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一視財經 木云
編輯 | 西貝
2024年財報季,作為中國制造業標桿的美的集團邁過了一個關鍵里程碑——營業收入首次突破4000億元大關,同比增長9.5%;歸母凈利潤以14.3%的增速上升至385億元,再次驗證了中國制造業頭部企業在全球經濟逆風中的韌性與活力。
在這張令人矚目的成績單背后,是一場由戰略謀定、產業協同和技術支撐共同構筑的高質量進階戰役。
當國內家電市場步入存量競爭,全球化布局面臨地緣擾動,美的通過持續的結構性調整與全價值鏈提效,走出了中國制造企業從規模擴張向價值重構躍遷的戰略轉型路徑,展示了制造企業穿越周期的“韌性密碼”。
B端第二曲線撐起千億增長極
如果你對美的的印象還停留在“家電企業”上,你就錯了。
財報顯示,美的62.3%的資產負債率較2023年下降1.8個百分點,全年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達到605億元,連續兩年突破500億門坎。這些指標共同勾畫出公司良性增長的財務曲線,再次驗證了其盈利的“含金量”,標志著企業從規模擴張邁向價值深挖的質變。
值得注意的是,美的在2024年實施了更高比例的分紅策略,擬派發現金紅利267億元,占歸母凈利潤比例近七成,較上年提升8個百分點。結合年內50-100億元的回購計劃,其在資本市場的價值管理策略展現出更積極的股東回報導向。自整體上市至今累計分紅超1340億元的數據,亦強化了其作為藍籌股的長期配置價值。
如果說ToC業務是美的的“壓艙石”,ToB業務則是其結構性增長的關鍵變量。2024年,美的商業及工業解決方案收入首破千億,占總營收比重從2020年的18.5%躍至25.5%。拆解來看,新能源及工業技術板塊以20.6%的增速領跑,樓宇科技、機器人等業務逐步顯現協同效應。
新能源業務方面,美的聚焦儲能與綠色能源解決方案,大型儲能系統交付量翻倍,并在光伏逆變器、新能源汽車熱管理領域實現對主流車廠的批量供貨。隨著全球能源轉型加速,美的在壓縮機和電機領域的技術積累正轉化為跨界競爭力。
樓宇科技方面,通過熱泵技術與智慧能源管理方案的迭代,在歐洲低碳改造需求中斬獲訂單,推動該業務收入突破285億元。重慶燈塔工廠的87%定制化訂單承接能力,展現了ToB業務的柔性制造能力。
機器人與自動化方面,雖因行業周期承壓收入下滑7.6%,但庫卡中國在新能源車行業與頭部企業合作訂單量創歷史新高,2024年庫卡工業機器人在中國市場銷售額份額提升至15%,加之醫療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的布局,為下一階段蓄力。
值得關注的是,美的正在將制造經驗轉化為ToB服務的核心資產。從孵化6家內部燈塔工廠到發布《綠色工業案例集》,標志著其從產品輸出向“工業解決方案+數字化平臺”輸出的模式升級。這或將成為未來ToB業務毛利率提升的關鍵。
業務進階的底層邏輯
支撐業務進階的底層邏輯,是美的持之以恒的研發投入。年報顯示,其研發費用率連續三年保持在4%以上,2024年投入超160億元,近十年累計研發支出突破千億。這種“壓強式投入”正在轉化為技術話語權:新增30項省部級科技獎、67項國際領先技術鑒定,專利授權維持量超9萬件。在熱管理技術、家電芯片、AIoT平臺等核心技術領域,美的已逐步擺脫對供應鏈的被動依賴。
科技投入的戰略性更體現在標準制定層面。2024年,美的集團新增參與制訂或修訂技術標準230項,推動“3+1”標準化體系落地,這不僅鞏固行業地位,更為智能家居互聯互通、工業互聯網架構搭建奠定規則基礎。
當行業步入生態競爭階段,這種“技術+標準”的雙重布局將在業務表現上釋放更大效能。
