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蘋果的設計拉高了整個IT產品的審美。不單是產品,而是開創了一個新的美學標準。
而這一切,源于一次巧合。
喬布斯在斯坦福大學的一次演講上,提到一個有關于自己的小故事:
“因為我輟學了,所以不需要上基礎課程,我決定去上書法課。書法課上我學到了襯線和無襯線兩種字體,以及如何改變字母間的間距使其好看。書法很漂亮、很有歷史感和藝術氣息,我深深被書法迷住了。”
當時,喬布斯沒想過這些東西會在他生活中有什么實際作用,但十年后,當喬布斯開始設計第一臺Mac的時候,一切學到的知識都派上了用場。
當時企業都是按照客戶的需求去設計產品,但喬布斯的蘋果公司卻是按照藝術的標準去設計產品,喬布斯創造的iPhone、iPad、Mac電腦第一次將極簡美學與科技完美結合。正因為如此,蘋果的產品擁有了一大批鐵桿粉絲。
在談及創新時,喬布斯這樣談及自己的感受:
“‘創造’其實就是把各種事物聯系在一起。當你問一個很有創造力的人他們是如何做事的,他們會感覺慚愧,因為他們真的沒有去刻意這樣做,……他們可以做到的原因是他們比其他人擁有更多的經驗和經歷,或者他們對自己的經驗和經歷思考的更多。……一個人越是對人性有更全面的理解,我們就越是能設計出好的產品。”
“當我們第一次設計蘋果電腦的時候,書法課所學到的東西完全影響了我。而且我們把書法中的一些元素用到蘋果電腦中。”
大學教育沒有教喬布斯如何寫代碼,也沒有教他如何進行工業設計,但大學給喬布斯注入的教育,讓他成為了有著超高的思想境界,并且懂得美的人。
這里,讓喬布斯受益終身的,就是“通識教育”,也就是我們經常說的General Education。
現代通識教育直接起源于19世紀初的美國大學,擁有近兩百年的發展歷史。在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大學等美國一流高校中,通識教育已經成為大學教育的核心組成部分。
1945年發布的《哈佛通識教育紅皮書》中說,哈佛通識教育旨在培養“全人”(Whole Man)。
什么是全人?
就是“好人(good man)+正直的公民(good citizen)+有用之人(useful man)”的總和。
通識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單純向學生傳授專業知識與技能,而更關注學生作為一個“人”的最基本思想、情感、能力、修養的需要。
通識教育培養的不是僅僅受過專業教育和職業培訓的“工具人”,而是擁有均衡知識結構、廣闊視野、完整人格,并實現全面發展的“全人”。
“用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善有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為了獲得對別人和對集體的適當關系,他必須學習去了解人們的動機、他們的幻想和他們的疾苦。”
——愛因斯坦
01
小學階段
為什么需要通識教育?
對于兒童通識教育來說,也才是近幾年才被重視提出,目的是提高學科之間的融會貫通,將語文、英語、數學、生物、地理、物理、歷史等學科知識進行融合,擴寬孩子更寬、更廣的視野和格局。
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融合,小學乃至高中階段,打牢學生的底層學習能力;可以說,通識教育是基礎、是地基,只有基礎夯實了,高樓才能拔地而起。
讓孩子在自主閱讀之初,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小小圖書館,不預設閱讀的高門檻,盡可能擴大他們的閱讀視野,開闊他們的眼界,讓他們擁有更廣闊的想象,和對世界更多的好奇和探索欲,一步一步接近真理。
《階梯圖書館:小學生通識教育讀庫》法語原名à petits pas,意為“一步一步”,是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一項已持續15年的出版工程,是專為小學階段的兒童打造一套開放的、跨學科的、盡可能全覆蓋的科學與人文通識讀物,幫助孩子從小以宏觀視角看世界,了解人類的過去和未來,關心身邊的生活和人類所在的世界,找準個人在時間與空間里的坐標——認識世界,了解自己。
02
那么多圖書
為什么選擇《階梯圖書館》?
