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在旋轉低語,竹節在形變重塑,鋪滿綠色瓷磚的“實驗室”中,手袋正在被拆分、解剖、觀察。比起展覽,上海孫科別墅正在進行中的古馳《竹境:解譯傳奇》(即日起至4月20日),更像一場被精確劃分幕次的沉浸式戲劇。
Gucci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是這場戲劇的主角。在意大利跨學科創意機構工作室2050+的策劃下,別墅內7間各具特色的展廳,從不同側面探索了這款經典手袋的歷史與影響力。經由CGI、AI生成、傳統手工藝等打造的藝術裝置,將“竹”的天然韻致、文化意蘊、它在古馳工匠手中綻放的工藝之美一一詮釋。
展覽中,2050+邀請藝術家Sybil Montet、Francesco D'Abbraccio(又名Lorem)、Christian Kondi?與陳嫣冉,利用各自獨特的創作圖景,重述古馳的經典故事。來自2050+的Massimo Tenan是本次展覽的策展人,他同時是一位常駐米蘭的建筑師。他和我們聊到數字重塑,聊到CGI和AI為藝術帶來的新層次,以及如何確保生成的圖像,“不為美學而美學”,而是植根于扎實的文化研究。
Sibyl Montet裝置,脈絡聯結(Threads of Connection)
在中國,竹子所象征的高潔與堅韌,早已鐫刻進千百年來的藝術、文學與哲學史;自1947年問世以來,Gucci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的手柄也在時空長廊,見證著時尚潮流與社會風貌的不斷演進。4月的孫科別墅,觀眾被引領穿梭于竹子的古今意蘊,追尋它的象征意義與植物學價值,領略將它幻化為渴求之物的手工技藝。這是展覽、戲劇,也是一場跨學科的探索之旅。
“我們的敘事不僅聚焦手袋本體,更探索并呈現與之相關的器物、歷史事件、影視作品、廣告形象大片及服飾系列。這些事物將竹材轉化為一種設計語言,最終催生出與竹材和品牌形象相關的專屬‘代碼’。 ”
竹林細語(The Whispering Grove)
NOWNESS:《竹境:解譯傳奇》展覽是如何成型的?最初的愿景是什么?2050+希望傳達怎樣的核心敘事?
Massimo Tenan: 類似我們在許多項目中的創作方式,尤其是這類聚焦單一物件的項目,我們決定研究并解構“竹”的框架,既作為材料也作為符號。從深入品牌檔案庫的研究出發,我們試圖追溯此款單品的歷史源流,勾勒出一條將它的誕生與當下連接、并展望未來的敘事線索。竹節手袋因而成為我們解構品牌背后最有趣故事的透鏡。
展覽被構想為戲劇或電影體驗,通過把7個沉浸式戲劇裝置嵌入孫科別墅,其結構被精確劃分為“幕次”。觀展動線始于對竹子作為植物資源的深入解析,融合科普與藝術表達,繼而拆解竹節手袋的組件與制作流程,揭示其背后精湛的手工技藝。
我們的敘事不僅聚焦手袋本體,更探索并呈現與之相關的器物、歷史事件、影視作品、廣告形象大片及服飾系列。這些事物將竹材轉化為一種設計語言,最終催生出與竹材和品牌形象相關的專屬“代碼”。
上圖:匠心傳承(Crafting a Legacy)
下圖:明日構想(The Shape of Tomorrow)
NOWNESS:展覽中是否有您特別鐘愛的細節或隱藏亮點,比如某個特定裝置或時刻?
Massimo Tenan:本次展覽設計中,我們試圖與孫科別墅的建筑空間建立動態對話,有的設計刻意凸顯其幾何結構,有的則巧妙消隱它們。對我而言,這種“顯”與“隱”的互動在展覽布景和既有空間之間形成強烈張力,反而凸顯了場所的歷史層次與物質肌理。
關于這種張力,最具詩意的表達之一當屬“手袋解構”展廳。解剖臺與實驗室布景簡單到近乎冷冽,與別墅原有的華麗內飾(比如在場景中若隱若現的壁爐)形成鮮明對比。這種介入的力量恰恰來自其含混性——模糊了布景與空間原貌的界限,在虛實之間創造出一種微妙的動態平衡。
手袋解構(Anatomy of a Bag)
NOWNESS:您希望觀眾在體驗展覽后帶走怎樣的信息或感受?
