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良縣公安局90歲退休干部馬德盛,這位“云南省最美志愿者”、被孩子們親切稱為“最美馬爺爺”的老人,用畢生堅守與點滴行動,譜寫了一曲跨越時代的奉獻贊歌。
“中國夢的藍圖里,有我們每個人的奮斗坐標”
“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的路子來”是云南巨變的密碼。談起云南這十年來的巨變,馬德盛如數家珍。他細數十年見證:“從“地無三尺平”的滇南山區架起中老鐵路“鋼鐵絲路”,如今中老鐵路讓山不再高、路不再長;鮮花坐上冷鏈車變成‘致富花’;邊境村寨從‘苦瘠甲天下’到‘幸福踏歌來’……這十年巨變,就是‘中國式現代化’在邊疆的鮮活答卷!”作為政法戰線的“老黃牛”,他尤為感慨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的深意:“就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邊疆穩定了,發展的車輪才能滾滾向前。”
“小事情連著大事業,我這‘老骨頭’還能發光!”
雖年逾九旬,馬德盛仍以“志愿者”身份奔忙不息。他自創“民族普法三件寶”——用彝家調子唱法治山歌、編花燈戲講反詐案例、帶留守兒童畫“法治長卷”,讓黨的政策飛入尋常百姓家;牽頭組建“銀發護苗隊”,先后到宜良縣24所學校,為3萬多名中小學老師和學生宣講革命故事、普法用法60余場;組建“銀發調解團”,把派出所工作經驗融入社區治理,累計化解鄰里矛盾、家庭糾紛300余起,群眾笑稱“馬爺爺出馬,疙瘩全解開”。面對“最美”榮譽,他擺擺手說:“雖然退休了,但也要‘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我做的不過是給鄉親們遞把傘、指條路的小事。”但這些“小事”積淀成大愛:先后到宜良縣到23個單位、社區,為3000多名黨員干部講黨史、黨課32場;他資助的貧困學生中走出4名大學生;守護的社區連續8年“零上訪”。
“新時代的考卷,銀發答卷人更要寫實寫深”
翻開馬德盛隨身攜帶的“鄉村振興筆記”,泛黃的扉頁上密密麻麻記錄著走村串戶的調研心得:“中老鐵路沿線可建‘鮮花驛站’帶動農旅融合”“民族刺繡直播帶貨需要‘銀發導師’傳幫帶”……如今,馬德盛同志對宜良縣正籌備的“銀發智庫”鄉土人才培訓項目興致盎然,他正積極動員和鼓勵身邊退休的老專家老伙計們深入村寨培訓電商人才、非遺傳承人。他堅定表示:“‘3815’戰略不是年輕人的專利,我們這些老骨頭更懂云南山水人情!”馬德盛目光堅毅,“只要還能動,我就要和年輕人們一起,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闊征程中,把每份“力所能及”的堅守繡在家鄉的土地上!”
馬德盛的白發與紅心,映照著云嶺老干部群體的精神海拔:他們既是國家戰略落地的見證者,更是躬身入局的奮斗者。從“黃金通道”的鋼鐵脈搏到邊境村寨的裊裊炊煙,銀發力量始終與時代同頻共振,用實際行動證明——在云南跨越式發展藍圖中,每個年齡段的奮斗都是不可或缺的篇章。
(供稿:中共宜良縣委組織部 撰稿人:湯煜宸 審核人:陳海珂 終審人:楊 吉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