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認識客觀事物,大都不是一下子就能抓住本質的:需要有一個過程。一開始,由于對事物了解不全面、不深入往往會被表面現象所蒙蔽,或造成一種錯覺,或造成一種誤會。后來,隨著對事物了解的加深,錯覺得以糾正,誤會會消除。這種認識由假象進入本質的過程,經藝術改造運用到寫作中來,就形成了抑揚手法。這是藝術上的一種強調手法。
用這種技巧敘述人物、事件,開始會產生一種虛虛實實,撩人眼目的效果,待“謎底”一露,又會顯出別樣的生動、深刻來。
茹志鵑的《百合花》寫的是在戰爭年代,人民子弟兵向老鄉借被子,起初老鄉不肯借,后來不僅借了,而且還為犧牲了的戰士送了葬的故事。故事極為普通,可是因為作者使用了幾抑幾揚的敘述方法,卻使這個平凡的小故事一波三折地逐步推向高潮,從而塑造了兩個真實、豐滿的人物形象,表現了深刻的主題。
先看看對小通訊員的敘述:小通訊員撒開大步趕路,把“女同志”撂下幾丈遠,不由令人“生氣”,這是一抑。他也知道等一下女同志,但還是不理人,這是抑中有揚。到老百姓家去借被了,不僅兩手空空,還埋怨“老百姓死封建”,這又是一抑。后來當知道不應該借這條被子時,要送回去,告別時“敬了禮”又送饅頭,槍筒里還插上了野菊花,這是一揚再揚。直到他為了保護擔架員撲在手榴彈上英勇犧牲,這才揚到了頂點,完成了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
對新媳婦也用了同樣的方法進行敘述。開始她沒借被子給小通訊員,不好意思為傷員拭洗。可是當小通訊員犧牲后,她既為小通訊員補衣服破洞,又為他的尸體拭洗,還把自己結婚時的唯一嫁妝——“百合花”被子半條平展展地鋪在棺樹底,半條蓋在他身上。這樣,既完成了對新媳婦這個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把作品情節推向高潮,從而表現了人民群眾對革命戰士的熱愛,對革命戰爭的支持。
劉熙載在《藝概》里說:“抑揚之法有四:曰欲抑先揚,欲揚先抑,欲揚先揚,欲抑先抑”,其實,我們平時僅用前一種。
另外,人們往往把抑揚手法視為僅僅作用于人物的表現技巧,這并不完全。在散文中為了突出主題,在構思過程中也常常采用這種手法。而在雜文中,立意構思時也時常運用它。
未完待續……
本號是一個傳播優秀文學傳承傳統文化的平臺。閱讀是一件重要的小事,關注本號,一起來讀書養性、終身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