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也喜歡不客觀實驗室,希望和我們一起探討數碼相關的選題,請私信“不客觀”,我們將回復您加群的方式,期待與你的見面~
作者 | 陸
郵箱 | xiaoyu@pingwest.com
雖然華為開啟了國產手機與相機大廠聯名的先河,但小米才是那個將其“發揚光大”的品牌。從 2022 年宣布和徠卡合作以來,小米的影像旗艦也正式聯名了四代。
如果說 12S Ultra 是小米“致敬”徠卡相機色彩的開始,那么經歷了三代的小米 15 Ultra,已經從玩“影調”變成了“玩光影”,而手機的外觀設計也更加的神似一臺卡片相機而不是手機。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小米 15 Ultra 所有的顏色中,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款黑銀相間的配色。
它的材質采用素皮和玻璃纖維拼接而成,手機背面的左上角有一個單獨設計的 Ultra 銘牌,與小米 SU7 Ultra 的字體相同,小米官方表示這個標志的靈感來自于徠卡 M 系列相機的旁軸取景器。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整個外觀設計相較于小米 13、14兩代 Ultra 來說,15 Ultra 更加有相機的感覺,與 OPPO 那種拼色設計不同,這種設計風格就在暗示用戶,這臺手機就應該被拿來“橫著”使用。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整個手機的背部,小米依舊采用了非常復雜的拼接工藝,無論是金屬中框和玻璃纖維以及素皮的過渡,還是隆起火山口與鏡頭邊緣的元素疊加,15 Ultra 在這一代產品上都有著非常細膩的手感,不再像之前產品那樣看起來有點“愣”,并不像 14 Ultra 那么容易藏灰。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與其他廠商盡可能將鏡頭模組做對稱不同,15Ultra 的后置鏡頭模組甚至可以用“雜亂無章”來形容。
5 鏡頭模組其實友商也做過比較和諧的外觀設計,小米這一代受限于超大的 2 億像素 HP9 傳感器的體積影響了鏡頭排布,整個結構給用戶的感覺絕對算不上是好看,相比于目前的實機效果,我還是覺得在產品發布前的一些“曝光圖”看起來更舒服一些。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手機里的“大三元”?除了超廣角都做到了
在 15 Ultra 這一代,超長焦鏡頭升級為了三星的 HP9,這枚兩億像素的潛望長焦也就是首發在 vivo X100 Ultra 上的那顆。這枚長焦鏡頭的素質不必多說,就是目前潛望長焦鏡頭中的“天花板”,無論是解析力還是望遠效果上都將小米的影像帶到了一個新的層次。
在日常使用過程中,即使將相機倍率拉到 30 倍,這枚潛望長焦依舊可以擁有不輸主攝的成像體驗,真正的做到了“可遠可近”的全焦段覆蓋。
30 倍長焦與 X200 Pro 對比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3 倍長焦方面,小米依舊沿用了 14 Ultra 上的那枚 IMX858,默認焦段為 70mm,最大光圈為 f/1.8。這枚鏡頭算是用戶除去主攝之外日常最容易用到的鏡頭之一,因為它不僅兼顧了拍攝靜物、半身人像這些常用的功能,也兼顧了長焦微距的拍攝場景。
這枚鏡頭的效果在小米 14Ultra 上的表現已經不錯,經過進一步打磨后,在小米 15Ultra的表現肯定不會讓用戶失望。
3 倍長焦人像和靜物特寫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但是可能是因為這一代超長焦占用了太大的空間,又或是小米經過調研后發現用戶對于超廣角的需求確實不高,這一代超廣角由前代的 IMX858 降級為了 JN5,表現力有所下降,如果你是一個熱愛風光攝影的用戶,在這一代產品上可能會有些遺憾。
但是對于我這種一年也用不到超廣角幾次的用戶來說,這枚鏡頭的素質依舊算是合格。
主攝方面雖然傳感器依舊是 LYT-900,但是小米在這一代拿掉了 14 Ultra 上的那個物理可變光圈,光圈被固定在最大的 f/1.63。所以在這一代就沒辦法通過物理縮放光圈的效果來拍攝星芒光斑了,好在日常使用下來的差別確實不大,拿掉物理可變光圈結構能夠大幅優化鏡頭模組的厚度,小米的這種取舍是可以理解的。
實際使用下來我們發現,小米今年的“色彩”是經過大幅優化的。
在之前的評測中我們提到過,小米 12S Ultra 和 13Ultra 雖然在拍攝風景時有這不錯的體驗,但是在人像和食物上的表現卻不盡如人意。到了 14Ultra 這一代,小米重點解決了人像攝影時的色彩問題,讓畫面擁有徠卡風格的同時色彩也盡可能的符合更多用戶的審美風格。
