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全球增長最快
DeepSeek再次向全世界證明了不是什么阿貓阿狗都有資格被人們評為“國運級產品”。
就在今天,人工智能分析平臺aitools.xyz發布最新研究報告。
報告顯示,中國人工智能初創公司DeepSeek已成為全球增長最快的人工智能工具,每月新增網站訪問量超過OpenAI的 ChatGPT。
圖源:aitools.xyz
具體而言,DeepSeek在2025年2月的新增訪問量達到了驚人的5.247億次,超過了ChatGPT的5億次。
并且,DeepSeek的總訪問量達到了7.926億次,獨立用戶數量達到了1.365億,再次刷新了自己的最好成績。
并且一般來說,網站訪問量是衡量一個互聯網產品受歡迎程度和用戶基礎的重要指標。
DeepSeek在這一關鍵指標上超越ChatGPT,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了國內AI發展的跨越性里程碑。
此外,報告中還有另一組更有趣的數據:
在全球AI網站訪問量中,美國以16%的占比高居榜首,成為全球AI工具使用量最大的國家;
緊隨其后的是印度,占比達到9.04%,位居次席;
令人稍感意外的是,肯尼亞以4.56%的占比排名第三,巴西以3.89%排名第四;
而中國,作為人工智能技術發展的重要陣地,以3.17%的占比位列第五。
圖源:鞭牛士
更有意思的是,印度成為了DeepSeek全球流量來源中的第四大國家,每月提供4336萬次訪問。
盡管DeepSeek的月訪問量增長迅猛,但在整體市場份額上,它仍然是全球第三大人工智能工具,市場份額占6.58%。
低于以43.16%的市場份額穩居第一的ChatGPT和以8.27%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二的Canva。
圖源:aitools.xyz
雖然不及前兩者,但DeepSeek令人矚目的增長速度如果能繼續保持,相信未來再進一步只是時間問題。
事實上,DeepSeek市場份額從2.34%到6.58%僅用了短短一個月的時間,充分向全球展示了在其強大的市場競爭力和發展潛力。
對于一家初創公司來說,這已經是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DeepSeek正在改寫全球AI市場格局
在人工智能的賽道上,西方科技巨頭曾一度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
然而,DeepSeek的崛起,不僅打破了這種技術壟斷的局面,更在全球AI領域掀起了一場新的變革。
從技術創新到戰略布局,DeepSeek的核心競爭力正在重塑全球AI的競爭格局。
首先,DeepSeek在技術研發上展現了極高的效率和創新能力。
其開源模型DeepSeek-R1的訓練成本僅為560萬美元,而頂尖模型的訓練成本往往高達數億美元乃至數十億美元。
這種低成本、高效率的模式,不僅降低了AI技術的門檻,也使得DeepSeek在全球范圍內迅速獲得了廣泛的應用和認可。
這一點,可參考國內企業及高校前段時間爭相接入DeepSeek,便宜又好用誰不喜歡?
圖源:微信
其次,DeepSeek在技術性能上也毫不遜色。
其最新一代大模型V3在多項評測中表現優于主流開源模型,并且在數學、代碼、自然語言推理等任務上的性能比肩OpenAI的o1模型正式版。
具體細節及實測情況可以關注筆者上一篇文章:《DeepSeek深夜整活,Google、OpenAI有點慌了》
另外,DeepSeek的開源策略是其成功的核心所在。
DeepSeek積極擁抱開源模式,這與許多西方科技巨頭采取的封閉、高成本的AI生態系統形成了鮮明對比。
DeepSeek將其模型以MIT開源許可證發布,鼓勵更廣泛的合作和創新。
這種開放的態度有助于吸引全球范圍內的研究人員和開發者參與到DeepSeek模型的改進和應用中,形成一個良性循環,加速技術的發展和普及。
甚至有國外從業者不免發出靈魂質問:“到底誰才是真正的OpenAI?”
