒有一道菜用到辣椒。需注意的是書中說到“辣茄”時的“人多嗜之,往往致疾”一語。作者王士雄是浙江海寧出生的,也在杭州、上海生活過。這可能表明19世紀中葉,辣椒在某種程度上已在長江下游地區的百姓中傳播開來了。但讀書人對這種新來的食物似乎仍有強烈的偏見。
關于辣椒的名稱,那時有多種說法?!峨S息居飲食譜》中舉出了“樧”“越椒”“辣子”“辣虎”“辣枚子”等辣椒的八個別名,并稱“各處土名不一”;而方言不同,其名稱各不相同的情況,正說明對辣椒的嗜好已分布得相當廣泛了。順便提一句,《本草綱目》中,“樧”“越椒”“辣子”是“食茱萸”的別名。同一名詞在不同時代的不同資料中有可能指完全不一樣的東西,這點要特別注意。
05
宮廷菜里無辣椒
那么,宮廷菜的情況呢?劉若愚的《酌中志》記載,明代每年滇南、五臺山、東海、江南、蘇北、遼東等各地,都向宮廷奉獻各種食材,但未見到辣椒出現。調味料中有芝麻油、甜面醬、豆豉、醬油、醋等,也沒有辣椒。
書中還記載了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期間慶祝節日所用的菜,其中有“麻辣活兔”一菜。但這是怎樣一道菜,并沒有詳細說明。接下來的清代,《調鼎集》里也出現了名為“麻辣兔絲”的料理。
切絲雞湯煨,加黃酒、醬油、蔥、姜汁、花椒末,豆粉收湯。
沒有用辣椒,加了花椒,因此菜名有“麻辣”兩字。應與《酌中志》中的“麻辣活兔”中的“麻辣”是同一種味道吧。沒有辣椒也能做出這樣兩種味道來。至于有沒有用兔肉,為何菜名叫“麻辣活兔”,則是個未解之謎。《酌中志》中舉出了數十種宮廷中的名菜,除了前面提到的“麻辣活兔”外,還有名為“辣湯”的一道菜,是到了11月,為防寒而每天早上要喝的湯。現在,為了防寒經常也要喝姜湯。而此處所說的“辣湯”也許是同一種類型的東西。至于其他用到辣椒的地方,卻一個也沒有發現。
即使到了清代,辣椒仍然沒有進入宮廷。而滿族是連吃芥子的習慣也沒有的。《紅樓夢》中描寫了用醋做的菜,還有其他各種各樣的烹飪方法,但辣菜卻一次也沒有出現過。
06
辣椒的大進軍
19世紀以后,辣椒在西南地區的百姓中間逐漸推廣開來。不只是四川,據《清稗類鈔》記載,湖南、湖北、貴州等地的人都非常喜歡吃辣,特別是湖南、湖北,無論什么山珍海味放在桌上,沒有芥子和辣椒,就沒有人動筷子。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有一下級官僚賄賂為曾國藩做菜的廚師,打聽上司在飲食上的喜好。這位廚師回答道:“該做啥就做啥,不用多想。每樣菜由我過目就行了?!?/p>
某日,他做了個燕窩料理,讓廚師過目,廚師拿出個竹筒,胡亂撒上些調味料。問其中緣由,廚師透露了這樣的秘密:“辣椒粉,曾國藩最喜歡的東西。每樣菜只要撒上這,肯定會被褒獎?!敝竽窍录壒倭乓罉有惺拢蝗鐝N師所言。
曾國藩是湖南人,1872年60歲時去世??梢娎苯吩?9世紀已成為湖南人的嗜好品。
但在此之外的地區,辣椒似乎還未被大量使用。1850年出生、1926年去世的薛寶辰,在《素食說略》一書中,介紹了清朝末年的素食,種類達170余種之多,其中用辣椒的菜肴不過5種。作者在例言中道明:“故所言作菜之法,不外陜西、京師舊法。”西北和北方至今不多吃辣,該書中用辣椒的菜少,也許是很自然的事。但盡管如此,在19世紀末前后,辣椒的食用已推廣至北方的黃河流域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