而在 15 Ultra 上,「徠卡生動」模式下的色彩飽和度相比之前做了大幅提升。這么做的好處就是,它非常直觀的改變了小米拍攝食物時的表現力,以前的小米無論怎么拍食物都看起來非常寡淡,看著就沒什么胃口,而這一代簡直可以用“垂涎欲滴”來形容。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為了測試小米 15 Ultra 的色彩能力,我們進一步使用徠卡 Q2 相機與小米 15 Ultra 進行樣張對比。如果我不說,你能看出哪個是相機,哪個是手機嗎?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室外日常光線對比中,小米 15Ultra (下)與徠卡 Q2 (上)的表現力已經很接近了,在飲料的色彩還原上甚至小米 15 Ultra 的色彩還原還會更加準確,如果不是放在一起對比,真的不太能夠分辨出來。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在室內強光+燈牌的場景下,徠卡 Q2(上) 的色彩依舊“德味兒十足”,小米 15 Ultra(下)在暗部細節上有更多的保留,但是整體的氛圍還還是稍微遜色一些。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第三組照片的結果也比較類似,小米 15 Ultra (下)的畫面中細節保留較多,右側棕色的玩偶面部表情比較明顯,徠卡 Q2 (上)則在保證主體顏色外其余均作壓暗處理。
相機 UI 更新,小米將「徠卡風格」印入骨髓
在 15Ultra 上,小米終于將徠卡原生相機 UI 風格拿了過來。
在此之前,我無數次的羨慕徠卡“自研”手機 LeiTz Phone 上的拍攝 UI 和可樂標,因為它算是最“原汁原味”還原徠卡相機拍攝感受的一款產品(雖然實際成像效果不咋樣)。
LeiTz Phone 預覽框 UI 圖源:網絡
終于,在這一代小米把這一套東西完完全全的“搬”了過來,甚至在街拍模式下連變焦的分劃線都沿襲了徠卡相機的體用體驗。
小米 15 Ultra 街拍 UI 預覽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這種 UI 風格和傳統手機的拍攝界面相比并不能算得上“方便”,但隨著整套 UI 的加入,真的讓用戶有一種使用徠卡相機拍攝的感覺,搭配最新一代支持指柄的相機套件,讓你仿佛真的把一臺徠卡相機拿在手里。
圖源:小米
和索尼 Xperia 系列手機完全照搬相機 UI 不同,徠卡相機的操作界面是很舒適的。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所以在換上這套 UI 之后,用小米 15 Ultra 去拍攝時,更像是在使用一臺徠卡全觸屏的新概念卡片機而不是一臺手機去拍攝,這種使用感受上的愉悅感一定要用戶親自上手體驗后才能夠明白。
“夜神”來襲,手機攝影正式進入暗光時代
隨著手機傳感器光圈的加大,在能夠“攝取”更多光的同時,沒有必要的雜光也會一起進入傳感器,導致用戶無法忍受的呲光和炫光問題。
為此,小米在整套后置影像模組上沉積了多層“金字塔”形的鍍膜,讓光線無法在內部形成雜亂的反射。不僅如此,為了實現更好的成像效果,小米在傳感器和鏡組之間增加了一塊濾光片,能夠在拍攝時吸收雜光、減少花瓣狀光斑,以求達到更“干凈”的成像效果。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值得注意的是,在 14 Ultra 上如果用戶想要獲得更好的夜景效果,往往需要切換到專門的“夜景模式”進行拍攝,對于我這種抓起手機就拍的用戶就會經常想不起來。
而在 15 Ultra 上,小米在默認菜單上取消了“夜景模式”功能,所有的夜景拍攝均在默認模式下依靠長讀秒的形式進行拍攝,真正的從“算法夜景”升級為“光學夜景”。
這種不依靠后期大量計算獲得的真實夜景效果,更加符合人眼直觀看到的感受。得益于傳感器超大的進光量,不依靠算法多幀堆疊的 15 Ultra 在拍攝移動的夜景光源時也不會出現畫面中光源移動造成的成像錯誤或過曝,在拍攝煙花、霓虹燈等環境時擁有更加穩定的表現。
小米 15 Ultra 對比 iPhone 16Pro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從星巴克燈箱和旁邊店鋪的照片能夠看出,小米 15 Ultra 的解析能力和對光線壓制的效果明顯好于 iPhone 16 Pro,這其實就是大底傳感器結合算法帶來的優勢。
小米 15 Ultra 對比 iPhone 16Pro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這組對比就更加明顯了,iPhone 16 Pro 在拍攝霓虹燈時非常容易出現色彩溢出和偏色,小米之前對于這方面控制的也不算好,但是到了這一代已經算是“完美解決”了。
小米 15 Ultra 對比 iPhone 16Pro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最后一組照片,其實兩部手機各自暴露了目前系統版本下的一個問題。小米 15 Ultra 在某些環境下會造成色彩偏暖的情況,而 iPhone 對于光線的壓制則不如小米,對光源拍攝還會造成無法規避的光斑和鬼影。
小米 15 Ultra 很好,但它并不適合所有人
可以說,小米 15 Ultra 就是目前小米量產影像旗艦中拍照最好的產品沒有之一,但是為了影像和續航體驗,小米 15 Ultra 也是有史以來小米最厚重的影像旗艦。
我們手中這臺拼色版小米 15 Ultra 的厚度為 9.83mm,裸機重量為 229g。實際上在拿到小米 15 Ultra 的第一時間,你就會感受到這臺手機的手感非常的“鼓”。
由于屏幕依舊采用等深四曲面的弧形設計,手機中框到背部也有這明顯的收窄,整個小米 15 Ultra 握在手里你會感覺它“胖胖的”。碩大的鏡頭模組雖然帶來了頂級的成像效果,但在日常使用過程中的確讓手感有著不小的妥協。
圖源:不客觀實驗室
如果你并不追求無敵的影像效果,顯然手感小巧的小米 15 和綜合配置更加均衡的小米 15 Pro 更加適合日常使用。
但如果你想獲得更加極致的影像表現,在此時此刻,小米 15 Ultra 就是那個最優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