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工網
從最初的500平方米孵化空間,到1000平方米文化街區,再到現在的1500平方米服務綜合體,經過3次升級改造的杭州市上城區凱旋街道社會組織服務中心(下稱“凱益薈”),早已成為城區里的一道風景線,走進越來越多人的生活中,成為深化聯系引導社會組織的一張“金名片”。
凱益薈工會聯合會聯動專業社會組織民商事調解法律中心為職工群眾開展法律咨詢服務。
循著凱益薈的成長軌跡,有一個身影一直如影隨形,那就是咱們職工的“娘家人”。在凱旋街道總工會的支持指導下,凱益薈工會聯合會通過聚焦組織建設、資源整合、需求導向,將構建和諧勞動關系作為提升企業效能、增強員工凝聚力和維護社會穩定的核心策略,把“朋友圈”變成“一家親”。
先來看一組數據:近年來,凱益薈累計引進創業就業、法律救助、心理疏導等領域專業機構40余家,孵化培育社會組織429家。
在擅長“建家”的“娘家人”眼里,變“散”為“整”的第一要務是打好地基。于是,凱益薈成為了主軸,一個“內外聯動、全面覆蓋、區域融合”的社會組織工會組織體系逐步完善起來:先后成立“成熟組織單獨建”的工會12家、“零星組織聯合建”的聯合工會15家,并對一些有工作單位或已加入工會的人群實施二次覆蓋。“做到工會組織的‘應覆蓋、盡覆蓋’。”凱益薈相關負責人表示。
“去年,我們成功參與調解了一起因企業經營困難而導致的欠薪事件。”浙江五聯律師事務所合伙人姜偉說。而這,正是凱益薈工會聯合會建立勞動爭議快速響應機制,為職工提供專業的法律咨詢與法律援助服務的一個縮影。
法律援助、政策咨詢、心理咨詢……在凱益薈,聚焦“需求”引導相應社會組織承接工會項目,推進市場化運作,圍繞職工應運而生了各類專業服務。比如通過組織共建、購買服務的方式,培育和扶持民商事調解法律中心、博雅心理咨詢工作室等社會組織參與基層工會服務,并著眼“工會組織+社會組織+志愿者”,組建工會律師志愿者隊伍,通過設置普法角、志愿律師和工會干部定期值班等方式,為職工特別是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法治宣傳、法律咨詢、爭議調解、法律援助等法律服務。
不僅如此,依托凱旋街道總工會,凱益薈將所有社會組織資源向各基層工會全面公布,各工會單位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工作需要,自主與社會組織進行服務對接以“自主點單”的形式,每年通過凱益薈社會組織開展培訓、講座、文體活動等共計100余場,受益職工群眾達3000余人次,充分激發各工會開展職工服務的主觀能動性。
“不管多忙,記得好好吃飯哦!”在凱益薈的一樓戶外,一塊碩大的招牌上畫著外賣騎手的卡通形象。在這個騎手友好就餐點,外賣騎手進店不僅能享受全場8折優惠,還可以優先點餐并領取免費茶水。細致入微的服務讓凱益薈上上下下彌漫著人情味。春風化雨潤人心,凱益薈還在繼續成長,“娘家人”也將繼續點亮一盞又一盞溫暖的燈火。
(浙江工人日報記者吳曉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