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球范圍內,每兩艘船下水,就有一艘是中國造, 如今全球近70%的新船訂單已經被我們收入囊中。但是,只需要把時間稍微往前拉回到1999年,那個時候我們的船舶產量在全球的占比還不到5%。所以,短短二十年,我們是如何做到領跑全球的。
大家好我是火箭叔,其實更魔幻的現實躺在造船廠里。在江南造船廠,你可以看到這樣的畫面,左邊船塢可能正在趕工法國航運巨頭的集裝箱船,而右邊船塢卻可能正在組裝我們的下一艘055。在船廠工人的眼里面,它們一樣都是船,一樣都可以用“中國速度”把它們造出來。這才是讓特朗普最害怕的一點。2020到2022這三年間,我們一共造了4718艘大船,而美國,只造了12艘。造船業“清零”式的衰退正在嚴重影響美國的海上霸權,所以特朗普才發出豪言壯語——讓造船業回歸美國!可他要怎么做才不讓這句話只是一句口號呢?
要知道二戰時,美國船廠曾以“每17天下水一艘自由輪”的速度狂造2700艘戰艦,用密密麻麻的戰艦將大西洋變成浮動工廠,一點點耗干軸心國的補給線。但這股工業狂潮卻成絕唱——戰后美國沉迷金融霸權,任由造船業凋零。如今全美商用船廠幾乎絕跡,軍用船廠也深陷泥潭:工人平均年齡52歲,關鍵設備全靠進口,造艘護衛艦要拖三年。更諷刺的是,美國海軍現役296艘戰艦中,近三分之一超齡服役,修船時連配件供應商都倒閉了。
你再反觀中國,當其他國家還在爭論“造船業該不該扶持”時,中國早在2000年代初就將它列為戰略性產業。政府不僅砸下真金白銀——2010至2018年直接補貼1320億美元,還通過稅收減免、產業園集群化等手段,讓船廠能心無旁騖搞研發。比如滬東中華造船廠,靠著數字孿生技術硬是把LNG船建造周期從36個月壓縮到26個月,焊接自動化率飆到78%。這種“政策輸血+技術造血”的組合拳,讓中國從模仿者一躍成為規則制定者——連國際海事組織都采納了中國主導的《智能船舶規范》。
而我們把便宜玩到了極致,則成為中國造船業的另一把殺手锏。一艘中國造集裝箱船成本約6000萬美元,而美國同類產品要價3.3億美元。這價差背后是三重優勢:全球最大鋼鐵產能帶來的原材料成本優勢——中國鋼價比美國低40%;產業集群帶來的供應鏈效率——一艘船需要上千家配套企業,而中國長三角地區半徑200公里內就能全部找齊;以及勞動力成本差——中國焊工時薪僅美國的四分之一。更絕的是,中國船廠接單靈活——從10萬噸散貨船到極地科考船全品類通吃,連韓國不愿接的小單都照單全收,硬是用“螞蟻搬家”的戰術啃下市場。
最后,軍工與民用的深度共振,則成為我們逆襲之路上的“雙循環引擎”。這種“商船養軍工,軍工反哺商船”的模式,讓中國船廠始終保持“戰時狀態”——工人技術嫻熟、生產線隨時可以切換。2023年,中國海軍以370艘戰艦數量超越美國,且每年新增20-30艘,速度是美國的十倍。更讓五角大樓焦慮的是,我們的船廠能在戰時快速修復受損艦艇,而美國戰艦一旦被擊沉,替補可能得等上好幾年。
在這樣的事實面前,不急才怪呢!但急你也不能亂出招呀。特朗普的“讓美國造船業Great Again”核心有三點:天價港口費——對中國船只每次靠港征收150萬美元,連帶懲罰使用中國船的外國公司,試圖逼全球船東棄用中國船;強推“國貨國運”——要求2032年前15%美國貨物由美籍船運輸,但美國商船運力僅占全球1.4%,強推將導致單箱成本暴漲50%;第三,拉盟友外包造船——提議讓日韓幫美國造軍艦,但其法律又明令禁止外國造美軍艦,政策自相矛盾。所以這套組合拳剛拋出就遭反噬:美國煤炭商哭訴60天內出口將停滯,農產品出口成本飆升25%,馬士基等航運巨頭揚言轉移航線。所以這特朗普抄作業的水平實在不咋地,他還是沒有看清問題的根本——造船不是靠關稅就能復活的產業——它需要上下游產業鏈、需要熟練的工人、需要持續的資金注入,而這些,美國都已丟失殆盡。
當特朗普忙著對中國船只征稅時,全球商船早已從中國的港口駛向深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