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月25日召開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會上,vivo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中央研究院負責人胡柏山正式官宣,vivo成立機器人Lab(實驗室),進軍機器人行業。
胡柏山表示,vivo將專注機器人“大腦”(AI Agent)和“眼睛”(MR)的技術研發,主攻消費級市場,研發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
消息一經發布,瞬時引起行業關注,在眾人還未從“手機廠商入局車市”的慣性中抽離,vivo給了當頭一擊。曲徑通幽處,背后原因是vivo長期主義的品牌基因和以人為本的商業邏輯。
在汽車市場已經進入巨頭混戰的紅海階段,而服務大眾的消費級機器人產業卻煥發出生機。隨著全球老齡化的加劇,未來很多家庭或許都將配備2~3臺不同功能的機器人。但家庭場景復雜多變,人類需求千差萬別,vivo能否下好這盤棋,才是行業和眾多用戶關注的焦點。
1 手機與機器人,vivo的“造機”哲學
近年來,科技產業進入了一個微妙時刻。手機廠商紛紛卷入汽車賽道,也不乏汽車品牌開始下場造手機,在手機和汽車互為主角之際,老牌手機廠商vivo給出了不一樣的選擇。
胡柏山在演講中表示:“依托于vivo‘藍科技’在AI大模型與影像領域的十年深厚積累,疊加自研混合現實頭顯積累的實時空間計算能力,我們會聚焦孵化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讓機器人可以‘看得懂場景,聽得懂需求,給得了回應’?!?/p>
“造手機”和“造機器人”有何不同?vivo入局新賽道的底氣在哪里?
1.技術的復用
從技術角度分析,手機更多是對二維世界的交互,而機器人則考驗的是對物理世界的3D空間感知能力。機器人的視覺感知,依賴的是攝像頭和相關算法;觸覺感知是通過傳感器;聽覺感知是依靠麥克風陣列和語音識別算法,這些也是手機研發的核心技術,都將成為vivo入局機器人賽道可遷移復制的技術和勢能。
在手機時代,影像旗艦看vivo是眾多用戶的共識。通過自研+共研,vivo藍圖影像能力行業領先。比如去年發布的vivo X100 Ultra,是安卓陣營中唯一支持3D影像的手機,通過軟硬件深度融合,打造沉浸式3D影像體驗,可賦能家庭機器人實現精準且高效的3D視覺識別。
再比如AI領域,vivo曾推出5款自研藍心大模型,成為首個在手機端實現大模型載入的手機廠商。去年,又升級為語言、語音、圖像、端側、多模態大模型,帶來人機溝通方式的新革命,這些技術創新都可復用到機器人的“大腦”上,形成自主“感知-決策-執行”的超能力。
2.場景的延伸
作為每個人每天都在用的終端設備,手機行業有著最大基數的消費人群,最前瞻的技術生態,多元的應用場景。胡柏山指出:“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它將成為連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依舊會遵循以人為本、回歸用戶場景創造極致體驗的價值準則。”
同時,對C端需求的理解和洞察,沒有哪個產業比手機廠商更懂。全球擁有5億用戶的vivo,覆蓋了幾乎所有用戶場景和用戶需求,可以為機器人場景落地提供試驗場。相比B端工業級逐漸成熟,滿足C端需求的家庭機器人更需要vivo這樣的廠商入局賦能。
2 風口與價值:科技信徒的平衡取舍
能扛起“造人”大旗,源于vivo這30年來的技術積累,不追風口、不炒概念,以手機為中心向外推演,始終貼近用戶的真實需求場景,持續做自身擅長的事,做對的事。
在vivo的經營理念里,排在首位的就是長期主義的“種因哲學”,用10年時間讓影像體驗從追趕到領跑,在人像、長焦、夜景等場景下做到極致。只有在技術成熟、市場需求明確的情況下,才會入局新賽道,為產業創造更大價值。
與汽車產業相比,家庭機器人的產業周期相對更長,根據vivo的產品節奏,預計三到五年出原型機,正式推出人們理想中的家庭機器人可能需要10年以上。用胡柏山的話來形容,就是“漸進突圍、沿途下蛋”的路徑,讓技術走出實驗室,逐步滲透到真實生活中去。
除了長周期之外,機器人產業與供應鏈及生態伙伴的協作更緊密。vivo一路走來的成績有目共睹,一定程度正是來自產業鏈的協同創新。胡柏山指出:“vivo秉承相互成就的‘共生智慧’。提倡與人合作時‘利他共贏’,致力于尋求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不斷成長共同進化,共建共享‘繁茂的科技生態雨林’?!?/p>