Massimo Tenan:我們希望通過這段旅程,讓參觀者感受到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是一件持續進化的鮮活藝術品:竹材恒久如初,但手袋及其所處的語境卻在不斷變化,呈現新穎且突破常規的形態,進而使竹子蛻變為全新的、反常規的欲望對象。我們通過超現實場景設計與眾多非凡藝術創作之間的對話來呈現這一理念。
上圖:陳嫣冉娃娃雕塑
下圖:脈絡聯結(Threads of Connection)
7幕戲劇中呈現的沉浸式裝置,很難不讓人印象深刻:第一幕“竹林細語”包括藝術家Christian Kondi?借助AI創作的視頻影像,旋轉的竹林生動呈現出竹子的蓬勃生機;圖像(CGI)藝術家Sybil Montet的影像裝置,在“脈絡連接”一幕將古馳的絲巾設計轉化為奇妙的數字體驗;跨學科藝術家Francesco D'Abbraccio的AI影像裝置,讓Gucci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不斷變化,以展望它的“蛻變新生”。
“在我看來,CGI和AI等新技術的運用,實際上提供了解構經典符號并賦予其新生的契機,通過詩意的創作自由,將其置于充滿未知的設想語境中?!?/p>
Sibyl Montet裝置,脈絡聯結(Threads of Connection)
NOWNESS:我們注意到展覽包含大量CGI與AI生成動畫,例如Sybil Montet、Francesco D'Abbraccio和Christian Kondi?的裝置,和我們聊聊它們的象征意義吧。
Massimo Tenan:本次展覽通過CGI與AI藝術作品來探索蛻變、傳承與數字重構這些概念。
Christian Kondi?的《竹林細語》是一件介于室內與戶外之間的懸浮竹藝裝置,其核心是配合原創音景的生成式AI影像。此作品對竹材的物質肌理進行藝術重構,通過數字技術打造的竹林與展覽場景形成視覺關聯。裝置中央的竹枝不斷變化形態,模仿生物形變,呈現自然與技術之間的流暢互動。
Christian Kondi?裝置,竹林細語(The Whispering Grove)
Massimo Tenan:Sybil Montet的作品包含七段數字動畫及原創音景,重新詮釋古馳歷史上以自然為靈感的絲巾設計,而竹節始終作為核心元素貫穿其中。這些動畫構成一幅數字透景畫,葉片、花卉、昆蟲與動物等細節漸次蘇醒,在寫實筆觸與幻想風格之間構建持續對話。每段動畫聚焦原型插畫中動植物形象的微觀特寫,通過細膩的紋理、動態與形變畫面將觀者帶入優雅又富有生命力的視覺宇宙。
Lorem(Francesco D'Abbraccio)為展覽創作的生成式AI影像搭配原創音景,構成一場源于Gucci Bamboo 1947系列竹節手袋的視覺與概念之旅。作品中的竹節手柄作為固定元素,而包身則持續形變,生成一系列流體般的漸變景觀。這件作品是關于恒常與重塑的沉思,AI生成的意象在傳統與未來之間架起橋梁,挑戰手工藝與數字實驗的邊界。
上圖:Sibyl Montet裝置,脈絡聯結(Threads of Connection)
下圖:Lorem裝置,蛻變新生(Metamorphosis)
NOWNESS:你們是怎么結識這些藝術家的?他們的個人風格與方法為何吸引了您?
Massimo Tenan:我們曾與其中部分藝術家有過合作,另外幾位則是國內外迅速崛起的新銳。其實我們一直希望為新一代藝術家提供展示與表達平臺,他們的創作立足于CGI、AI等當代技術的批判性應用,因為這些技術能扭曲現實物件與景觀,將其推向新的意義維度。
Sybil充滿詩意的數字肖像與圖景令我們著迷,她以細膩筆觸描繪未來的可能性;Lorem通過聲像結合營造未來異境;Kondi?則擅長用AI重構元素與運動的本質。他們的作品共同為竹材,乃至竹節手袋的文化意涵疊加新的層次,不僅構建超越當下的敘事,更開拓出關于這種材料的平行想象空間。
Lorem裝置,蛻變新生(Metamorphosis)
NOWNESS:使用新技術重新詮釋經典系列時,需要考慮哪些特殊因素?您認為最具挑戰性的方面是什么?
