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湖南頻道
小巧的柳葉刀在柚子青果上精雕細刻,一穿一插,一削一挑,柚屑紛落,一眨眼的功夫,一朵朵蓮花就雕好了。靖州雕花蜜餞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觀之賞心悅目,食則氣爽神清,是舌尖上的藝術品。
截至目前,湖南懷化市有國家、省、市、縣級非遺代表性名錄項目740項,國家、省、市、縣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042人。這座文化底蘊深厚的城市,正以創新思維激活非遺活力,讓古老技藝煥發時代光彩。
科技賦能 非遺走進新時代
2025年5月1日,懷化國際陸港五溪非遺園試運營,據統計,五一期間五溪非遺園接待游客共計近15000人次,營收總額約23萬元,實現開門紅。
走進五溪非遺園,游客可通過觸屏互動深度參與竹篾編織、造型塑造等工藝環節;在體感空間中體驗燕尾龍舟競速的激情;還可通過AI一鍵換裝,穿上少數民族服飾,沉浸式感受民族風情。
游客體驗AI換裝。謝語欣攝
“通過‘玩非遺·賺積分·享懷化’的模式,游客可以體驗非遺項目累計積分,在平臺兌換非遺特色商品、享受優惠服務。如今的非遺園已經成為懷化市文旅新地標。” 懷化市文旅體育集團子公司懷化市五溪韻景文化投資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劉生設表示。五溪非遺園的非遺業態創新,正是懷化市科技賦能非遺發展的生動縮影。
目前,懷化研發“非遺享懷化”微信小程序,積極探索“玩非遺、賺積分、享懷化”文旅消費新模式,推動非遺與“吃、住、行、游、購、娛”全產業鏈融合。懷化“非遺傳播+非遺體驗+消費轉化”的產業閉環即將形成。
懷化市文旅局相關工作人員介紹:“接下來,我們將探索‘文化+科技+旅游’非遺保護發展新模式,以舉辦第四屆湖南非遺博覽會為契機,圍繞五溪非遺園、悅麓里非遺特色街區等場所,結合非遺+產業、節慶、活動、營銷節點,推出形式多樣的非遺宣傳展示系列活動。”
非遺走進生活 煥發生命力
新晃龍溪晚市、溆浦雁鵝界非遺集市、中方荊坪古村河畔非遺集市……國潮非遺街區、集市讓非遺從展柜中走出,走進百姓生活,更具煙火氣與生命力。
“我們從研學旅行、養生度假、科考探險等業態持續發力,開發非遺深度互動項目,讓非遺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懷化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藍染手工藝體驗坊,體驗者微微打濕一塊白布,根據花板刷上用石灰、豆粉等調和成的防染漿,再將布浸入藍靛,晾干,最后刮去防染漿,一幅幅清晰生動的畫面躍然布上。
游客制作的藍染作品。謝語欣攝
“現在越來越多人來體驗藍染工藝了,小朋友也非常感興趣,每個環節都親手完成。”印染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曾昭龍指著晾曬的一排藍染作品說:“藍染布料做成的衣服、裝飾品、提包,廣受消費者青睞,非遺的文化底蘊讓它成為了一種新時尚!”
此外,懷化近3年共舉辦各類非遺展示展演活動400余場次,惠及群眾超200萬余人次。大戊梁歌會、鼟鑼民族文化藝術節、懷化(黃巖)山歌號子節等20多項民俗節慶文化品牌,不僅是非遺盛會,更是審美與娛樂為一體的多層次文化體驗。
非遺助力振興 踏出致富小康路
懷化依托豐富的非遺資源,秉承傳統、不失其本,對非遺進行生產性保護,助力鄉村振興,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其中,品牌建設與村企合一成為兩條“勁草真金”。
——品牌建設,打造多邊銷售格局。
“品牌化、規范化、特色化”——會同柴火月餅產業穩健發展,月餅產值年年攀升。
數據顯示,2020 年柴火月餅總產量約21萬公斤,年產值達1200 萬元;2024 年柴火月餅總產量超過80萬公斤,年產值達 5500 萬元。
在會同縣堡子鎮堡子村喜口食品的生產車間里,工人們各司其職,和面、包餡、制模、成型、沾麻、烤餅……月餅表面裹滿金黃的芝麻,外酥里嫩,散發出獨特的柴火清香、芝麻焦香和山茶油香氣。
沾麻。謝語欣攝
“多年來,我們積極推動月餅產業品牌培育。”會同縣堡子鎮黨委書記周吉恩表示,當地已成功舉辦三屆月餅節活動,提高會同手工柴火月餅的知名度。如今的會同手工柴火月餅不再拘泥于中秋節前后一個月的生產周期,采取全年訂單式生產模式,同時,遠銷海外,讓更多外國友人和海外華人品嘗到了來自會同的中國傳統美食。
積極擁抱直播電商,為會同柴火月餅拓展了新銷路。“在政府支持下,我們積極對接電商團隊,擴展線上銷售渠道。”會同縣堡子鎮向家柴火月餅喜口食品負責人粟衛介紹,當地通過柴火月餅產業,帶動就業群眾人均每年增收9000元以上。其中8家柴火月餅廠用工300余人,帶動運輸、銷售等相關行業就業超600人。
沾麻師傅一邊抖動竹篩將芝麻均勻裹在月餅四周,一邊笑著說,“我在月餅廠上班,一個月能賺四五千呢!”
——村企合一,培育非遺產業新生態。
曾經的文坡村基礎設施落后、產業薄弱,脫貧致富困難重重。“侗錦是我們老祖宗的手藝,如何通過侗錦這項非遺為村民們闖出一條致富路?”時任文坡村黨支部書記粟田梅決定將侗錦織造技藝轉化為文化產業,開辦侗錦合作社,定期舉辦培訓班,讓村民學手藝,讓非遺走出鄉村。
面對缺少穩定訂單、產業單一的問題,合作社通過村企合一的模式,發揮集體經濟的活力。“2017年,經過合作社全體成員的一致同意,合作社并入通道錦繡文坡旅游發展有限公司,由村里統一管理。公司下設侗錦產業部、種植產業部、養殖產業部,注冊資本為600萬元。”文坡村相關負責人介紹。
如今的文坡村,侗錦產業效益日益顯現,特色農業發展蒸蒸日上。數據顯示,文坡村織錦村民的收入,最高的達3萬多元,人均增收5000多元,整個文坡村侗錦產業總產值達到了400多萬元。
通過“公司+基地+固定員工+家庭工作室”的生產經營模式,村民生產的侗錦產品在網上平臺、實體店統一銷售,擴大了銷售平臺。“現在村里織侗錦的婦女越來越多,侗錦越織越精美,我們的生活也越過越紅火!”村民指著侗錦織機感慨。
精美的侗錦制品。謝語欣攝
目前,懷化獲批省級非遺工坊、非遺村鎮、非遺街區示范點12處、省級首批中醫藥康養旅游示范體驗基地6處,建設市級非遺工坊、非遺村鎮、非遺街區示范點30處。非遺點亮城市,也點亮了鄉村的致富路。
正如粟田梅所說:“千絲萬縷的絲線必須一根根數好、排好,否則紡出的圖案會失真,錦面會不平整。”懷化正以豐富的非遺資源為絲線,用執著與匠心“織”出非遺發展新圖景。(謝語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