首屈一指的科普出版社
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
說起法國南方文獻出版社(ACTES SUD),喜歡讀書的人并不陌生,ACTES SUD的負責人佛朗索瓦茲·尼森是法國出版界的風云人物,2017年就任法國文化部長,她也是第一位以出版社老板身份擔任這個職務的人。
尼森執掌的南方文獻出版社,經過她30年的經營打造,成為一個在文學和童書方面頗有聲譽的綜合性出版集團。
這家出版社已經出版了5本龔古爾文學獎(法國文學界最高榮譽)獲獎作品,分別是:
2004年獲獎的Le Soleil des Scorta 《史柯塔的太陽》
2012年獲獎的Le Sermon sur la Ch?te de Rome 《羅馬衰落的教訓》
2015年獲獎的Boussole 《指南針》
2017年獲獎的L'ordre du jour 《日程》
2018年獲獎的Leurs enfants après eux《他們的孩子追隨他們》
南方文獻出版社的青少部在法國以出版青少年的科普文學作品而著稱,稱作ACTES SUD JUNIOR。2018 年出版社40 歲生日的時候已經出版了13000 多種書。
法語版《三體》
除本國作家的作品,南方文獻出版社還是首個引進出版中國科普作家劉慈欣的《三體》的歐洲出版社。
滿足孩子
從小學到初中的知識需求
《階梯圖書館》系列共40冊,從自然科學、社會人文、歷史地理三個領域展開:主題宏觀,內容細致,讓孩子通過閱讀看見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學習千年文明古國的悠久歷史,掌握社會宏觀的發展動態。同時,每一個話題下都附有小測驗,讓孩子在了解知識、激發興趣之外,有了進一步思考與探索的方向,將學習引入更深、更廣的層次。
《哇!太陽系》和《Hello !小星星》探索星空秘密;《巖石的“前世今生”》和《神奇的礦物》探索地質奧妙;《小身體大秘密》和《進擊的生命》探索人體運行;《探秘動物家族》和《動物王國生存錄》揭秘動物世界的運轉……
《瘋狂原始人》和《史前人類的生活》揭開史前人類的神秘面紗;《奔跑吧,人類!》和《交通出行面面觀》展現人類交通科技的發展與未來。
《走進古希臘》和《輝煌的古羅馬》揭示古老文明的歷史;《多彩的非洲》和《非洲的歷史和未來》展現遙遠大陸的豐富地理與文化。
還有《食物的小秘密》《神奇的攝影》和《小小的鹽,很重要》,介紹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內容。
從知識到能力的遷移
學習能力幾何倍增長
知識從來不是孤立的,本系列各個分冊之間的知識點互相關聯、彼此補充,從宏觀、網狀、大科學的視角為孩子構建出一個全面立體的知識網絡。
股神巴菲特的黃金搭檔查理· 芒格在母校哈佛法學院的一次演講中發表過自己對于學習的一些看法:
“面對一個重大的問題時,往往會牽涉到許多學科。如果想要得到最佳的結果,我們必須學習大量的跨學科知識,持久地掌握能夠應用自如的所有必要技能。”
查理·芒格所提及的跨學科學習就是一個能有效幫助人們將所學知識運用到實際解決問題并提高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方法。
以《交通出行面面觀》一冊為例,一輛“汽車”絕不是孤立存在的,汽車制造商制造什么樣的汽車會收到消費者喜歡?這和社會發展的人文生態有關;哪些人從事與交通相關的工作?石油漲價還會帶來哪些改變?交通工具變革,火箭會成為交通工具嗎?
唯有聯通,孩子的視野、知識、思考能力才能真正地實現躍遷,未來才有足夠的能力應對這個日益復雜、互聯的世界。
一個問題可以啟發孩子從不同角度認知和了解。通過這樣的閱讀,孩子既儲備了知識,還培養了他們的思辨能力、問題解決能力,這就是當代教育給孩子賦能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各領域學者團隊耕耘十余年
《階梯圖書館》系列的作者,包括自然科學教授、地質學家、考古學家、歷史學家、文化人類學者以及博洛尼亞圖畫書獎得主等等。
在十余年的出版過程中,這套通識讀物不斷獲得法國權威機構的認可和推崇:每年,法國國家家庭聯盟旗下的“閱讀和推薦閱讀”機構都會從中選書推薦給孩子們,并列入全國推薦書單;2019 年起,法國教育部、法國國家圖書中心和法國文化部公共教育處也加入了這一書單計劃,為孩子精選課后讀物,而本系列作為必選書目,每次都會有不同的分冊入選。同時,這套書屢次榮獲不同學科領域的各類獎項,如法國教育部“科學之味”獎、法國FETKANN 文學獎、“藍色星球獎”等。
法國FETKANN 文學獎
幽默的圖畫讓閱讀事半功倍
本書的插圖由文森特·考特,法國青年插畫家,2009年榮獲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新人獎的著領銜繪制,書中特有的法式幽默,漫畫風格的插圖與巧妙設置的場景對話,更容易讓孩子接受。
《地球發燒了!》插圖
《小小的鹽,很重要》插圖。地下的鹽開采一目了然
《食物的小秘密》插圖 哪種食物吃多少一目了然
我們成人要做的,就是放手讓孩子去讀,當問題出現時,及時給予孩子探究方法上的引導,相信很快就能看到孩子在知識量與探究能力方面的顯著提升。
熟悉又陌生
每一段文字都讓你有收獲
《階梯圖書館》里的每個主題幾乎都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想探知其中更多奧秘,更能激發了孩子們的好奇心。
比如,“鹽”是我們最熟悉的東西,幾乎每天都離不開它。但是對于小小的鹽,你又了解多少呢?打開《小小的鹽,很重要》,答案就在里面。
“鹽”如此重要
為什么不能多吃?
