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重慶銀行業績增長背后,利息凈收入之痛與結構之困。
近日,重慶銀行交出了2024年的業績答卷,營業總收入達136.79億元,同比增長3.54%;歸母凈利潤為51.17億元,同比增長3.8%;扣非凈利潤50.41億元,同比增長3.84%。
乍看之下,其營收、利潤“雙增”,資產規模大幅擴張,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投資收入也呈現增長態勢,成績斐然,似是駛入了蓬勃發展的快車道。然而,當數字的迷霧被撥開,深層的危機卻如暗礁般浮現——利息凈收入承壓下滑、貸款結構失衡隱憂、零售貸款風險攀升、資產質量“虛實難辨”,這些暗流正悄然侵蝕著銀行的穩健根基。
利息凈收入承壓
從資產規模維度審視,截至2024年底,重慶銀行資產總額達8566.4億元,較上年底大幅增加約967.6億元,增幅高達12.73%,這一增速刷新了2018年底以來的紀錄。與此同時,存款總額達到4741.17億元,較上年底增長14.3%;貸款總額攀升至4406.16億元,較上年底增長12.13%。該行對此解釋稱,這主要得益于其深度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并加速了對重點行業和產業的信貸投放力度。
在收入構成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與投資收入均實現了顯著增長。其中,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同比暴增115.73%,達到8.87億元;投資收入則同比增長17.5%,達到23.6億元。這些亮眼的增長數據,似乎預示著重慶銀行正穩步邁向蓬勃發展的新階段。
然而,深入剖析營收結構,我們不難發現,利息凈收入一直是重慶銀行營收的“中流砥柱”。但在2024年,這根“頂梁柱”卻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數據顯示,2024年重慶銀行利息凈收入為101.76億元,較上年減少2.71億元,降幅達到2.59%。
究其原因,LPR及市場利率的下行無疑是主要“元兇”。在這一宏觀背景下,資產端收益率持續走低,銀行放出的貸款利息收益相應減少;而負債端成本率的下降速度卻遠遠跟不上資產端收益率的下滑步伐,一進一出之間,凈息差被進一步壓縮。2024年,凈息差降至1.35%,同比下降0.17個百分點,這無疑給利息凈收入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壓力。
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前,該行利息凈收入已連續兩年下滑,凈利息收益率更是連續三年走低。這一系列數據無疑揭示出重慶銀行在利息收入方面正面臨著嚴峻的挑戰。
與此同時,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在2024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同比暴增115.73%至8.87億元,這一增長速度令人矚目。這主要得益于代客理財、債券承銷等業務的快速增長。然而,這種暴增能否持續下去,卻存在諸多不確定性。
一方面,這些業務的增長可能受到市場環境、政策變化等多種外部因素的影響,一旦市場行情不佳或政策出現調整,業務增長的勢頭就可能戛然而止;另一方面,手續費及傭金凈收入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仍然較小,即便其增長勢頭迅猛,在短期內也難以對整體營收結構產生根本性的改變,更無法完全彌補利息凈收入下滑帶來的巨大缺口。
零售利潤驟降達28%
在投資收入領域,2024年重慶銀行交出了一份成績單:實現投資收入23.6億元,同比增長17.5%。然而,這一數字雖呈增長態勢,但在整體營收中的占比仍顯單薄。投資收入的增長之路并非坦途,受到投資市場波動、投資策略有效性等多重因素的掣肘。
較小的體量限制了投資收入對銀行整體營收的貢獻,僅憑投資收入難以支撐銀行業績的持續增長,更難以成為抵御市場風險的堅固防線。一旦市場風云突變,投資收入可能面臨大幅縮水的風險。
在資產規模方面,重慶銀行在2024年實現了大幅增長,資產總額達到8566.4億元,較上年底增加約967.6億元,增幅高達12.73%,彰顯了其在規模擴張上的堅定決心與強勁行動力。存款總額達到4741.17億元,同比增長14.3%,表明其在資金吸納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貸款總額也增至4406.16億元,同比增長12.13%,銀行方面解釋稱,這主要得益于其積極參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并加快了對重點行業和產業的信貸投放。
從表面看,這是銀行順應區域發展戰略、積極布局、為地方經濟發展注入金融活力的體現。然而,深入剖析,這種增長背后是否潛藏著結構不合理的隱患?