Massimo Tenan:在我看來,CGI和AI等新技術的運用,實際上提供了解構經典符號并賦予其新生的契機,通過詩意的創作自由,將其置于充滿未知的設想語境中。這種方法超越單純的形式更新,開拓出深度審視物件本質及其當代文化意義的可能性。
這個過程中最大的挑戰在于抵御為美學而美學的誘惑:若缺乏扎實的概念根基,僅憑技術本身的視覺潛力進行創作,極易陷入敘事空洞的困境。正因如此,必須將創作錨定在嚴謹的研究與文化參照系中,確保重釋作品既具視覺沖擊力,又在更廣闊的語境中保有豐富意涵。
2050+的工作圍繞技術、政治與環境交叉地帶的空間實踐展開。工作室由一群背景各異的成員組成,涵蓋空間設計、藝術指導、策展、視覺藝術與平面設計等領域,也擁有大量來自不同學科的外部合作者。這種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和流動屬性,讓他們能夠為每個項目設想不同類型的輸出,并具備一定的靈活性。
“對2050+而言,設計與空間是媒介,而非必然的產出物。”
In Between Art Film基金會威尼斯雙年展展覽PENUMBRA,2022,場景設計2050+
上圖:Exhibition view: Masbedo, Pantelleria, ? Andrea Rossetti
下圖:James Richards, Qualities of Life (Living in the Radiant Cold), ? Andrea Rossetti
NOWNESS:為何選擇“2050+”這一名稱?為何選擇米蘭這座城市?
Massimo Tenan:“2050+”這一名稱指向歷史上一個關鍵且特殊的年份——2050年是一個象征性的、被選為“不可逆的轉折點”的日期。我們作為物種在過去做出的選擇、當下正在采取的行動以及未來將要做出的決定,都不可避免地影響著地球的社會、政治、經濟或生態系統層面的未來。因此,我們的名稱確實受到這一末日式的截止日期的啟發,不過,符號“+”旨在為這種推測注入一絲希望與積極態度。
扎根米蘭無疑影響了我們的實踐。這座城市擁有快節奏的新陳代謝與混雜的城市景觀,設計在這里是多維度和跨學科的,建筑、藝術、時尚、產品設計、傳播、攝影、電影制作等被融合為一個整體。二十世紀后半葉,米蘭的創意社群在不同領域之間進行滲透式流動是常見的現象。某種程度上,這正是我們當前試圖復現的。
盡管米蘭設計界常以結果為導向,更關注最終成品;但我們認為,研究過程的重要性絕不亞于項目成果,在某些情況下甚至更為關鍵。對2050+而言,設計與空間是媒介,而非必然的產出物。
摘錄自2050+短片《Synthetic Cultures》,2020, ? 2050+
NOWNESS:AI等新工具對2050+意味著什么?歐洲的藝術家是否已經在廣泛擁抱這些技術?2050+最近還在做什么?
Massimo Tenan:越來越多藝術家開始采用這些技術,但同時也對其政治、文化和社會影響保持審慎的批判態度。人們逐漸意識到,相關問題已超越創作層面。現階段的當務之急是建立明確的法律框架,既要認可和保護個體創造力,又需構建易于獲取且版權開放的數據集平臺。
當前的技術生態與開源工具提供了廣闊的可能性,尤其適合開發從不斷演進的當代視角認知世界的設計項目。但對我們而言,這些技術——無論是作為研究過程中的實驗工具,還是輔助構思前瞻性設計的先鋒裝備——本質上仍是“手段”而非目的。
除推進外部合作外,我們近期深度應用了虛幻引擎等軟件與AI技術,比如“Synthetic Cultures”項目,還借助CGI工具重新詮釋多尼采蒂的《大洪水》等劇作的舞臺美學。我們的工作規劃通常都很靈活,但可以確定的是,未來我們將更系統地深耕表演藝術領域,無論是戲劇、電影還是電子游戲。
Il Diluvio Universale(大洪水),2023,?2050+ ?G.Rota
《竹境:解譯傳奇》
即日起至4月20日
孫科別墅-上海市番禹路60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