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蟄是春季的第三個節氣,同時也是仲春的第一個節氣。歷史上,驚蟄亦稱為“啟蟄”,《大戴禮記·夏小正》曰:“正月啟蟄,言始發蟄也”。漢景帝名啟,因此為了避諱而將“啟”改為“驚”字。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記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之前,動物冬藏伏土、不飲不食,一旦到了驚蟄時節,雷聲驚醒驚蟄居的動物,生機勃勃的春天即將到來。這個時候長魚便浮出水面,急不可待地跟春天接頭。
長魚亦稱鱔魚、黃鱔、蛇魚、血鱔等,淡水底棲魚類,體長入蛇,無麟,尾尖細。
民間有諺云:“小暑黃鱔賽人參。”
長魚吃法很多。有熗虎尾、炒鱔絲、紅燒馬鞍橋······其中最經典的卻是淮揚菜系中的軟兜長魚。
說起軟兜長魚,民間還有一段鮮為人知的傳說哩:相傳,清光緒十年,兩廣總督左宗棠視察淮河水患,駐節淮安城,淮安知府特意安排最好的廚師做了一道軟兜長魚。左宗棠食用過豎起大拇指,大加贊賞:真是美哉!在他的推薦下,軟兜長魚作為淮安府的貢品之一進京恭賀慈禧七十大壽。
所謂:一方山土養一方人,一方人燒一方菜。軟兜長魚,散發著不可抗拒的魅力。
制作軟兜長魚是一樁細致的事情,且有講究,活長魚用紗布兜扎,急速在水中汆一下,取其脊背深褐處的肉。將肉切成兩段,猛火,葷油爆炒,佐以料酒、姜、蔥、椒絲,老抽上色,加上幾根韭黃,最后生粉勾芡裝盤。一盤軟兜長魚便大功告成。盤如滿月,鱔脊細長,用筷子夾起,兩端一垂,猶如小孩胸前的兜肚帶,食時,可以湯匙兜住,故名軟兜長魚。
軟兜長魚,久負盛名,是最能代表淮揚菜的一種食物。2018年9月10日,軟兜長魚被評為江蘇十大經典名菜。軟兜長魚,可就飯,也可佐酒。
尋求真滋味。煙花三月下淮揚。去年里的一個春暖花開的春三月,我有幸作了一次淮揚之行,在朋友的盛情款待下,得以大快朵頤。
我所在的小鎮,美食界坊間一直流傳著:南有淮揚,北有板浦之說。板浦與淮揚齊名,可見板浦飲食文化之源遠流長。
軟兜長魚之美,這使我聯想到小鎮上的一個鄉人。
好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我的鄉人柳愛彪也擅長此菜。說起柳愛彪的故事感覺是很久遠的事了。柳愛彪乃小鎮名廚的后人,沿承了祖輩的廚藝。
尤其烹飪的軟兜長魚,喜人,余香饒舌,鮮而嫩,令人嘆服,在小鎮上,無人能及,可謂一絕。引得不少老饕,食指大動,趨之若鶩,親得一嘗,果然名不虛傳。柳愛彪,人勤快,廚藝一流,且有經濟頭腦。可惜英年早逝。85年不幸出了車禍。
之所以,寫這一篇小文,我絕無蹭淮揚菜“軟兜長魚”流量的意思,我純粹是沖著鄉人寫的。鄉人柳愛彪的軟兜長魚的滋味,著實讓人難以忘懷,至今還鮮活在小鎮人心底的一角。
作者簡介:潘友國,土生土長連云港板浦人,喜歡看書、寫作。時常有小文發表,偶爾獲獎。工作單位板浦實驗中學后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