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作者簡介
白雪,工程師,主要從事地質及水文地質學研究工作。
>馬致遠故居 視覺中國/供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天凈沙·秋思》僅用28個字就勾勒出一幅蒼秋寂寥圖,作者羈旅途中,愁腸寸斷,嘆人生之困苦,憂歲月之蹉跎。溪水潺潺,縈繞人家,清冷溪流位居何處,流水是什么類型,從哪里來,又到哪里去,700余年后的今天,其現狀如何?
漫步王平鎮西落坡村,探尋歷史記憶,品古跡、望小橋、聽流水,古泉正訴說著那來自遠方的故事……
韭園有泉 從春復到秋
韭園村地處九龍山北麓,為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轄村,現由東落坡村、西落坡村、韭園村和橋耳澗村四個自然村構成。相傳該村以種植韭菜而聞名,因此得名為韭園村。
韭園村被兩山挾持,東北面山坡有斷崖裸露,西南面山勢平緩,村落地處低山河谷,沿河谷呈帶狀分布,海拔180米。村中植被茂盛,風光旖旎,森林覆蓋率高達98%,2010年獲“北京最美的鄉村”稱號。優越的生態地理環境孕育出豐富的山泉水,韭園村現存天然山泉十余處,水質優良,口感甘甜清冽。村中將上游泉水作為飲用水源,下游泉水用作灌溉養殖和零星生活用水。自古村民就利用泉水澆灌糧食和蔬果,韭園村素有“三季開花,四季有果”美譽,萵苣、櫻桃、京白梨、麻核桃等都是當地特產。韭園村有民謠相傳“有姑娘嫁嶺北,嘩嘩的清泉水,小蔥就萵苣,你說得不得(děi)。”噴涌甘冽、四季潺響的清泉水一直是韭園村民的驕傲。
流水為何 泉流汨汨幾時休
元代大戲劇家馬致遠的故居坐落在西落坡村內,故居坐西朝東,是一座元代建筑風格的四合院,影壁墻上寫有“馬致遠故居”字樣,門前立有馬致遠雕塑并附其生平介紹。
馬致遠在散曲《清江引·野興》中寫道“西村日長人事少,一個新蟬噪。恰待葵花開,又早蜂兒鬧。高枕上夢隨蝶去了。”曲中“西村”指的就是西落坡村。其另一首被譽為“秋思之祖”的《天凈沙·秋思》描寫的景象正是古村真實寫照,藤枯、樹老、鴉昏、馬瘦,馬致遠筆下“小橋流水人家”意境在此處表現得尤為明顯,四溢涌流的泉水匯為小溪,流經家家戶戶門前。而現實生活中西落坡村每家門前都建有一座小橋的事實也再次印證該地山泉水豐富,源遠流長。
> 西落坡泉群(a.泉眼一,b.泉眼二,c.泉眼三,d.小型水庫)
源遠流長 西落坡古泉現狀
泉水通常被認為是一種優質水源,人們開發泉水用以飲用、灌溉、養殖,以及生態景觀。而從地學角度而言,研究泉對地質構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質與生態系統等方面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泉是地下水的天然露頭,當地下水面或地下水含水通道與地形面相切時,地下水呈點狀或散點狀涌出地表成泉。按補給的含水層或含水通道性質可將泉劃分為由承壓水排泄的上升泉和潛水或上層滯水排泄的下降泉。研究泉對于地質及水文地質專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根據泉的出露特征,可確定含水層和隔水層、含水層富水性及水化學特性;根據泉水溫度推斷地下水循環深度。泉水也是找礦和地下水資源評價的重要依據。
“小橋流水人家”中的“流水”為西落坡泉群之水,泉群位于北京市門頭溝區王平鎮西落坡村,共有3處泉眼出露,均為下降泉。西落坡泉受地下水含水層補給,泉水出露的地層為下侏羅統窯坡組砂巖,地下水受泥巖隔水阻力溢出地表成泉,泉水向低處流動形成溪流,沿途經蒸發、植物吸收等過程后剩余水流匯入村中一小型水庫,作為生態景觀。西落坡泉群“泉眼一”位于馬致遠故居南側50米處,泉水由鑄鐵管引出,常年在流,終年不斷。據2023年6月測量,泉水水溫11.5℃,多年流量區間為0.52 ~ 2.93升/秒;“泉眼二”為“九龍泉”,泉水由石雕龍口引出,流量介于0.10 ~ 1.10升/秒;“泉眼三”位于一戶村民院內,泉水由鑄鐵管引出,流量為0.10 ~ 0.12升/秒。三處泉水均呈散流態,供村民零星生活用水,水質良好,達到地下水Ⅱ類標準,是富鍶的偏堿性天然礦泉水。
漫步西落坡村,歷經700余年的流水依然靜靜流淌,游子凄楚離愁的悲戚終究沖破時空桎梏在此刻與現實完成鏈接。
“百泉復涌” 再現小橋流水人家
門頭溝區面積1 448平方千米,山區占比98.5%,泉水資源豐富、分布廣泛,2022年北京市泉水普查結果顯示門頭溝區泉點總數和在流數量分別為 234和 106點次,位列北京市第二、第三,但泉水在流率全市排名最低,僅有 47.4%。為解決門頭溝區泉流量衰減嚴重、水質惡化、水資源浪費嚴重、缺乏長期監管等問題,2023年6月,門頭溝區提出“百泉復涌”戰略,順應“南水北調”進京工程,近年來北京市地下水位持續回升,平原區地下水位累計回升 10.64米,地下水儲量累計增加 54.5 億立方米,多處泉點在斷流多年后復涌,再現“小橋流水人家”之貌,生態環境質量顯著提升。
泉水是珍貴的地下水資源,在生產生活供水及維護良性生態環境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門頭溝區以“泉”為紐帶,推出“百泉復涌”特色文旅路線,融合經典名泉、歷史文化、戶外露營、主題文創等內容,讓游客深度體驗自然風光的同時能夠品鑒歷史古韻,聆聽古泉故事,真正做到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推進泉水生態建設,傳承泉水文化,重繪人“親水”、水“復活”、泉“復涌”之景。
作者: 白 雪 楊 川 段玉巍
編輯: 張佳楠
排版: 張佳楠
審核: 刁淑娟
官網: https://kpwhbjb.cgl.org.cn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