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蘇偉 / 張科 供稿】為深入貫徹落實關于文旅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搭建全國文旅創新要素高端交流平臺,4月9日至11日,由文化和旅游部指導、廣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主辦的“強基煥新·共筑未來——全國旅游景區新供給新需求對接交流會”在廣州盛大舉行。此次盛會匯聚了全國各省(區、市)文旅部門、行業協會、旅游景區、文旅企業及專家學者等近400名代表,共同謀劃文旅產業升級新路徑,積極探索新質生產力賦能文旅融合的創新實踐。
4月10日上午,活動開幕式在廣州塔二樓慶典大廳隆重舉行。開幕式后,嘉賓團對廣州塔景區煥新項目進行了實地考察調研。廣州塔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的創新實踐,尤其是沉浸式場景營造,為景區煥新工程提供了生動且極具價值的范例,讓在場嘉賓深刻感受到科技與文化碰撞所產生的獨特魅力。
隨后,五大專場活動依次開展,分別圍繞“文化創意進景區”“智慧旅游進景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景區”“特色演藝進景區”“打造景區新業態新空間”等文旅行業熱點議題展開深入探討與交流。來自學術界和企業界的精英們各抒己見,分享前沿理念與實踐經驗,掀起了一場文旅產業的“頭腦風暴” ,為行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
在非遺進景區專場會議上,廣東省非遺促進會副會長蔡勁筍以“非遺活化與旅游融合的廣東實踐”為主題發表了專題分享,其創新理念與豐富實踐成果引發了行業內的廣泛熱議。蔡會長強調,作為非遺大省,廣東充分發揮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的橋梁作用,構建起“政策引領、活態體驗、突出區域特色、科技賦能”四維協同體系,大力推動非遺與旅游的深度融合。通過六個極具代表性的案例分享,生動地展示了廣東創新推行的“在地化+數字化+市場化”融合發展模式。這一模式不僅提升了旅游產品的文化內涵,還實現了文化保護與產業發展的雙贏,為全國非遺與旅游融合發展提供了可借鑒的廣東樣本。
蔡會長在分享中還透露,借助本次活動的契機,廣東省非遺促進會與深圳大鵬新區文旅部門達成了戰略協作共識。未來,雙方將引進與大鵬所城相契合的知名非遺項目、傳承人及非遺企業入駐,共同構建“非遺活態傳承+文旅場景應用”的立體生態,讓古老的非遺在現代文旅場景中重煥生機。同時,蔡會長也向全國發出合作邀約,誠摯歡迎各地朋友與廣東省非遺促進會對接聯系,攜手推動非遺活化與旅游融合,實現互利共贏。
基于多年在非遺領域的深耕與實踐,蔡會長創新性地提出了非遺活化“三脈聯動”理論。該理論強調以深挖歷史文脈為基礎,通過沉浸式體驗激活人脈賦能,依托原生態場景彰顯地脈,全方位推動非遺的活化傳承。在文旅融合方面,他主張構建一個涵蓋科技應用、研學教育、節慶IP、跨界合作、人才培育的“五維生態體系”,并提出打造非遺數字孿生平臺、開發非遺主題研學矩陣、培育“非遺+”跨界等具體實施路徑,這些創新理念與切實可行的建議引發了行業內的強烈共鳴。
本次對接交流會成果豐碩,成功促成了景區改造、智慧文旅等多領域的合作。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旅游景區進一步整合資源、深化科技應用、優化服務供給,以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顯得尤為重要。此次活動的圓滿成功,標志著全國旅游景區轉型升級正式邁入系統性創新階段,非遺與文旅的深度融合也將成為推動文化自信與產業振興的重要力量。
未來,廣東省非遺促進會等相關協會將繼續發揮積極作用,聯合更多景區,借助科技的力量賦能非遺傳承,持續推動非遺進景區。讓非遺真正成為彰顯文旅魅力的獨特風景,讓更多人在欣賞美景的同時,領略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促進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深圳市非遺保護協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