從鹽的重要“身份”,雖然它看似不起眼,但它又是如何占據人們餐桌上重要的一席之地的呢?這本書的第一章講述了鹽對每個生命體的重要作用。
不管是人還是動物,心臟的跳動、身體的代謝排泄,都離不開鹽,大量運動之后更離不開鹽,既然鹽是如此重要,是不是越多越好呢?海水含鹽量那么高,能不能直接喝海水呢?
“鹽”的“身世”之謎
讓你一目了然
地球上的生物這么多,對鹽的需求源源不斷,鹽都來自哪里呢?鹽都是白色的嘛?第二章里,你將了解到鹽的來源。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鹽庫。如果海洋里的水全部蒸發干,把析出的鹽均勻地鋪在地球表面,鹽層將約有40 米厚。為什么有些鹽存在于一些遠離海洋的陸地上呢?原來,幾千萬年前,地球的海陸分布和現在大不相同。隨著板塊運動,滄海變桑田,鹽也就隨著來到了陸地,沉積下來。
把大海里的鹽
變成餐桌上的鹽
雖然,我們知道大自然里的鹽富足有余,可是要想把大海、地下的鹽變成餐桌上可食用的鹽,人們要做哪些工作呢?本書的第三章詳細講解了“鹽的生產“。
在沿海地區,如大西洋沿岸島嶼,你會發現許多拼在一起的方形池子,它們是用來循環海水的鹽池,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鹽田”或“鹽場”。在這里,經過人們的努力,在太陽和風的幫助下,鹽與海水分離開來。
人們會在鹽場里工作,以獲取食鹽。以大西洋沿岸的鹽場為例,每年6 月到9 月,鹽場工人會將海水引入鹽池并采集鹽。而在其他月份,他們則會開展維護工作,保證鹽池的面積、深度和坡度達到標準,以使海水得以循環和蒸發。
雖然大海是取之不竭的鹽產地,可你千萬不要以為所有的鹽都來自大海。其實,還有很多鹽來自地下。
別小看“鹽“
它一路走來也很不容易呢!
既然,開采“鹽“要下海入地,這么不容易,在古代,人們怎樣獲取鹽呢?第四章講解了人類獲取”鹽“的各種方法。
鹽是溶于水的,所以想要得到它還真不是件容易的事兒,因為一下雨便無跡可尋了。但通過各種考察和研究,我們還是發現了祖先們尋找鹽的蛛絲馬跡。
一萬多年前,人類開始飼養牲畜、種植農作物。那時,人們從家畜的奶和燃燒后的草木灰中獲取鹽。大約2800 年前,歐洲人開始使用制鹽陶器,把黏土罐裝滿鹽水,放在柴火上加熱,蒸干水分得到鹽塊;打破罐子,取出鹽塊。
在古代,鹽非常珍貴,價格也很高昂。鹽易于拆分、稱重、攜帶和長期保存(只要不受潮),因此成為集市中常用的交換媒介。后來,以鹽饋贈甚至成了友誼和好客的象征。鹽可以用作交換,變有了“鹽市“,鹽市上都有什么呢?相信你會有跟多收獲喲!
“小小的鹽”
社會發展的縮影
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采集鹽的技術也在進步,但是鹽始終被國家控制,這是為什么呢?在接下來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里,你將了解到關于“鹽”的很多不為人知的一面。
▲鹽的可不僅僅用來食用,還有哪些大用途?
▲運送鹽的商隊是什么樣的?
▲ 哪些國家缺鹽,哪些國家盛產鹽?
▲ 有的食物明明是甜的,為什么含鹽不少呢?
“小小的鹽”用整整一本內容細細展開,無論是從地理上的分布來講解,還是從歷史發展角度展開敘述,每個小知識點都讓人不自覺地感嘆一下“原來是這樣!“
書的最后還有一個“小測驗“,讀過之后及時復習一下,掌握知識才更牢固。
書的最后還有一個“小測驗“,讀過之后及時復習一下,掌握知識才更牢固。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系列中有一冊《綜合題庫》,還包含:284道選擇題,39道判斷題,69個問題答題。
在讀過了39個分冊之后,不妨自測一下,看看自己究竟掌握了多少知識。家長不妨也和孩子一起,比一比誰的知識儲備更多哦!
《階梯圖書館:小學生通識教育讀庫》融通與深入、嚴謹與幽默并存,飽含愛意與趣味,讓我們和孩子一起,一步一步去探索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