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7日,OECD發布《促進兒童和青年的良好心理健康》報告,確定并評估了預防精神疾病和促進良好精神健康的11種最佳做法,這些做法可以幫助各國彌補目前的政策差距,改善兒童和年輕人的心理健康。
該報告指出,歐盟/歐洲經濟區國家兒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不佳且呈下降趨勢。2018-2022年間,青少年報告多種健康問題的比例上升,尤其是女孩,20歲以下人群的焦慮和抑郁患病率增加了約20%。令人擔憂的是,自殺已成為歐盟國家15-29歲年輕人第二大死因。
高患病率使得2024年《柳葉刀》青年心理健康委員會將心理疾病確定為“幾十年來影響年輕人生活和未來的主要健康和社會問題”,并指出由于年輕人心理健康的持續下降,這一問題已進入“危險階段”。
OECD對歐盟統計局數據的分析顯示,2011-2021年,25歲以下人群的自殺死亡占所有死亡的比例上升了0.9個百分點,而25歲以上成年人的這一比例下降了0.3個百分點。在新冠疫情期間,高達1/4的年輕人報告有過自殺念頭,這一比例是疫情前的五倍。心理健康障礙、網絡欺凌、學業壓力和表現焦慮、人際關系問題以及致命手段的獲取都是年輕人自殺的風險因素。
報告指出,早期心理健康不良影響終身心理健康、教育和勞動力市場結果。在歐盟國家中,平均而言,報告心理困擾的學生留級的可能性高出25%,盡管因果關系可能是雙向的。此外,童年和青春期出現的心理疾病往往會持續一生。
報告認為心理健康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財務狀況、社會經濟地位、社會關系、家庭和學校環境、遺傳、身體活動、飲食和睡眠等。近年來,重大的社會、經濟、政治和環境沖擊對人們心理健康造成了嚴重影響。在某些情況下,兒童和青少年尤其脆弱:
1.新冠疫情通過社會隔離、經濟不穩定和就業不確定性加劇了心理健康問題,導致歐洲范圍內的抑郁和焦慮率上升;
2.由于極端天氣事件和氣候移民的增加,氣候危機造成了壓力、創傷和氣候焦慮,特別是在年輕人中。2021年一項針對全球十個國家1萬名16-25歲青少年的調查發現,近60%的受訪者對氣候變化感到“非常”或“極度”擔憂,超過45%的人表示對氣候變化的感受對其日常生活產生了負面影響。
3.戰爭和沖突在直接卷入戰爭或沖突的地區及其他地區,導致了創傷后應激障礙、抑郁和焦慮的高發率,并具有長期的代際影響。
4.過度使用社交媒體通常與焦慮和抑郁的增加有關,可能與網絡欺凌和睡眠剝奪的增加有關,盡管因果關系的證據尚未被認為是決定性的。
相反,穩定的家庭關系、支持性的社會環境、改善的身體健康以及獲得心理健康服務的機會有助于促進積極的心理健康。家庭凝聚力的各個方面都與心理健康相關,積極的關系可以提升心理健康,而消極的關系則會削弱它。更廣泛地說,積極的社會網絡和互動有助于增強年輕人的安全感和自尊。
為了幫助各國彌補政策空白,并將促進和預防置于心理健康方法的核心位置,OECD確定并評估了11項候選最佳實踐干預措施,涵蓋了五大領域,包括學校實施、培訓一線工作者(如父母、教師、社會工作者)、提高心理健康素養并消除污名化、促進低門檻心理健康支持的可及性,以及預防自殺。
1.支持母親心理健康有助于改善嬰兒和兒童的結局
良好的母親心理健康是嬰兒和兒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預測因素。母親產后抑郁癥(PPD)與兒童發病率和死亡率增加以及認知和社會情感發展的長期影響有關。
“Next Stop: Mum”是波蘭的一項PPD篩查項目,支持圍產期和母親健康,間接有益于兒童的心理健康。該項目旨在向女性普及PPD知識,并培訓助產士對圍產期女性進行PPD篩查,并將高風險者轉介進行心理咨詢。研究表明,接受PPD診斷與產后一年內抑郁風險降低相關,這表明像“Next Stop: Mum”的項目有潛力預防心理健康問題。通過改善圍產期和母親健康,該項目間接有益于兒童的心理健康。
2. 學校項目改善親社會行為、減少輟學率并減少人際關系困難