圖源:B站轉外網新聞
宏觀來看,DeepSeek的崛起,對于全球AI領域來說,具有重要的意義。
它表明,AI創新并非西方科技巨頭的專屬,新興的初創公司,即使面臨技術和地緣政治的挑戰,依然可以通過獨特的技術路線和戰略選擇取得突破。
DeepSeek的成功也引發了關于AI發展模式的深刻思考:是否需要持續投入巨額資金購買最先進的硬件?開源協作是否能夠成為推動AI進步的更有效方式?
DeepSeek的實踐為這些問題提供了新的答案和可能性。
如今的全球AI市場,已經陷入一種“你追我趕”的競爭態勢,不僅推動了AI技術的快速發展,也為更多從業者帶來了更多的機遇和挑戰。
AI時代,普通人該如何自處?
隨著DeepSeek等AI應用的浪潮不斷席卷全球,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面對即將全面降臨的AI時代,普通人應該如何自處,成為了越來越多人關心的話題。
3月27日,第十二屆中國網絡視聽大會“AIGC與大模型產業應用論壇”在成都舉辦。
會上,廣電總局網絡視聽司司長馮勝勇提出了一個核心觀點——“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的時代已經來臨。
這個觀點引用了愛因斯坦的名言:“提出問題往往比解決問題更重要。”
在AI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機器已經能夠高效地解決許多標準化問題,但提出具有深度和創新性的問題,仍然是人類智慧的獨特價值所在。
馮勝勇表示,我認為,隨著人工智能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和大模型能力的愈發成熟,問題提得好顯得尤為重要。
只有會提問的人,才能更好地運用AI,發揮出更大的作用,讓技術真正服務于人。
圖源:上觀新聞
中國工程院院士、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徐揚生也在近期解答了“人工智能時代,需要什么樣的人才”的問題。
徐揚生指出,人工智能技術的本質是“向后看的理性工具”,它依賴于已有數據的分析與整合,而人類的智慧則更注重前瞻性、創造性和感性體驗。
他強調,AI無法替代人類的創造力、藝術涵養及堅毅品格,這些才是未來教育應強化的核心。
而就在上周,雷軍返回母校武漢大學做演講時,同樣提到了類似的話題。
圖源:微博
雷軍指出,新的硬核科技大潮已經到來,為了應對科技行業顛覆性的變化,年輕人最重要的是學習能力,掌握高效的學習方法,同時保持好奇心、探索精神
他強調,時代造就人,人也造就時代,年輕人應該抓住AI時代的機遇,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為世界帶來更好的變化。
雷軍的經歷也證明了這一點。從開發WPS辦公軟件到創辦小米,再到進軍新能源汽車領域,雷軍始終保持著對新技術的敏銳洞察力和對創新的不懈追求。
實際上,從這么多年的社會發展進程來看,DeepSeek的崛起或許只是AI發展浪潮中的一個小浪花。
但它的出現提醒了我們,無論是在技術前沿還是日常生活,都需要不斷適應和進化。
AI技術的發展不僅帶來了巨大的機遇,也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
對于普通人來說,適應AI時代的關鍵在于提升自己的核心競爭力。
首先,我們需要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和創新能力。
AI雖然能夠高效地處理數據和執行任務,但它無法替代人類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通過藝術、文學、哲學等領域的學習,我們可以培養自己的創造力,從而在AI時代中脫穎而出。
其次就是多位大佬提到的學習能力。
AI技術的發展速度極快,只有不斷學習,才能跟上時代的步伐。
通過在線課程、書籍、研討會等多種方式,我們可以不斷提升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此外,我們還需要培養自己的跨學科綜合能力。
AI技術的應用已經滲透到各個領域,從醫療到教育,從金融到制造業。
因此,具備跨學科知識和技能的人才能夠利用不同領域的知識,從而更好地理解AI技術的應用場景和潛力,在工作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這個充滿機遇與挑戰的時代,每個人都有機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關鍵在于你自己是否愿意邁出第一步。
作者 | 劉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