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新喜
大公報多次喊話,國內的滔天輿論,李嘉誠選擇了忽視,甚至無視。根據港媒報道,長和將繼續推動巴拿馬運河港口等業務的交易,目前雙方正在就盡職調查、稅務以及其他會計方面的內容進行最后接觸,如無意外發生,雙方將在4月2日之前簽署交易協議。
可以看出,長和對這一筆交易的簽署,是迫不及待的,急著要出售,很擔心再拖下去出現變數。
在此之前,大公報對長和出售港口業務已經多次發聲,“大公報”在2月26日再次刊登評論文章,指出,企業逐利無可厚非,不過要算好國家發展的大賬。切勿做出錯誤的判斷,不要一錯再錯。
而商務部專家白明發聲,指出了另一個事實:李嘉誠這次賣掉全球43個港口,并沒有在商言商。沒有采用全球公開招標堅持利益最大化的原則。反而短平快的與貝萊德達成交易。
為什么李嘉誠不顧輿論反對,而是執意要出售港口呢。事實上,這要回到李嘉誠的發家史來看。
在很多喊話中,都是要李嘉誠愛國,商人無祖國是不對的。但是李嘉誠過去的發家史從來就沒有考慮國家利益這一說法。而是在國家最需要的時候要么撤資,要么倒向歐美資本。
今天,在美國對中國無所不用極其的卡脖子,制裁大棒從芯片到船運業務的時候,李嘉誠卻偏偏把港口業務賣給美國。這與2015年李嘉誠的撤資何其相像。
在2015年,瞭望智庫發表一篇文章指出,李嘉誠當年將長實地產在上海的地盤,以200億元出賣。這是李嘉誠撤離中國,財富轉移歐洲戰略部署的繼續。
文章指出,商業如水流,逐利是資本的本性。李嘉誠想去哪里就去哪里。但是,鑒于李嘉誠幾十年在中國獲取財富的性質,似乎不僅僅是商業那么簡單。在中國,沒有官方扶持,是無法做地產生意的。地產的財富,并非完全來自徹底的市場經濟。
在大陸,如深圳的鹽田港,大陸方面即交給了李嘉誠。在90年代,李嘉誠在國內拿下了非常多核心商圈的土地,他往往在新城區開發初期拿地,利用政府提供的貸款和基礎設施,待區域成熟后出售土地,在這個過程中,不參與城市建設,僅通過土地升值就能獲利。這種操作模式被部分人視為“摘瓜”行為。
比如1993年,李嘉誠在北京順義買地,25年之后才開發完成。當時房價已經從2000漲到4萬了,翻了20倍,他啥也沒干,就賺差價就賺翻了。
2005年上海拿出了唯一一塊4條地鐵交匯的地皮,位置就位于上海陸家嘴的世紀大道。最終李嘉誠拿下了這塊地皮,樓面價僅僅為區區的12000元。讓上海老百姓想不到的是,李嘉誠拿地的10年之后這塊絕版地皮還是一個工地。
2006年上海真如打造城市副中心,這次李嘉誠又來了,22億拿下了第一塊核心地皮,平均樓板價才3000多。當年那里是按照上海城市副中心規劃,普陀人民都期待著這里再造一個徐家匯。
但是若干年以后呢,這塊地就一直涼著,遲遲不開發。當初說的商場,上海第一高樓都沒有。
同樣的套路,李嘉誠在武漢、成都、廣州、深圳、重慶等地方,買下了差不多30個項目,大部分項目都開發了超過10年,然后拖到地價房價高漲后轉手走人。通過此等操作李嘉誠獲利上千億。這些操作也這確實影響到了這些城市的發展。
因此,在2015年,李嘉誠不斷撤資的時候,瞭望的評論稱“李嘉誠完全不顧念官方此前對其在基礎設施,港口、地產等領域的大力扶持,在中國經濟遭遇危機的敏感時刻,不停拋售,上演金蟬脫殼,造成悲觀情緒在部分群體中蔓延,低買高賣,確實是市場經濟,但地產、港口恰恰是中國最不市場化的產業,合作時借權力,賣出時說市場,似乎雙重標準,讓人難以淡定。”
而李嘉誠的回應是:“我只是一個商人,在每一個關鍵節點的選擇上,我認為風險與利益同在,和很多人判斷不同。于是我在大陸遍地投資,港口、地產、金融、科技等領域都有涉及。指責我的文章說我與官方走的很近,利用了權力資源。這是典型的事后判斷。”
“回到當年,我選擇與官方進行合作,官方在政治上同樣獲得了巨大的回報,這本質上依舊是一門生意,我感謝當時的官方和政府,我也幫助了他們,帶來了急需的資金、技術和人才,讓香港乃至全球商界對中國更有信心。在本質上,我們可以相互感恩,但是互不相欠,這就是生意。”