vivo不做全身硬件,而是要做機器人的“智慧中樞”。這種選擇不是逃避競爭,而是采用減法邏輯將資源集中在最擅長的領域,以長期主義賦能產業,與生態伙伴共同前行。而流淌在vivo基因里的人文情懷,則讓這場機器人革命更具溫暖和愛的屬性。
早在2018年,vivo AI全球研究院就已落成,以AI為底層技術,不斷為大眾用戶迭代更優體驗,更將AI技術延伸到視覺、聽覺、語言等層面,讓聽障視障人群也能更好地融入社會。在“無障礙通話”、“聲音識別”之外,vivo還通過“職業模式”、“無網通信”、“南極/藍海電池”等多項創新科技,關注每一個個體、每一種需求。
在產業風口與價值創造的兩端,vivo以滿足用戶真實需求為權衡原則,聚焦消費級市場,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機器人產品,走進用戶的真實生活,回歸場景,解決痛點,迭代產品。
在《創新的起源:一部科學技術進步史》一書中,指出所有偉大創新都源于對社會、用戶需求的深刻理解和響應。在vivo的經營哲學中,技術是冰冷的,但人心是火熱的,vivo的終極目標,是以技術為工具,讓人們感受幸福,擁有快樂。
3 科技普惠,走到千家萬戶的生活中去
有數據顯示,到2030年,美國70歲以上人口與24 - 69歲人口的撫養比預計達到25%,日本更是高達50%,歐洲和中國也面臨著類似的嚴峻挑戰。馬斯克預測,在未來20年內,人形機器人的數量將超過人類。到2040年,全球將有至少100億個人形機器人投入使用。
胡柏山在演講中表示:“當前的AI和機器人,分別代表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頂尖技術成果,但兩個世界尚處于相對獨立狀態,未能完美聯接。在新的發展階段,為聯接物理世界與數字世界,vivo致力于創造極致的機器人產品,為用戶帶來更多美好?!?/p>
1.穩健扎實的多面準備。
除了手機技術在機器人賽道的復用,vivo近些年已經在為家庭機器人的研發做著技術準備。比如在2024年9月,vivo公開了一項名為“機器人及其控制方法”的專利,主要用于解決相關技術中涉及的天線難以應對通信環境的變化,導致機器人的通信靈活性以及通信性能較差的問題;11月,又公開了一項名為“基于混合現實的交互方法、裝置及電子設備”的專利;另外,vivo也在開始提前布局6G通信,為未來機器人場景儲備算力。
技術研發之余,vivo也斥資儲備相關團隊。早在“官宣”前,就已為進軍機器人領域籌備人才部署計劃:包括機器人首席科學家、機器人技術規劃專家等崗位,覆蓋了機器人研發的多個關鍵領域,工作地點包括東莞、上海等地,最高年薪超過120萬元,
2.關注始終存在“沉默痛點”。
目之所及,皆是科技之光可照亮的地方。在滿足需求、提升用戶生活本質的同時,“獨居老人、聽障人士、兒童看護”等這些始終存在卻并未解決的“沉默痛點”,也應是科技普惠的角落。
胡柏山指出:“機器人會應用在家庭服務、養老、醫療健康、教育等領域,既能干好活,還能很懂你?!笨梢灶A見,消費級家庭機器人正逐漸從科幻作品中的想象元素,轉變為現實生活中真實的存在。
3.成本可控有望打開普惠之門。
從vivo過往的產品策略及市場表現來看,新目標絕不是制造 “天價機器人”,而是通過技術創新降低成本,讓機器人走進普通家庭。
通過復用手機供應鏈的規?;瘍瀯?,vivo的入局有望將機器人的核心部件成本降低。科技的價值不在于少數人的特權,而在于多數人的共享,這也是vivo一直秉承的商業理念。
結語:
相關報告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家庭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959.2億元,同比增長32.8%,預計到2027年,這一數字將接近3000億元 。
在博鰲論壇現場展示的vivo混合現實頭顯,就是vivo一個階段性成果。在下個月即將發布的vivo X200 Ultra上,也會集成vivo在影像領域最新的技術突破。vivo用30年的時間種樹育果,如今押注新賽道,也讓未來的機器人產業充滿了想象空間。
在對未來生活的若干暢想中,機器人除了能順利完成避障、倒立、空翻等動作,我們更期待那只看似冰冷的機械臂可以為孩子蓋上毛毯,為生病的老人端來一杯熱水。直到那時,機器人才能完成從“工具”到“伙伴”的轉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