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8日,太原市迎澤區小五臺小學舉行中段數學課堂展示活動,喬敏、張燁兩位教師分別呈現了《簡單小數加減法》《小數的大小比較》兩節研討課,低中段全體數學教師及王校長全程參與,通過課堂觀摩與課后研討共探數學核心素養培育路徑。
遷移中構建體系:數理邏輯的深度生長
喬敏老師的《簡單小數加減法》以"整數加減法豎式規則遷移"為主線,通過創設購物情境引發認知沖突。當學生面對"0.5元+0.7元"的實際問題時,喬老師以"為什么小數點要對齊"為關鍵問題,引導學生對比整數數位對齊的算理,借助人民幣元角單位直觀,讓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相同計數單位相加"的本質規律。課堂中遞進式豎式書寫訓練,配合"同桌討論整數與小數計算"等環節,使抽象的算法規則具象化為可操作、可驗證的思維過程。
多元表征促理解:思維可視化的創新實踐
張燁老師的《小數的大小比較》則展現了數學課堂的開放性與創造性。新課伊始,教師拋出"0.8和0.6誰更大"的認知矛盾,鼓勵學生調用已有經驗多維度探究:既有將元轉化為角的單位換算,又有將小數轉化為分母為10的分數模型;既有數線圖的直觀標注,也有直接對比整數部分與小數數位的抽象推理。"翻卡片"游戲將練習環節推向高潮,學生通過隨機被遮部分的整數部分和小數部分數字牌比較,在趣味競爭中內化了"先比整數位,再逐級比小數位"的核心策略。
研思共進:教學評一體化的專業對話
課后研討中,教師們圍繞"數運算一致性教學"展開深度對話。王校長指出,兩節課均體現了"以舊知促新知"的設計智慧,喬敏老師通過結構化板書凸顯知識脈絡,張燁老師借助多元表征發展數學表達能力。針對課堂生成性資源的捕捉、練習梯度設計的優化等問題,教研組應增設"分層作業"研究等改進建議。
此次展示活動作為學校“情智雙螺旋教研”階段性成果,不僅展現了教師對新課標理念的實踐轉化,更通過教研共同體的專業對話,為構建"教-學-評"一致性課堂提供了新思路。正如王校長總結所言:"當教師把目光從單純的知識傳遞轉向思維可視化的過程,數學課堂才能真正成為滋養核心素養的沃土。"
(責編 張敏 通訊員 潘彤 助編 祁佳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