從這些話語來看,李嘉誠不存在所謂的感恩之心,更談不上愛國理念,囤地本質是阻礙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利用完了,榨干價值就直接撤,合作時借權利,賣出時說市場。
在房地產市場周期中,李嘉誠的商業成功依賴于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城市化進程。但通過低買囤地高價賣出,賺取了大量的財富,他把資本轉移到了國外——英國。
從2013年開始,李嘉誠就開始逐步拋售內地資產,并把資金逐步轉移到英國。媒體的統計數據顯示,李家誠家族在英國的投資超過了4000億港元,控制了英國1/4的電力,1/3的天然氣供應和2/5的電信市場。長和2019年報里,李嘉誠家族在歐洲的資產已經達到了5963.16億港元,占據總資產的半壁江山。
為什么李嘉誠不斷拋售內地資產,卻偏愛英國、加拿大等國的投資,這種商業邏輯也來自于他的發家史,在1979年,他在匯豐銀行的幫助下,低價收購了英資企業和記黃埔,這是香港四大英資洋行之一,業務涵蓋了貿易、港口、地產,當時的英國急需扶持一個既能代表英資利益,又能接軌香港本土資本的人,李嘉誠被選中了。
而正是通過這筆交易,李嘉誠迅速掌握了香港的港口、能源、零售這些核心資產,成功從一個賣地商人蛻變成了香港首富。李嘉誠的發家,離不開英國資本的推動。那接下來他在內地的所作所為幾乎就不難理解了。
李嘉誠這次是鐵了心要賣這個港口,在各方密集的發聲之下依然無法阻止他與貝萊德的交易。
這種做法其實已經說明他不是在商不言商了,正如商務部專家指出,如果真是在商言商,就應該通過招標價高者得,他采取了短平快的交易方式,這顯然不符合商業邏輯。
他是為了討好美國人,還是怕了美國人,或許這兩個方面都有,畢竟,英國與美國走得很近,李嘉誠在美國也投資了眾多具有創新潛力的科技公司,如Facebook、Siri等,在美國還涉足地產、能源、電信等多個領域。
另一方面,李嘉誠的公司注冊地不在香港,公司注冊地是英國屬地開曼群島,他本人也已經是加拿大籍,包括李澤鉅、李澤楷也已經是加拿大公民,最近二三十年,李嘉誠不斷賣掉中國的資產,進一步投資海外,他的全球生意布局,很多已經在海外,他已經是個外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了。早就已經完成了一出金蟬脫殼。
從過去的內地的投資布局來看,李嘉誠深知中國市場講規則、講法律,他在中國的資產布局是安全的,但在歐美的大量投資布局,特朗普可能說搶就搶,非常不安全。
而海外投資已經是李嘉誠的業務重心了,1月份川普的就職演講明確表態,要重新掌控巴拿馬運河,不排除用武力解決。兩個月之后,美國的大資本貝萊德就出手收購港口了。
李嘉誠嗅到風聲,就直接賣了,他不在商言商,想要的是擺明迎合與站隊歐美的態度,確保在歐美的生意布局不會遭遇更大的風險,要知道,李嘉誠家族目前的海外投資占比超過80%,大陸以及香港地區貢獻的銷售額僅占總營收的12%。
以上是國內輿論無法動搖他背后的重要原因。無論是過去不停拋售內地資產,上演金蟬脫殼,到今天國家需要的時候,以最快的速度賣給美國,說明了他從來就沒有所謂的“家國理念”,不用奢望他愛國,他能做到不傷害中國利益或者說降低對中國利益的傷害,就已經是大善人了。
李嘉誠這一生,過去眾多商業行為,遭受的輿論爭議與批評都非常多,但是李嘉誠從來就沒有在意過,如果他在意這些評價,賣港口這個事情一開始就不會發生。
“我希望大家不要把我神化,也不要把我妖魔化,我和他們一樣犯過錯誤。我承擔了我的錯誤,也獲得了我的榮耀,我的人生由我自己負責,你們每一個人同樣也是。不要給我過多的褒揚,也沒有必要潑給我很多臟水,雖然我不在意自己的感受,但是我在意你對你自己心靈的灼傷。”
這句李嘉誠過去說過的話,放到今天,其實是映照了李嘉誠對待輿論的態度。以上種種,或許就能知道,在大公報三番四次批判,但李嘉誠卻絲毫不為所動,要執意賣這些港口的原因了。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