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行3月28日發布的2024年度業績,穩為底色,質為支撐,進為趨勢,映照出一份質效并舉、價值十足的成績單。
建設銀行高管層在2024年度業績發布會上表示,2024年“穩”的態勢持續鞏固,凈利潤逐季企穩回升,全年實現凈利潤 3,362.82億元,同比增長1.15% ,ROA、ROE、NIM、資本充足率等繼續保持市場領先。“進”的動能不斷積累,總資產、總負債增速均為5.9%,資產規模邁上40萬億元大關。
相對于“穩”的成績,人們更關注“進”的趨勢。
金融根植于實體,因此感知建行的“進”,也要放在大勢之中。
當前,國家之間的競爭,已經演變為科技力量的較量,這種比拼早已超越單一技術突破維度,演化為人力資本質量、產業鏈彈性和資本配置效率等復雜參數的持續優化過程。
今年以來,深度求索(DeepSeek)公司推出的開源大模型受到全球歡迎,宇樹科技人形機器人登上春晚舞臺……民營企業創新成果開始集中涌現,其對宏觀經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2月民營企業座談會釋放了國家堅定不移支持民營經濟的信號。隨后的全國兩會,民營經濟再次成為熱點。其中,為民營企業破堵點、解難點,有效提振企業家的信心,成為了關注的焦點。
參與解決時代的問題,銀行責無旁貸。
2025年3月,建行在北京舉辦了支持民企高質量發展推進會,現場發布了《建行支持民營經濟2025年行動方案》(“《行動方案》”)。會議現場,建行董事長張金良表示,到2027年末,建行力爭為各類民營經濟主體提供融資規模不少于8萬億元。
張金良用了“三個致力于”來表達建行支持民企的思路和決心,即致力于觸達更廣泛的市場主體,致力于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務,致力于與社會各界共建更加完備的服務生態。
2024年末,建行民營企業貸款余額5.99萬億元,較上年增加5943.76億元,增幅11.01%。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余額2.84萬億元,較上年增加5969.93億元,增幅26.63%。
助民企、“建”行動、向未來,九個字的主題,既是戰略選擇,也是責任擔當,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民企發展需要金融
民營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性不斷提升。
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
從國內形勢看,中國經濟的驅動力正從投資拉動轉向消費拉動,“大力提振消費”是2025年經濟工作的重點,而投資和消費的關系,也正被進一步被理順,以“有效的投資”帶動“有潛能的消費”已經成為了共識,民營企業最有可能成為連接投資和消費的橋梁。
從國際格局看,能否在硬科技、卡脖子領域取得突破,是關系到國家實力走向的關鍵,就像Deepseek所展現出來的那樣,超越預期的硬實力才能扭轉大勢、改變人們的固有思維。
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民營企業不僅涵蓋引領創新的科技巨頭,推動人工智能、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突破,更滲透于百姓生活的毛細血管——街角飄香的小餐館、社區便利的連鎖超市、承載夢想的創業工坊、守護健康的民營診所,以及無數扎根縣域的小微企業,共同編織起就業、消費、服務的民生網絡。
在民企發展的大環境因素中,金融支持民企融資是非常重要的一環。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作出重要部署,提出“完善民營企業融資支持政策制度,破解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加快建立民營企業信用狀況綜合評價體系,健全民營中小企業增信制度”等。
2024年度業績發布會上,建設銀行高管層透露,從貸款投放看,建行人民幣各項貸款每年新增2萬億元左右,考慮回收再貸因素后,每年實際投放規模超過12萬億元。建行下一步將重點圍繞盤活存量、做優增量,高效用好這12萬億元的投放規模,持續加大對重點戰略、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投放,其中就包括對民企的資金支持。建行行長張毅在會上強調,2025年將落實好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保持對民營企業穩定有效的金融供給。
支持民企,既要情懷,更要實力
2025年3月支持民企高質量發展推進會上的數據顯示,從服務客戶數上看,目前建行服務民營企業近1000萬戶。從在貸余額上看,截至2025年2月末,建設銀行民營經濟貸款余額6.2萬億元,位列行業前茅。
從科技型企業的創新突破,到制造業的轉型升級;從外貿企業的跨境拓展,到縣域鄉村的振興發展;從綠色產業的可持續前行,到小微企業的普惠成長,建行對民營企業的金融助力無處不在。建行已連續多年發布金融支持民企的方案及目標。建行此次發布的支持民企2025年行動方案,不斷完善系統化、集成化的集團綜合解決方案。
2025版《行動方案》明確,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落實民營企業年度服務目標,加大“兩重”“兩新”、基礎設施、科技攻關等重點領域金融資源投入力度,推動民營企業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服務民營經濟拓面提質增效。
金融服務民企,不僅僅是情懷,更需要能力和體系,建行做了很多體系化的工作。
