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紛繁的時代,媒體人的責任不僅在于傳遞真相,更在于守護行業的靈魂。著名資深媒體人陳鳳玲用三十余年的職業生涯詮釋了這一點,她以近乎苛刻的標準要求自己,又以溫暖的胸懷托舉起新一代的新聞人,搭建起一座座連接傳統與未來的精神橋梁。
專業主義的守夜人
陳鳳玲的職業生涯始終與時代脈搏同頻共振。從傳統媒體到融合發展的轉型中,她堅持“媒體不僅是記錄者,更是社會進步的推動者”的理念。2021年,她走訪河南萬邦國際集團,深入調研農產品產業鏈與鄉村振興實踐,將企業發展的鮮活案例轉化為學生課堂的生動教材。在宜興窯湖小鎮的藝術探訪中,她帶領學生參與“藝術與人文”專題報道,讓年輕記者在實踐中領悟文化傳播的深層價值。在媒體行業面臨轉型陣痛的今天,她的身影顯得尤為珍貴。
跨界思維的引航者
陳鳳玲注重培養學生的跨界思維。2024年,她走進笠恩文化旗下V3攝影基地,組織學生參與“影像敘事與新媒體傳播”工作坊,將攝影藝術與新聞報道相結合,激發創新表達。同年擔任上海文薈書畫院新聞顧問后,她策劃“書畫中的中國故事”系列活動,指導青年學子用新媒體技術詮釋傳統文化,推動藝術與傳媒的深度融合。她始終認為傳媒人應該是“通才”,所以從自身做起,從不間斷學習的步伐。
薪火相傳的擺渡人
在培養專業能力的同時,陳鳳玲更強調“媒體人的心系蒼生”。她多次探訪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推動校企合作項目,助力產教融合;參與健康講座普及中醫藥知識,帶領學生撰寫公益報道,傳遞科學健康理念。2023年建黨102周年之際,她以“紅心永獻黨”的信念,教導學生將媒體工作與黨和國家的發展緊密相連,用筆尖書寫時代擔當。
行業生態的培育者
“真正的傳承不是復制經驗,而是點燃思想的火種。”陳鳳玲時常邀請行業專家與學生結對指導。她像園丁般精心維護這個生態圈,為轉型傳統媒體人牽線互聯網平臺,幫創業學生對接投資人,“傳媒精神需要不同的載體”,她如此解釋自己的跨界育人實踐。
從傳統紙媒到全媒體時代,陳鳳玲始終以“逐光而行”的姿態奔跑在行業前沿。她以三十年如一日的堅守證明了媒體人的價值不僅在于記錄歷史,更在于培育未來執筆者的靈魂。當被問及傳承的終極意義時,她認為,專業是燈油,育人是燈芯,而時代需要的光亮,永遠來自持續不斷的傳遞。正如她所言:“當年輕一代既能握緊筆桿,又能心懷天下,便是對傳媒精神最好的傳承。”(張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