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妙投APP
作者 | 董必政
頭圖 | AI制圖
銀行的日子不好過,做銀行IT系統的企業也不容易。
不過,作為銀行IT系統的龍頭,宇信科技發布了一份略有“爭議”的成績單,逆勢增長。
2024年公司實現營收39.58億元,同比下降23.94%;實現歸母凈利潤3.80億元,同比增長16.62%。
(數據來源:Choice)
那么,宇信科技這份財報的“含金量”又是怎樣的呢?
#01一、增長陷入瓶頸
回顧發家歷程,宇信科技采用了自研、并購、聯合的打法。
宇信科技先在網上銀行打出口碑,成為建行的優質合作伙伴。后來,公司通過并購的策略,拓展銀行風控、資產管理、供應鏈金融、認證服務等領域,并開拓了城商行和農信社客群。
為了進一步拓展業務范圍,宇信科技開始與各家企業(星環科技、新華三、螞蟻金服、華為、黑瞳科技)聯合打造數據生態、金融云、智慧金融、智能防欺詐“防火墻”等。
此外,2020年百度為搶跑金融科技新賽道,戰略投資宇信科技。而宇信科技獲得文心一言大模型的賦能,這也為公司的AI能力埋下伏筆。
截至2024年年底,宇信科技的客戶群體覆蓋了中國人民銀行、三大政策性銀行、六大國有商業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以及180多家區域性商業銀行和200余家農村信用社、農商行和村鎮銀行,以及50余家外資銀行。
公司的基本盤為信貸類、數據類、渠道類和監管類四大產品線,2022年市占率分別為3.05%、3.86%、6.33%、4.97%,并在信貸操作系統、網上銀行等賽道市占率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在信貸條線,宇信科技全面覆蓋對公、零售、供應鏈、消費信貸在內的銀行信貸管理各業務場景,并以中臺化能力統一組件,可通過組裝方式快速支撐場景落地;公司信貸產品市占率多年領跑行業,22年公司信貸操作系統市占率12.41%,業務收入達6.86億元。
近年來公司信貸業務把握大貸后領域機遇、快速拓展市場,在資產保全、貸后管理、不良催收等細分領域取得絕對優勢,中標率超80%。2024年上半年,公司接連中標了2個信貸業務的超級大單,金額超7000萬元。
不過,銀行業IT解決方案增量需求出現放緩的趨勢。
在市場方面,根據IDC數據,2023年國內銀行業IT解決方案市場規模為692.96億元,與2022年648.8億元相比,同比增長6.8%,增速僅為個位數。
銀行也在卷人效、卷預算。
一位銀行IT外包項目人員向虎嗅妙投表示,“銀行內部也在工作量評估,把工作量核算到多少人/月,就是讓你多干點活。現在預算卡得也嚴,合同的金額也變得少了一些,而且銀行付尾款也挺慢的,有時候半年才把尾款給你付了。”
“另外,業務不賺錢也會有影響。比如:信用卡開卡的人數也在減少,總行看到這個下降的趨勢,覺得不賺錢還貼錢,給信用卡中心的預算就少了”,該人士表示。
正因如此,宇信科技也開始“挑客戶、挑項目”。
在各類銀行IT投入中,大型國有商業銀行IT投入占比更高,也是大客戶。根據IDC統計,2022年我國國有行信息科技占比最大,占總體IT投資46.0%;股份行占比21.5%,城商行和農商行等占到30.5%。
宇信科技主動調整客戶結構,聚焦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政策性銀行,中標核心系統、信貸、數據監管等高附加值項目,例如:宇信科技中標國家開發銀行2024年網上銀行電子發票及資產托管功能改造項目等。
從營收占比來看,2024年大行及政策性銀行貢獻營收52.5%,非銀機構占比20.6%,而中小銀行占比降至26.9%。
由于主動進行客戶和項目選擇,公司的銀行IT解決方案的毛利率達28.10%,同比增長4.73%。而公司整體的毛利率為29.99%,同比提升了2.87%。
在降本上,宇信科技做得更好。
為了降本,作為“以人為本”的科技金融企業,宇信科技開始了裁員模式。
公司的總員工數從2023年的12547人下降至2024年的10811人。其中,技術人員從2023年的11915人下降至2024年的10281人。而研發人員從2023年的1883人下降至2024年的1357人。
2024年公司的銷售費用、研發費用分別為1.23億元、4.29億元,分別同比下滑了23.21%、24.33%。其中,銷售費用減少主要因業務招待費減少所致,研發費用減少主要因職工薪酬減少所致。
因此,在客戶項目結構調整且開啟裁員模式之后,2024年宇信科技的歸母凈利潤便實現了正向增長。
接下來,我們來繼續探討宇信科技能否持續增長。
#02二、轉型不易
從宇信科技的打法來看,銀行IT預算,將影響宇信科技的2025年增長。尤其是,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及政策性銀行的IT預算投入。
