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上海地鐵隧道內,一雙‘電子復眼’突然鎖定軌道裂縫——這不是科幻電影,而是仿生眼技術正在執行的日常巡檢。這場從昆蟲和人類視覺中偷師的科技革命,即將改寫機器感知世界的規則。”
近日,在上海舉辦了一場研討會上,專家透露了一項黑科技,在上海地鐵的智能監測系統中,已經安裝了仿生眼。
目前,工業機器人、自動駕駛、安防監控等領域普遍采用傳統攝像頭+AI算法的組合。但是這種系統存在致命的缺陷。
普通攝像頭無法像人眼一樣判斷物體遠近,從而導致機器人在抓取物體和自動駕駛避障時,容易產生誤判。
當光線發生變化,有遮擋物,或者在高速移動時,傳統的視覺系統更容易出現“失明”。
而仿生眼就像蜜蜂的復眼和人類雙眼系統一樣。現在有些仿生眼能夠捕捉160度超廣角畫面,有些能夠實現0.1毫秒信號傳輸速度,還有些仿生視網膜密度達到人眼視網膜的?10倍以上。?
仿生眼與攝像頭相比,結構更加復雜,性能也更加強大,即使地鐵隧道全黑,仿生眼的納米線陣列仍然能像夜行動物的視網膜一樣,靠熱輻射感知入侵者。
除了地鐵以外,仿生眼也有很多用途。
在農田里,搭載仿生眼的無人機,可以以每秒21萬億次的運算量掃描果樹,能夠從10米高空識別0.5毫米的蟲卵,并通過神經形態計算,預判蟲害爆發的周期,效率比傳統農業無人機高50%。
在銀行和機場等場所,如果采用仿生眼可以精準識別人群中的異常行為,降低安全風險。
給人形機器人安裝仿生眼,將會讓機器人看得更準,讓機器人的動作更加精準。
這場革命不止于機器。清華大學研究團隊研發的3D仿生眼球,讓失明的獼猴避開了移動障礙物。未來將會有更多的視障者,將會通過植入‘電子視網膜’重見光明。
有專家預測,到2035年,全球人形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會突破4000億元,而每臺機器人都可能會裝上一對仿生眼,這是一個巨大市場。
當機器人裝上仿生眼以后,將學會用生物的方式‘看’世界,人類或許終將明白,真正的智能,從來不是顛覆自然,而是向萬物低頭學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