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5日—21日是第31個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皮膚黃、眼睛黃……這些都是黃疸的直觀癥狀。而當看到身邊出現“小黃人”的時候,想必大多數人第一印象是“這是個肝病患者”,因為肝病是臨床上最主要導致黃疸的病因。然而,引發黃疸的原因有很多,不僅是常見的肝炎、肝硬化等肝病,膽道系統的疾病同樣不能忽視,特別是膽道癌。
膽道癌:隱秘且兇險的“小癌王”
據海軍軍醫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東方肝膽外科醫院)肝外二科主任王葵介紹:“膽道就像樹一樣,上接肝臟、下連胰腺和腸道,承擔著分泌、貯存、濃縮、輸送膽汁和調節膽道壓力的核心任務。其中,任何部位的癌變都可以叫做膽道惡性腫瘤,包括壺腹癌、膽囊癌、肝門膽管癌、遠端膽管癌和肝內膽管癌,都屬于膽道惡性腫瘤。”
“近年來,膽道癌發病率明顯上升。”王葵主任提醒:“膽道癌病情較為兇險,由于深藏體內、起病隱匿、惡性程度較高,一旦發現,大多已是晚期,病死率較高。”據2018年全球癌癥分析報告:肝癌(包括肝內膽管癌)新發病例84萬,死亡病例78萬;膽囊癌、肝外膽管癌新發病例接近22萬,死亡病例16.5萬。我國作為世界上膽道癌發病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年新發病患者約5.28萬人,這無疑給無數患者家庭籠罩上了疾病的陰影。
如何抓住膽道癌的“蛛絲馬跡”?
雖然膽道癌隱匿性極高,但并非完全沒有“蛛絲馬跡”。王葵主任提醒,“如果膽道系統出現惡性腫瘤,則會壓迫或堵塞膽管,導致膽汁無法流入腸道,膽紅素在血液中上升,從而造成黃疸現象。因此,一旦發生黃疸,或發現上腹部的不舒服、惡心、消化不良等癥狀等等這些,還有體重減輕,都去做一個體檢,注意肝臟狀況與膽道系統是否健康。”
此外,部分高危人群也應定期做好篩查。“從膽道癌的發病因素看,首先是高齡,膽道癌的高發年齡段為60至70歲。其次,肥胖人群易患脂肪肝和膽囊結石,而膽囊結石和膽管結石是膽道系統的高危因素之一。而先天性膽管擴張癥等膽管異常也會導致慢性炎癥,增加癌變風險。乙肝病毒感染可能引發肝內膽管癌,與肝癌的發生機制類似。
此外,食用未煮熟的魚蝦等生食可能感染肝吸蟲等寄生蟲,長期刺激膽道系統,導致慢性炎癥和癌變。對于存在上述高危因素的人群,建議定期體檢,尤其是針對膽道系統的檢查。對于可干預的危險因素,如膽囊結石或慢性膽囊炎,應及時就醫處理,避免延誤病情。”王葵教授提醒。
除常規檢查外,腫瘤標志物的水平也是需要關注的重點指標,血清CA19?9、CEA、CA125、CA724對膽道癌的臨床診斷具有重要的提示作用3,抗腫瘤治療過程中定期檢測腫瘤標志物,也有助于評估病情變化、患者預后及評價治療效果。
基于指南規范診療,助力提升膽道癌患者生存獲益
膽道癌常見治療方式包括外科手術治療、放射治療、系統化療以及免疫治療等。王葵主任介紹:“如果能夠早期發現膽道癌,可以進行手術根治性切除以后,再做一些輔助性的化療或放療,是可以長期生存的。對于不能手術的中晚期患者,則會進行化療、放療,還有免疫聯合化療,可以激活我們自身的免疫細胞來對抗癌細胞,另外也可以讓化療的治療的效果能夠更加提升,那么二者加在一起的話能夠讓病人的生活質量提高,同時生存期能夠延長。”
而對于晚期患者來說,患者應與醫生充分溝通,基于規范化指南選擇有晚期膽道癌治療適應癥的治療策略,抓住首次治療的黃金窗口,提高生存獲益。而非盲目嘗試無充分證據支持的療法,以免貽誤病情。王葵主任強調:“對于晚期的患者,首先建議還是要努力做到心態擺正,也不要病急亂投醫,還是要到正規的醫院,找一些經驗豐富的專家去咨詢一下,應基于個體狀況,以科學依據和指南意見為參考,遵從醫囑規范治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