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中,浙江大案后,胡宗憲的軍需沒有了著落,于是首輔嚴嵩下令抄了沈一石的家。
但誰也沒有想到,沈家并沒有多少現銀,沈一石的家產只有固定資產織機和店鋪。
于是鄭必昌等人想著變賣織機,并且是賣給胡宗憲的徽州同鄉,這個主意并不是他們想出來的,而是楊公公根據呂公公來信提出的。
之后趙貞吉被派到浙江任巡撫,海瑞成為審鄭、何的陪審。
海瑞見到趙貞吉,明確反對趙大人默許鄭泌昌、何茂才以及楊金水的這種徽商賤價購買沈一石資產的行為。
海瑞的認知中,查抄沈一石的家產,應該收歸國庫,而不是低價賣給徽商。
海瑞與趙貞吉見面時,海瑞就提出自己的疑問?
不粘鍋趙貞吉此時也是揣著明白裝糊涂,他一心要揣摩嘉靖的心意,怎么會忤逆。對于不聽話的下屬,他馬上偷換概念。
把“海瑞反對賤價賣沈一石家產”變成“海瑞反對賣沈一石家產”,將一頂大帽子扣在他的頭上,再上升高度,就是耽誤胡宗憲前方抗敵。
海瑞察覺了趙貞吉的偷換概念,于是再一次強調,我不反對變賣沈一石家產。
但我反對的是“賤價賣給徽商”,并且織造局插手,這些商人就會變成沈一石第二,那么改稻為桑仍然要搞,老百姓仍然要受到盤剝。
海瑞最不能看到百姓們繼續遭到盤剝,受苦。
海瑞認為趙貞吉這么糊弄,直接把沈一石的家產轉賣徽商。
這一次海瑞前來擔任陪審官,他希望能拿到鄭何,嚴黨這些年貪墨的證據。
那么浙江貪墨的證據也就沒有了,案子還怎么查。
沈一石家產賤賣其實是權力集團的利益洗牌,隨著調查深入,海瑞也知道沈一石,織造局以及嘉靖的關系。
嘉靖修道,養道士、修宮殿、做法事開銷巨大,國庫的錢也不能隨時支取,于是嘉靖搞出了曲線救國。
讓織造局下場去參與,織造局是為皇帝服務的,由司禮監控制,其實就是嘉靖的小金庫。
改稻為桑嚴黨是主要執行人,司禮監、嚴黨和浙江官場都是有分成比例的。
織造局一般不出面直接參與,由商人出面去做,比如織造局的沈一石,就算出了問題,直接甩鍋給商人即可。
楊金水在江南的責任,就是為嘉靖管理小金庫,不停為他賺錢。
因此他努力談下50萬匹絲綢出口訂單,為了完成訂單,才下場參與改稻為桑。
改稻為桑完成,他們控制了整個產業的上下產業鏈,就會真正降低成本,獲取更大的利潤。
第一步通過低價兼并土地,降低了生絲的收購成本。這自然是嚴黨和浙江政府去做。
所以嚴世蕃下令毀堤淹田,之后鄭何就逼迫沈一石去收購土地。
第二步官家收購一律是“半價收絲”,降低生產成本。
有了官府許可,收購一律是“半價收絲”,降低了織造局生產絲綢的原料成本,利潤更高。
趙貞吉接手浙江后,在淳安就要半價收絲,遭到海瑞的反對。
第三步給宮里當差織絲綢一律免稅,這些錢省下來,把原本應該進戶部稅庫的銀子搬到了自己小金庫。
嘉靖雖然貪戀錢財,可還沒有到自己下場來撈錢,于是找到嚴黨白手套和制造及配合。
道長的目的就是將收歸國庫的資產,侵吞了。
官員們心知肚明,不說破。遇到海瑞這樣的官員,心懷天下,就要說明白。
胡宗憲曾經說過一句大明的弊端,家國不分。
這一招,目的就是為了無縫鏈接尋找新的沈一石,好讓他們繼續替宮里當差,幫嘉靖撈錢。
還有一個目的是要給胡宗憲潑點臟水,好拿捏他。
趙貞吉和徽商,就是簽了合同,但資產卻沒辦理過戶。趙大人留了個心眼,嘉靖還沒有確認新的代理人,這幾個徽商就是臨時性的,好好干活。
不得不說,趙大人的權謀水平絕對排得上號,透露了家境的想法,做事留有余地,他進退有度。
海瑞站出來反對變賣沈一石織機,
他明知道這樣做得罪的不僅是織造局,甚至還有嘉靖。
但他毅然決然的這么做,就是想要扭轉“家國不分”的壞風氣。海瑞確實是一個勇士,國之利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