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顯
在古時,人口不多,人就是生產力兼戰斗力,因此,人就是最有價值的資產。反而土地,因為太多,不大值錢,所以在戰國時,甚至有把人口擄走,留下城池給對方的個案。
中國大概到了宋朝時,人口到達飽和,后來生產力增加,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但人口也隨之增加,因此并沒有生產更多的財富與力量,過億人口,甚至連小小的滿清,區區一百萬人口,也打不過。
這就是“高度平衡的陷阱”,帝國完全停滯,沒有增長,當然也沒有人口紅利可言。
西方就不同了,由于發現了新大陸,需要源源不絕的人口去美洲大殺印第安人,拓展土地,造就了第一波的人口紅利。然后,更重要的是工業革命,需要大量人口去制造出工業消費品。
還有人們忽略了一點,就是鐵路、公路等基建,合稱為“鐵公雞(基)”,既需要大量人手去建造,又可以借此運輸工業產品,擴大消費,這樣同時又刺激到擴大規模經濟,分工的細化,又可以減低成本,擴大生產力。
總括而言,人口紅利在古時是存在的,到了中世紀,在中國、印度這些發達地區,已不存在了。換言之,這并非永久存在的真理。但是,到了近代,因為工業革命,人口紅利又再復蘇了。
問題在于,人口紅利會再次消失嗎?
這牽涉到兩個大問題,一是生產力會否變得過剩,二是我們以為其他人口快速增長的國家如印度、非洲等,會享受到人口紅利的優勢,但這是否真的存在?
按:印度的人口已進入低增長期,估計十多二十年后,將會負增長,不過這有滯后效應,皆因人口紅利的計算是年輕人進入市場,所以人口倒退是二十年后才會見到效應。
事實上,現時中國已制造出全世界都用不完的產品,也還有死不完的后備軍人(幾億人),兼且已出現了大量的失業年輕人,所以我懷疑人口紅利這個經濟概念,在未來世界,已不存在。
在未來,只有5%的人有工作能力,所要的幾乎全都是科學人才,換言之,文科、社科、商科可能只需要萬分之一、十萬分之一的人口,而人口的增加,只不過是為這有用的5%人口增加基數,如此而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