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科院預警期刊隨著中科院期刊分區(qū)表的發(fā)布姍姍來遲,那么如何評價今年的“預警期刊列表”呢?
一、預警名單的權威性與科學性存疑
1. 標準模糊與執(zhí)行不力
2025年預警名單僅保留'論文工廠'單一判定標準,此前備受關注的'引用操縱''中國作者占比畸高'等關鍵指標被刪除。這種調整被質疑為刻意規(guī)避敏感問題,例如2024年因引用操縱被預警的《Radiologia Medica》《Fuel》等TOP期刊,在2025年未再上榜,暴露出評價標準的隨意性。而'論文工廠'的判定缺乏透明化流程,僅憑期刊發(fā)文模式粗暴歸類,導致部分年刊量非常小國人占比低的期刊被誤傷。(相關閱讀:)
《2025年中科院預警期刊》
2. 學科偏見與資源分配失衡
2025年預警名單中,材料科學領域期刊占比高達60%(參考2023年數(shù)據(jù)),而醫(yī)學類期刊首次實現(xiàn)'零預警'。這種學科差異與現(xiàn)實情況嚴重脫節(jié)——醫(yī)學領域長期存在論文工廠泛濫、撤稿率居高不下等問題,但中科院卻以'國際化傳播效果'為由選擇性忽視。與此同時,能源領域TOP期刊《Fuel》因引用操縱被預警后仍保持SCIE收錄狀態(tài),暴露出對傳統(tǒng)強勢學科的偏袒。
二、機制設計與實際效果脫節(jié)
1. '預警即否定'的誤讀與濫用
盡管中科院強調'預警不是論文評價',但多數(shù)科研單位仍采取'一刀切'策略,將預警期刊與'學術不端'直接劃等號。這種簡單化處理導致研究者被迫放棄優(yōu)質期刊(如部分工程技術類TOP期刊),轉而投向風險更高的非預警期刊,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huán)。
2. 動態(tài)調整機制形同虛設
2025年預警名單發(fā)布時間推遲至3月20日,與國自然基金提交截止時間(通常為3月20日)高度重合。這種安排迫使科研人員在緊迫時間內倉促決策,加劇了'為預警而預警'的行政化傾向。更諷刺的是,2024年預警名單中已有12本期刊被剔除,但中科院未及時更新信息,導致研究者仍面臨過時風險。
三、對學術生態(tài)的深層傷害
1. 抑制學科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頻繁的預警名單變動(如2021年35本→2024年24本→2025年5本)造成期刊評價體系的不穩(wěn)定性,使長期投入某一領域的學者面臨成果發(fā)表的不確定性。以《Journal of Cellular and Molecular Medicine》為例,該期刊自2021年因學術不端被預警后,影響因子從4.3持續(xù)下滑至3.8,反映出預警機制對學科發(fā)展的實質性打擊。
2. 加劇學術資源浪費
2025年預警名單中,'On Hold'狀態(tài)的35本期刊(如《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因學術質量控制不足被暫停評估,但其已發(fā)表的數(shù)萬篇論文仍滯留在學術數(shù)據(jù)庫中,造成科研資源沉淀和引用信任危機。而中科院未建立配套的論文追溯與清理機制,暴露出治理體系的系統(tǒng)性缺陷。
結語
中科院預警名單的初衷值得肯定,但其'運動式治理'模式、標準搖擺不定以及執(zhí)行層面的形式主義,已嚴重背離維護學術生態(tài)的初心。建議建立常態(tài)化監(jiān)測機制,引入第三方獨立評估,并將預警與期刊整改、學術信用體系建設深度綁定,而非簡單粗暴的'貼標簽'式管理。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實現(xiàn)'夯實科學精神,打造氣正風清的學術環(huán)境'的愿景。
版權聲明
本文來源:paper助手
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于傳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著代表本網(wǎng)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wǎng)站或個人從本網(wǎng)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wǎng)站注明的“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lián)系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