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香港經濟導報 通訊員:張玉琳
春日的渤海灣畔,海風裹挾著些許寒意,中交三航局大連恒力碼頭項目建設現場卻是一片繁忙景象。3月28日,隨著最后一車混凝土緩緩注入面層,7號碼頭主體結構正式完工。這片由回填區蛻變而來的現代化碼頭,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勾勒出東北振興的壯闊圖景。
項目位于大連長興島臨港工業區,碼頭總長約1.02千米,未來可滿足1艘30萬噸級、1艘3萬噸級及2艘5000噸級泊位同時作業。
這片如今樁機林立,一片繁忙的工地,六個月前還是一片地質復雜的回填區——填海造陸遺留的巨石等層層堆積,疊加東北地區冬季嚴寒、潮汐頻繁的自然條件,施工難度遠超預期。
“低溫就像懸在頭頂的利劍,讓每個環節都充滿變數。”項目經理葛鋒望著初具雛形的碼頭感慨道。去年11月,寒潮突襲遼東半島,夜間氣溫驟降至零下15℃,正值碼頭主體施工攻堅期。
面對低溫導致混凝土凝結時間延長、結構易凍傷的難題,技術團隊經過數十次試驗,最終確定摻入防凍劑與早強劑的優化配比,并將入模溫度嚴格控制在5℃以上。
施工時,混凝土罐車裹著厚達10厘米的保溫棉套穿梭于工地,澆筑后立即實施“四層防護”——先覆蓋塑料薄膜隔絕水汽,再鋪設電熱毯持續加溫,外層以防水雨布和軍用棉被嚴密包裹。這套“階梯式保溫法”成功護航2.7萬立方米冬季混凝土澆筑,強度檢測合格率達100%,未出現一處凍傷裂縫。
更大的考驗來自腳下的回填層。直徑超1米的塊石與混凝土碎塊在地下犬牙交錯,傳統打樁工藝頻頻受阻,單臺樁機日成樁量一度不足3根。項目團隊創新采用“探孔清障+組合沉樁”工藝,每處樁位施工前,旋挖鉆機先行開挖18米深的導孔,如同“地質掃描儀”般清除石塊障礙;隨后定制錐形合金樁尖的鋼管樁,在雙頻振動錘驅動下,以“低頻破土、高頻消阻”模式穿透密實土層。工藝優化后,日成樁量提升至15根,總計691根樁基垂直度偏差嚴格控制在0.1%以內,宛如鋼鐵根系深扎海底。
潮汐的韻律更讓建設者與時間展開拉鋸戰。4米的潮差將每日有效作業窗口壓縮至6小時,項目團隊將施工計劃精確對應潮汐表。低潮位時,8臺打樁機在灘涂上轟鳴作業;高潮漫過之際,300余名工人迅速轉戰上部結構施工,在零下15℃的寒夜中織就溫暖畫卷。
如今,7號碼頭的率先完工為全線貫通注入強心劑。站在嶄新的碼頭上遠眺,5號、6號碼頭輪廓已清晰可見。在零下15℃的寒冬里搶工期、保質量,是我們對“三航品質”的堅守。
此刻,朝陽躍出海平面,將碼頭的輪廓鍍上金邊,渤海灣的浪濤聲中,正激蕩著三航力量向北開拓的鏗鏘足音。項目團隊將繼續以“毫米級”精度推進后續施工,嚴守安全紅線,確保5月底三大碼頭全面貫通,為東北振興交出高分答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