建行通過創新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精準滿足不同類型民營企業的融資需求。例如,針對制造業民企提供固定資產貸款和供應鏈金融服務,支持其技術改造與產業鏈整合;對于外貿企業,打造“跨境快貸”等跨境金融產品,助力其拓展海外市場。
建行優化金融服務流程,借助數字化平臺“建行惠懂你”App,實現線上貸款申請、審批與放款,極大提高了融資的便捷性;同時,簡化審批流程,開辟綠色通道,為急需資金的企業提供快速響應,如重慶龍潤汽車轉向器有限公司在20天內獲得8億元授信,有力支持了企業的改造項目推進。今年初,建設銀行還提出要圍繞“生態圈”“產業鏈”“產業集群”,進一步完善“商投行一體化”綜合金融服務,推動“圈鏈群”的服務模式。
建設銀行加強政策支持與多方合作,構建良好的金融生態環境。積極響應國家政策,落實科技企業并購貸款試點等政策,推動金融創新;與政府部門、科技園區、商會等合作,共享信息資源,為民企提供更全面的服務支持,如與福建省科學技術廳合作推動“科技貸”產品服務,助力科技型民企發展。
建行行長張毅表示,建行將全力保障民營企業專項信貸規模,在保持5年平均增速近15%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升發展質效,確保民營經濟貸款占比提升。開展產業鏈供應鏈特色金融服務,到2027年末實現供應鏈融資規模力爭突破1萬億元。
建行對民企的支持,已經不再是簡單的資金供給,而是從輸血到造血的范式變革。
科技金融是亮點
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建設銀行戰略性新興產業貸款主要支持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科技型中小企業等科技型企業以及新一代信息技術、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領域。
在我國科技創新型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據了相當高的比例,在高新技術企業中,民營企業占比達92%以上;在專精特新的中小企業 ,民營企業占比達95%。
因此,針對科技企業在貸余額不斷提升的背后,代表著建行對于包括民企在內的新質生產力的支持。
建行高度重視AI相關技術的研發及應用,較早就在語音識別、金融影像文字識別、智能推薦、風險防控、流程自動化(RPA)等典型金融業務場景開展工作,并獲得了不錯的效果。
在業績發布會上,建行高管介紹,在Deepseek推出之后,建行對其經過金融數據的微調訓練后,已于今年2月在生產環境部署,提升了整體應用水平和效果。截至目前,建行金融大模型應用已經覆蓋全集團一半以上員工、46個業務領域、200多個場景。比如,在授信審批領域,建行的金融大模型根據預設的財會專家思維鏈對公司客戶財務狀況進行分析,自動生成全面、高質量的財務分析報告,助力客戶經理更加專業地進行財務分析,并使該項工作從過往的數小時甚至數天縮短至分鐘級別。
推動金融科技的應用,也有助于建行更加理解科技型企業的特性。
摩爾線程是目前唯一一家實現英偉達全功能型GPU技術路線的中國企業。這家公司自成立以來,始終以“打造國之算力”為使命,聚焦核心技術突破,被稱為英偉達的國產替代。
與傳統企業不同,半導體科創企業具有輕資產、重投入、周期長、 高增長的特性。英偉達開發其最新的Blackwell AI芯片時,研發成本估計約為100億美元。
同樣的,摩爾線程要想發展,也離不開金融的支持。2024 年,摩爾線程開展了萬卡集群項目攻堅。以建行北分蘇州橋支行為牽頭行,七家銀行參團的三年期流動資金貸款銀團,專項用于之江實驗室萬卡集群項目的研發及商業化支出。
摩爾線程董事長、創始人張建中表示,建行不拘泥于傳統財報分析,而是從“看政府、看能力、看股東、 看潛力”四個維度出發,運用建行特有科技型企業評價專屬工具,為公司打造了專屬服務方案。
2024年,建行研究制定了《中國建設銀行科技金融業務推進實施方案》,通過建立全周期陪伴、全鏈條覆蓋、全集團協同、全維度支持、全生態賦能的科技金融“五全”服務體系和構建數字化支持、差別化政策、專業化保障的科技金融“三化”支撐體系,助力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全力支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據悉,下一步建設銀行將在“五全”“三化”服務支撐體系的基礎上,推動體制機制完善,加大科技創新領域金融資源投入,增強專業化能力建設。以“股貸債保”的服務理念、“看未來”的投行思維,推進科技金融政策建設,解決業務發展中的痛點難點,推動資產業務結構持續優化,走內涵式集約化高質量發展之路。
從1985年發放國內首筆按揭貸款,到2002年引入以經濟增加值(EVA)為核心的激勵約束體系;從2005年率先完成股改上市,到2010年啟動新一代核心系統建設;從2021年成為科技成果評價改革試點的唯一銀行,到持續細化服務民營企業各項舉措,建行創新的腳步從未停止。
站在新的歷史方位,建行的選擇折射出中國金融業的深層變革——從規模擴張轉向價值創造,從被動適配轉向主動引領。8萬億融資承諾的背后,是信貸邏輯從“看過去”到“看未來”的認知躍遷,是服務模式從“單點突破”到“生態賦能”的系統升級。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的背景下,建行以科技金融為支點撬動民企創新動能,既需要突破傳統風控的思維定式,更考驗著平衡商業可持續與社會責任的長遠智慧。當越來越多的“摩爾線程”在金融支持下成長為硬科技領軍者,這不僅是建行高質量發展的注腳,更是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金融力量的歷史性應答。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