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招商銀行在宏觀經濟承壓、利率市場化深化及監管趨嚴的背景下,表外業務規模持續擴張,信貸承諾余額達3.1萬億元,占表內貸款的45.3%。這一數據背后,既體現了其輕資本轉型的戰略選擇,也暗藏風險傳導的復雜性。
表外業務的特殊性在于其風險與收益的“表外化”,2024年財報顯示,招商銀行表外信貸承諾規模達3.1萬億元,其中理財資金出資、代銷信托等不承擔信用風險的業務余額2,417.86億元。
這類業務通過“出表”降低資本消耗,但風險并未真正消失,例如理財代銷業務雖不計入資產負債表,但若底層資產違約,可能引發客戶投訴和聲譽損失,進而導致隱性負債。
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銀行需基于“預期信用損失模型”評估表外敞口,但招商銀行未單獨披露表外業務的撥備覆蓋率,僅提及“信用成本同比下降9個基點”,這一處理可能低估潛在風險。
房地產領域的表外風險尤為突出,截至2024年末,招商銀行房地產相關表內外業務余額合計4,041.23億元,其中表外理財資金出資占比約60%。盡管財報強調房地產貸款不良率降至4.74%,但表外資產的抵押物估值受市場波動影響更大。
若房價下跌20%,部分項目的抵押率可能突破警戒線,迫使銀行啟動風險處置。然而,此類風險在財報中僅以“強化房地產風險專項管理”一帶而過,缺乏量化壓力測試結果,會計披露的透明度存疑。
表外業務的風險不僅在于資產質量,更在于其與表內業務的聯動效應,2024年,招商銀行通過資產證券化、銀團貸款分銷等工具將部分信貸資產轉移至表外,但保留隱性回購承諾或優先檔認購,形成“明股實債”結構。
此類操作雖規避了資本監管,卻可能導致風險回表,例如,若某筆表外項目違約,招商銀行可能出于聲譽考慮主動承接不良資產,從而消耗核心一級資本。一旦多個項目同時暴雷,資本充足率可能快速逼近監管紅線。
流動性風險同樣不容忽視,表外信貸承諾中,短期理財與長期資產的期限錯配問題顯著。財報顯示,2024年招商銀行流動性覆蓋率保持高位,但這一指標僅覆蓋表內負債。
若表外理財產品遭遇大規模贖回,銀行需緊急調配流動性支持,可能被迫折價拋售表內高流動性資產,進而拉低凈息差。
表外業務對盈利的影響具有雙重性,短期看,其通過手續費收入優化了收入結構;長期看,卻可能扭曲銀行的真實盈利能力。
例如,代銷信托產品的超額收益分成計入中收,但風險留存于表外,導致ROE虛高。一旦表外風險暴露,需一次性計提撥備,利潤將大幅波動。2024年招商銀行信用成本降至0.65%,部分得益于表外風險未充分反映,這種“低信用成本-高ROE”模式可持續性存疑。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估值邏輯的變化,當前市場給予招商銀行的溢價市盈率7.66倍,部分基于其零售銀行標簽和低風險偏好,但表外業務的復雜性和關聯性可能顛覆這一認知。
若監管要求表外資產回表,風險加權資產將激增,資本充足率承壓,進而壓制估值。財報提及“風險加權資產增速低于資產擴張”,但未區分表內外RWA。
對招商銀行而言,表外業務的風險管理不僅是合規問題,更是戰略選擇,2024年其科技投入占比營收4.37%,智能化風控替代工時3,400萬小時,但需將技術更多應用于表外資產的穿透監測。
例如,利用AI模型實時追蹤理財資金流向,識別多層嵌套背后的最終融資人,避免“抽屜協議”導致的合規隱患。此外,可探索將ESG因素納入表外業務定價,綠色信貸余額4,882億元的實踐經驗表明,環境風險內部化有助于降低長期違約概率。
招商銀行的表外業務如同一把雙刃劍:既為其打開了輕資本轉型的空間,也埋下了風險跨表傳導的隱患。2024年財報數據折射出的,不僅是3.1萬億元信貸承諾的規模,更是一個傳統銀行在數字化時代面臨的會計計量難題與戰略轉型陣痛。
整體而言,招商銀行2024年業績展現了頭部股份制銀行的經營韌性,在利率下行、有效需求不足的復雜環境中,通過客群深耕、結構優化、科技賦能實現利潤正增長,資產質量保持穩定,資本內生能力增強。
短期挑戰集中于凈息差壓力與零售信貸風險,但長期競爭力來自差異化戰略(零售+財富管理+科技)和政策紅利的持續釋放。若宏觀經濟回暖,其業績彈性有望進一步凸顯。
未來,如何在創新業務拓展與風險實質管理之間找到平衡,將決定其能否在下一個十年延續“零售之王”的傳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