目前來看,并不樂觀。
近年來,銀行營收端壓力較大,凈息差持續下滑。2023年末我國商業銀行凈息差1.69%較2019年下降0.51%。另外,2023年上市銀行合計凈利潤2.1萬億元,僅同比增長1.5%。
受此影響,近年來銀行IT需求呈現出持續增長,但增速放緩。
據方正證券統計,2020年-2023年六大行及部分股份行IT投入的復合增長率為7.97%。
另外,據年報顯示,2024年國有六大行金融科技投入共計1254.59億元,較2023年共計1228.22億元的金融科技投入增長2.15%。
2025年國有銀行的IT預算預計會在2024年的基礎上有所提升,尤其會在AI領域加大投入。例如:工行在年報中表示,主動擁抱AI變革,加速模式創新,緩解息差收窄環境下傳統增長動能的日漸式微。
不過,未來三到五年,大模型的應用能力將成為銀行IT解決方案廠商的核心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百度是宇信科技的戰略股東,宇信科技與百度在AI金融業務方面展開了合作。2023年,宇信科技成為百度“文心一言”的首批生態合作伙伴。
在大模型能力上,百度、宇信科技也是“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戰略合作之時,百度的確是最有希望跑出來的頭部AI大模型廠商。
可惜的是,宇信和百度合作雖搶了大模型的先發優勢,但被DeepSeek、Kimi等大模型廠商趕超。
幸好,DeepSeek開源。如果DeepSeek不開源,卻選擇與其他金融科技廠商合作。宇信科技可能會面臨更為尷尬的局面。
針對AI的布局,宇信科技已將其產品體系全面接入DeepSeek模型,重點覆蓋信貸、數據和營銷渠道等應用領域,做產品升級或推出新的產品,讓下游客戶采購。
例如:宇信科技推出了數據分析產品星辰ChatBI、面向銀行業務場景的AI一體機等。
據宇信科技公眾號,2025年2月,宇信科技為某股份制銀行開發的新一代AI客服系統成功上線;2024年,宇信為某國有大型銀行分行提供了一體機解決方案。
不過,宇信科技的競爭對手也相繼推出了AI產品。例如:高偉達推出了智能信貸報告撰寫助手EasyAIRep,長亮科技推出了金融垂域大模型等。
在AI平權的時代,宇信科技也難打出明顯的優勢。
在增長不快的銀行IT需求中,宇信科技能否靠AI產品獲得更多的市場份額,還待觀察。
國內銀行IT業務的天花板已現,宇信科技也開始戰略轉型,尋找新的增長曲線。
2024年,宇信科技拓展海外市場與非銀賽道。
海外業務方面,2024年公司新簽訂單規模近億元,中標跨國銀行香港及國際分行新一代核心系統項目。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宇信科技2019年便開始布局海外業務,2024年海外營收不足1000萬元。
而這次,公司新簽訂單近億元,但2024年公司總營收為39.68億元,占比很小。
另外,宇信科技也在切入新的賽道,例如:證券、信創等。
證券與銀行有些類似,非必要建設不啟動。
而在信創方面,招標方不僅看中技術自主可控與國產化能力,有的還會要求企業具備類似項目的案例等。
2024年公司的非銀行IT解決方案收入、創新運營業務收入分別為3.70億元、1.22億元,但占比也不大。
妙投認為,在大模型應用的新時代,只有懂企業、行業的know-how解決企業的痛點,才能抓住機會。
作為后發者,宇信科技在非銀行、其他領域的know-how積累較少,尤其是在這個AI時代,并沒有太多的優勢。
可見,宇信科技雖然做出了戰略轉型,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因此,妙投認為,宇信科技還需在海外、非銀領域還需深耕,2025年這些新業務并不會給公司的業績帶來更多的增量。
#03寫在最后
上游銀行客戶“加量不加價”,宇信科技勒緊褲腰帶過日子。宇信雖與百度合作,但在AI領域“起了大早,趕了個晚集”,無法打造出護城河。
對此,宇信科技通過調整戰略,切入非銀行、海外市場。雖然正確,但效果并不會立竿見影,業績還會低迷一段時間。
*以上分析討論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
—————? 作者粉絲群招募? —————
各位讀者如果對本篇文章有疑問,可以長按下方二維碼,添加好友,與作者一對一溝通。
此外,對新能源、機器人、鋰電和通信等板塊感興趣的讀者朋友可以與作者進行深度交流。長按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得更多上市公司、熱門賽道的詳細分析文章,幫你看懂公司、看懂行業,做投資投得明明白白。
歡迎將本公眾號設置為星標,新文章發布后可第一時間推送給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