在貸款結構上,重慶銀行的公司貸款和零售貸款呈現出顯著的分化趨勢。截至2024年底,公司貸款本金總額達到3130.03億元,同比增長25%。
然而,重慶銀行的零售金融業務在2024年并未如楊秀明董事長所期望的那樣蓬勃發展。在盈利能力方面,該行個人銀行業務實現稅前利潤4.44億元,同比減少28.86%。無論是盈利額還是盈利貢獻,均較2023年有所下滑。
零售貸款增長乏力,給銀行的多元化發展帶來了不小的挑戰。這可能是由于市場競爭激烈,其他銀行在零售業務上推出了更具吸引力的產品和服務,從而搶占了市場份額;也可能是重慶銀行自身在零售業務的產品創新、客戶拓展、營銷推廣等方面存在短板。這也意味著銀行在個人客戶市場的滲透不足,難以充分挖掘個人客戶的金融需求。從長遠來看,這將制約銀行的可持續發展。
規模擴張遭遇結構失衡?
截至2024年末,重慶銀行不良貸款余額攀升至54.63億元,較上年底增加2.51億元。這一數據清晰地表明,銀行正面臨潛在風險的加劇。
然而,不良貸款率卻呈現出相反的走勢,為1.25%,同比下降0.09個百分點。不良貸款率的下降,乍一看似乎是資產質量提升的積極信號,但深入剖析,這背后可能隱藏著其他因素。
實際上,這可能是由于新增貸款增速較快,大量新發放的貸款稀釋了不良貸款率。也就是說,銀行在擴大貸款規模的過程中,新貸款的增量使得不良貸款在整體貸款中的占比下降,而并非真正意義上不良貸款的減少。這種下降或許只是一種表面的“數據優化”,掩蓋了資產質量并未實質改善的真相。
在重慶銀行的公司貸款和零售貸款方面,不良率呈現出顯著的差異。2024年末,公司貸款不良貸款率為0.90%,同比下降0.43個百分點。這一積極變化或許得益于銀行對公司貸款業務的嚴格把控。
反觀零售貸款,情況卻不容樂觀。不良貸款率攀升至2.71%,同比上升0.73個百分點。具體來看,個人按揭貸款不良貸款率為1.49%,同比上升0.72個百分點;個人經營性貸款不良率為5.70%,同比上升1.28個百分點;信用卡透支不良貸款率為3.04%,同比上升1.05個百分點。
零售貸款不良率的上升,已成為重慶銀行亟待解決的關鍵問題。這可能是由于零售市場競爭激烈,銀行在拓展業務時,對客戶的信用狀況評估不夠精準,或者風險控制措施不夠完善,導致零售貸款的風險敞口增大。
此外,該行2024年信用減值損失達到31.89億元,雖同比微降1.68%,但絕對值仍處于較高水平。這表明銀行在應對潛在信用風險方面,仍需承擔較大的成本。
在楊秀明董事長執掌首年,重慶銀行交出的這份答卷,既彰顯了戰略聚焦所帶來的積極成效,也暴露了業務結構失衡的潛在隱憂。當規模擴張的狂歡遭遇結構失衡的隱憂,重慶銀行正站在一個關鍵的十字路口,如何破局突圍,實現可持續發展,成為了擺在管理層面前的一道重要課題。
E
結構向優,動能向新:啤酒行業的變革之路
健合集團:穿越周期,領航營養健康新紀元
新華保險,保費增長疲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