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咖啡圈被一顆 “老鼠屎” 攪得不得安寧。在 315 曝光的眾多消費亂象里,咖啡豆摻假問題成功 “出圈”,上了熱搜頭條,讓眾多咖啡愛好者驚掉了下巴。到底怎么回事?今天咱們就來深扒一下。
來自百度
“大牌咖啡”,來自旱廁旁?
北京的李女士是個咖啡重度愛好者,平時就愛從網上淘各種咖啡豆。前段時間,她在某平臺一家叫 “某品牌華北云倉儲” 的網店,看到一款心儀的咖啡豆在搞特價,價格低到超乎想象,只要官方價的三分之一。李女士心想,這可真是 “撿漏” 了,果斷下單。可等咖啡豆到手,一沖泡,她就覺得不對勁。這咖啡不僅沒有以往的醇厚香氣,還散發出一股刺鼻的異味,喝起來更是難以下咽。李女士越想越氣,懷疑自己買到了假貨,于是向警方報了案。警方接到報案后,迅速展開調查。順著線索一路追蹤,竟在外省的一個城中村,發現了一個讓人作嘔的咖啡制假窩點。當執法人員推開門,眼前的景象簡直不堪入目:成堆的咖啡豆就隨意堆放在露天場地,旁邊不到五米處,就是一個露天旱廁!蒼蠅在咖啡豆上嗡嗡亂飛,地上還有糞水順著裂縫緩緩滲入。再看看那些用來分裝咖啡豆的器具,竟是一個個發霉的礦泉水桶。而所謂的 “調制糖漿”,也早已長毛發霉,散發著陣陣惡臭。
在這個臟亂差的環境里,劣質咖啡豆被簡單加工后,就被裝進了假冒的名牌包裝袋里,搖身一變,成了消費者眼中的 “大牌咖啡”,通過網絡渠道銷往全國各地。據了解,這些劣質咖啡豆進價只需 500 元一大袋,經過他們的 “包裝”,就能分裝成百份,以正品價格賣出,利潤高達上萬元,妥妥的暴利行業!
黑作坊 “以假亂真” 的套路
這些黑作坊究竟是如何瞞天過海,讓假貨流入市場的呢?總結起來,主要有以下三大套路:
偽造包裝與話術:他們制作的假冒產品,從商標到包裝,都與正品高度相似,一般消費者很難分辨。而且,為了吸引消費者,網店還宣稱 “廠家直供”“超值囤貨裝”,利用大家貪便宜的心理,誘導下單。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客服更是以 “線上獨家供應”“退一賠三” 等話術來快速息事寧人,讓不少人打消了疑慮。
身份與物流造假:黑作坊老板冒用他人身份注冊網店,訂單則由外省的制假窩點直接發貨,物流信息也是偽造的。這樣一來,一旦出了問題,消費者很難找到真正的責任人。同時,他們還使用多級銀行卡轉賬、現金取款等方式洗錢,逃避資金追蹤,手段十分狡猾。
低價策略吸引客源:正如前文提到的李女士遇到的情況,這些假冒咖啡豆的價格往往比正品低很多,對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極具吸引力。很多人抱著 “試試看” 的心態下單,結果就掉進了黑作坊的陷阱。
咖啡摻假,傷害了誰?
咖啡摻假事件,影響的可不僅僅是消費者的味蕾。危害身體健康:用劣質原料制作的咖啡,可能含有大量致病菌、霉菌毒素等有害物質。長期飲用這樣的咖啡,極有可能引發腸胃疾病,對身體健康造成嚴重威脅。
損害消費者權益:消費者花了正品的錢,卻買到了假冒偽劣產品,不僅經濟上遭受損失,維權之路也異常艱難。很多人即便發現自己買到了假貨,也因為繁瑣的維權流程和高昂的成本,最終選擇放棄。
破壞行業秩序:假冒產品的大量流入,嚴重損害了正品品牌的商譽,讓正規企業的利益受到侵害。同時,也擾亂了整個咖啡行業的市場秩序,阻礙了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何避免 “踩雷”?
面對市場上魚龍混雜的咖啡豆,作為消費者,我們該如何保護自己,避免買到假冒偽劣產品呢?
看包裝:正規產品的包裝上,會清晰標注 SC 認證、生產日期、原料產地等信息。如果包裝上信息模糊不清,或者缺少關鍵信息,那就要多留個心眼了。
聞氣味:正常的咖啡豆,會散發自然的香氣。打開包裝后,如果聞到酸味、霉味或其他異味,那就千萬別買,很可能是劣質產品。
選渠道:盡量選擇正規商超、官方旗艦店等有信譽保障的渠道購買咖啡豆。這些渠道對產品的質量把控相對嚴格,能大大降低買到假貨的風險。
留證據:購買咖啡豆時,一定要保留好購買憑證,如發票、訂單截圖等。一旦發現問題,這些就是我們維權的有力證據。
315 的曝光,只是揭開了咖啡行業亂象的冰山一角。希望通過這次事件,相關部門能加大監管力度,嚴懲不法商家,還消費者一個安全、放心的咖啡市場。同時,也提醒廣大咖啡愛好者,在享受咖啡帶來的愉悅時,別忘了多一份警惕,別讓 “黑心咖啡” 壞了心情、傷了身體。
原創:胖瘦食安圈
2025年:第150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