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家長覺得,孩子頻繁的眨眼、咧嘴、聳肩、清嗓子是孩子調皮或者習慣不好,只是小毛病,過段時間就會好。其實,這可能是抽動癥的早期信號。抽動癥若不加以干預,可能會給孩子的學習、社交乃至心理帶來深遠的影響。今天,咱們就一起來認識抽動癥不干預的嚴重后果。
抽動癥不干預可能帶來的5個嚴重后果:
一、“小動作”暗藏社交危機
想象一下,當你的孩子在學校里頻繁眨眼、聳肩,同學投來異樣的眼光,陌生人竊竊私語。這種社交尷尬不僅讓孩子感到無所適從,還可能讓他們主動回避集體活動,逐漸變得孤僻。孩子的世界是敏感的,他們渴望被接納,但抽動癥卻成了他們融入集體的絆腳石。
二、看不見的心理傷痕
你知道嗎?高達65%的抽動癥兒童會伴隨情緒障礙。從最初的焦慮,到自卑,再到抑郁,這是一個惡性循環。長期的心理壓抑可能讓孩子感到絕望,甚至產生自殘傾向。這些內心的傷痕,看不見,摸不著,卻比任何外在的傷害都要致命。
三、課堂上的隱形障礙
你是否認為孩子只是上課不專心?其實,抽動癥在消耗孩子體力的同時,也在不斷地切割他們的注意力。孩子在努力控制抽動的同時,根本無法專注于學習。成績下滑,隨之而來的可能是孩子對學習失去興趣和信心。
四、被誤解的行為信號
抽動癥≠調皮!抽動癥孩子的行為常常被誤解為調皮或不守規矩。這種誤解可能導致孩子遭受嘲笑和排斥,進而產生攻擊性行為或自我傷害行為。這些行為,只是他們內心痛苦的吶喊,作為自我保護的外衣。
五、被封印的社交能力
高達93%的抽動癥患兒存在社交退縮現象,他們可能因為害怕被嘲笑而避免與他人接觸,導致社交能力退化。孩子們原本應該無憂無慮地奔跑在操場上,結交新朋友,卻因為害怕被嘲笑,害怕被拒絕,只能默默地躲在角落里。
小兒抽動癥的干預黃金期是 7 - 12 歲,抓住這個階段,及時干預,就可能改變孩子的人生軌跡。家長們一定要保持冷靜與理解,認識到 “抽動” 是病,不是孩子故意為之。同時,盡快咨詢兒科醫生或兒童神經科醫生,獲取專業幫助。守護孩子健康,從了解抽動癥開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