數據顯示,智能家居仍貢獻了美的總收入65.9%的比重,但運作邏輯已然生變。財報中的兩個數字尤為引人注目:COLMO+東芝雙高端品牌零售額同比增長超45%,OBM(自主品牌)業務占智能家居海外收入比例達43%。這意味著,美的正在主動打破“規模至上”的路徑依賴,通過品牌上攻與自主品牌全球化構建新的護城河。
值得注意的是,COLMO與東芝兩大高端品牌通過AI技術融合、套系化場景設計及創新工業設計,強化高端市場競爭力。例如,COLMO門店實現“全屋智能家電+智能家居”一體化體驗,將智能服務深度融入生活場景。東芝家電在收購后三年內扭虧為盈,驗證品牌整合與運營能力。
不同于傳統家電企業主打ODM/OEM的出海模式,美的將OBM(自主品牌)打造為全球化新引擎。這種從代工向自主品牌(OBM)的轉型,不僅提升品牌溢價,更有助于規避單一市場波動風險。
國內市場,“以舊換新”政策紅利釋放迭加線下場景重塑,推動美的在9大品類實現在線、線下份額“雙冠”。海外市場,基于23個海外生產基地和44個研發中心構建的本地化能力,使得美的系產品在巴西、埃及的家用空調市場穩居首位,東南亞多國冰箱、洗衣機品類份額持續攀升。
美的新緯度、新坐標
站在產業視角,美的的財報映射出兩大行業趨勢的交匯。
首先是政策驅動下的內需結構性升級。國內“以舊換新”政策托底存量市場,但消費分化加劇背景下,高端化與套系化(全屋智能方案)成為破局點;其次是全球產業鏈重構中的價值爭奪。地緣政治加劇供應鏈區域化,美的通過“本土研發+本土制造+本土品牌”的海外三角體系,構建抗風險能力。
隨著全球制造業步入數智化深水區,國內家電巨頭正面臨戰略轉型的十字路口。對于美的而言,內需升級是利潤躍升的支點,全球價值鏈重構則是規模擴張的杠桿。雙趨勢交匯下,美的實現了從“規模驅動的家電巨頭”向“科技賦能的全球工業集團”的轉型。財報中C端業務仍占主導但重心向B端傾斜的結構,印證了其未來在產業價值鏈條的話語權爭奪方向——既要守住存量市場的利潤護城河,更要通過全球化技術標準輸出打開增量空間。
此外,美的正試圖在工業互聯網、智慧樓宇、新能源車部件等新興賽道構建協同生態。值得關注的是,其近年來研發投入占比持續突破3.5%的硬科技布局,疊加全球30個生產基地的供應鏈韌性,或將催化產業運營與資本市場的乘數效應。當智能物聯時代重塑產業版圖,美的能否在消費端與商用端實現價值共振,將成為觀察中國制造轉型升級的重要樣本。
比如,美的科技投入的“金字塔效應”正在凸顯,十年超千億元的研發投入構筑起分層遞進的創新體系:底層是中央研究院主導的AI大模型、人形機器人關節等基礎研究(近三年專利轉化率達68%),中層聚焦新能源熱管理、智能樓宇等產業共性技術,頂層則由事業部推動差異化產品開發。這種分層機制催生了多個技術突破:諧波減速器許用力矩達行業最高184%,車規級熱管理模塊累計供貨超300萬臺。
此外,通過庫卡、合康新能等戰略性并購,美的形成了獨特的“技術收購-本土化改造-全球協同”路徑。以庫卡為例,收購后通過產業鏈垂直整合,將機器人生產成本降低27%,并在中國培育出諧波減速器、伺服電機等產業鏈。這種“并購+自研”雙輪驅動模式,使美的在具身智能領域形成一定優勢: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已掌握高剛度關節模組技術,家電機器人化產品即將量產,工業AMR機器人交付周期縮短至15天。
“翻越山峰的目的不是停在山頂,而是讓我們看到山峰后面另外一條道路的存在。”方洪波以此隱喻美的的轉型哲學。這家4000億巨頭正將戰略羅盤校準至產業新坐標——橫軸是從C端消費電子向B端工業科技的緯度延伸,縱軸是從中國制造基地向全球技術樞紐的經度跨越。找到新坐標的美的,將迎來更多新增長極的可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