專注于社會和情感學習與支持的學校項目可以改善親社會行為并減少學習和培訓中的輟學率。它們還幫助兒童應對從青春期到成年期的挑戰。學校干預措施的普遍設計可以覆蓋不同社會經濟背景的個體以及那些可能不會尋求幫助的高風險人群。
例如,“Zippy’s friends”是一項針對5-7歲學齡兒童的多國社會和情感學習項目。該項目減少了9%的對抗行為和15%的社會孤立,并改善了包括低社會經濟背景兒童在內的社會和情感技能。
3.基于同伴的支持計劃以及針對家長和教師的培訓計劃有助于消除心理健康污名
由非精神衛生專業人員的一線行為者參與的以同伴為基礎的規劃有助于提高精神衛生知識,消除尋求精神衛生支持的污名化。雖然精神疾病的治療仍應由衛生保健專業人員進行,但這些規劃可以幫助解除有關精神疾病的禁忌,并可以鼓勵人們尋求幫助。減少心理健康的污名有助于年輕人討論自己的情緒和需求——這是心理健康的保護因素——使他們更有可能在需要時尋求幫助。
例如荷蘭的“@Ease”是年輕人可以隨時前往的咨詢中心,他們在那里可以與年輕的同伴交談并尋求幫助。這些年輕同伴由現場的醫療專業人員培訓和監督。研究發現,在第一次和第三次訪問期間,@Ease可以改善6%的社會功能,減少19%的精神困擾,減少61%的輟學率。
4.為年輕人提供更便捷的心理健康支持可以改善功能,減少社交困擾和心理疾病
在比利時,由于2009年啟動的重大心理健康改革,兒童獲得心理支持現在更加便捷、快速且免費。該國建立了多學科心理健康網絡,其中包括11個針對24歲以下人群的網絡,提供快速且免費的心理咨詢服務。
現在,每年每位患者可獲得8次低門檻支持咨詢和最多20次專業治療咨詢的報銷,這是一個關鍵舉措,因為近40%的用戶(所有年齡段)報告稱,他們曾因費用問題放棄治療。在所有年齡段中,這些多學科網絡在六個月內將心理健康障礙的患病率降低了10%,并將缺勤天數減少了60%。
5.有效的自殺預防必須成為公共衛生的優先事項
奧地利預防自殺(SUPRA)是一項預防自殺的國家戰略,包括一項看門人方案(例如,培訓一線行為者聽取有自殺風險的人的意見并提供必要的支持),保護自殺企圖的熱點(例如橋梁、鐵路),并減少獲得自殺手段(例如槍支、物質)的機會。SUPRA包括在與成癮和暴力有關的校本方案中采取危機管理和自殺預防行動。該方案還旨在向全國的決策者通報這些針對兒童和青年的行動。
報告指出,上述最佳實踐示例強調了政策干預的強有力證據基礎,其共同成功因素包括:
1.增加低門檻支持的可用性并促進其可及性。這可能涉及跨部門網絡(例如學校和社會服務),如比利時改革中建立的網絡,以及遠程咨詢和在線工具,如PMHC和iFD引入的工具。
2.利用學校確保教育幾乎全面覆蓋,培養兒童和青少年的社交和情感技能以及心理適應能力。最佳實踐包括以學校為基礎的通用項目,如Zippy’s Friends和This is me,以及更有針對性的項目,如Icehearts。
3.提高精神衛生素養,消除尋求精神衛生支持的污名化。基于學校的干預措施和基于同伴的舉措,如@Ease和MHFA,可以支持這些環境。
4.實施適合兒童和青少年需求及其具體風險狀況的量身定制方案。
資料來源:
OECD (2025), “Promoting good mental health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Best practices in public health”, OECD Publishing, Paris, https://doi.org/10.1787/ebb8aa47-en.
[本文為教育部國別和區域研究基地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國際教育研究中心成果]
本文由“教育國際前沿課題組”(IFRGE)課題組成員整理,課題負責人張永軍,編輯劉強。內容僅供參考,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可下載該文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