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烏江”場景復原展項 遵義會議紀念館供圖
水流湍急、戰火紛飛……走進貴州遵義會議陳列館,一幕幕生動的場景仿佛在眼前再現。在遵義會議召開90周年之際實施的展陳數字化提升項目,對遵義會議陳列館序廳、強渡烏江、四渡赤水等重要場景進行了數字化賦能。
“突破烏江”場景復原展項原為靜態展示模式。為進一步提升這一展項的沉浸感,結合場景及故事,采取“投影+聲光電+三維動畫”相結合的模式,在原靜態場景、靜態油畫等基礎上疊加新媒體成像技術、動畫、粒子爆炸等特效,激活了歷史場景。
在三渡、四渡赤水展區,靜態渡口場景加入水紋特效裝置,墻面場景利用三維動畫進行還原展示,并添加了白鷺由遠及近飛入畫面的動畫場景,使場景動靜結合、更具生趣,增強了場景的真實性、生動性。
遵義會議陳列館一樓展廳的紅軍標語文物墻,原為“實物+展標”的傳統展陳形式,其中部分標語文物因年代久遠而字跡斑駁。因此,在不破壞原基礎玻璃的情況下,遵義會議陳列館利用全息投影技術,讓靜態的文物“活”起來,對標語文物進行局部展示增強、標語字跡增強等,同時增加背景和故事介紹。
遵義會議陳列館二樓展廳的長征路線圖展項,原為傳統的靜態沙盤展現形式,觀眾難以看懂中央紅軍從瑞金到貴州、再到延安的長征路線。為此,在不對原有沙盤進行改動的前提下,增設數字光影設備,對原沙盤進行數字化展陳效果提升,讓紅軍長征路線及紅軍長征在貴州的重大戰役、戰斗亮起來、動起來,提高了展覽的生動性。
近年來,通過開展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展陳數字化提升項目,遵義會議紀念館逐步推進數字化進程。在館藏文物數字化建設、不可移動文物數字化建設、數字化保護成果在展陳上的運用、多媒體展項及展陳數字化提升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在館藏文物數字化建設上,遵義會議紀念館通過實施館藏文物數字化保護項目,運用精細化數據采集技術,對遵義會議紀念館館藏文物開展原始數字化信息采集,通過三維建模技術、數據處理技術加工形成文物三維模型及其他可視化數字資源。先后采集制作160件館藏珍貴文物的數字化信息,并制作基于存檔級(文物修復保護)、展示級(展陳利用)兩種類型的文物三維模型。在此基礎上,通過文物數字互動屏系統對外展示,觀眾可以通過觸摸文物模型,360度觀看文物細節,深層次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及相關資料。
在完成革命文物資源數據采集及模型制作的基礎上,遵義會議紀念館利用AR、互動大屏、多點觸控技術,開發文物展示AR系統、文物數字互動屏系統及文物知識問答互動游戲,以提升紀念館數字化資源展示利用水平。其中,制作的長征、遵義會議相關內容的拼圖游戲、答題游戲,讓觀眾在互動中加深了對紅色歷史的認識。
遵義會議紀念館機關黨委副書記黃超表示,展陳方式從“靜態被動”向“主動交互”轉變,使觀眾的互動感、體驗感得到了提升。通過數字化技術,觀眾可以觸摸文物、對話歷史,親臨場景、體驗征程。展陳的數字化提升吸引了更多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走進陳列館,了解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歷史,感悟長征精神和遵義會議精神。
“未來,我們將進一步推進紅色文化與科技融合,通過VR技術,在線上再現各場館建筑和輔助陳列、遵義會議陳列館主題展覽,補充完善優化現有數據,建立線上觀展場景,為觀眾提供全面的數字化信息。”黃超表示。
來源:中國文化報 記者:張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