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邯鄲,隨時能感受到文化的氣息和歷史的底蘊。這樣一座千年古城,交織著厚重與輕松,演示著滄桑與時尚。一如精釀,既是對啤酒的傳承,更是對消費的創新,而優布勞,就是誕生在這里。
進入工廠,不禁為優布勞的匠心而感慨,米黃的色調,起拱的城堡,給人感覺溫暖而又協調。在餐廳靜坐,似乎能夠感受到一墻之隔的發酵罐內麥芽發酵的清香和啤酒花慢慢綻放的聲音。李慶,優布勞的董事長,他是怎么做到如此協調統一,又創新出奇的呢?采訪到李慶,是在一個陽光和煦的午后。
1
1
用熱愛“澆筑”摩托車手的精釀人生和價值觀
在優布勞的工廠里,隨處可見各種摩托車的模型,墻上也掛滿了李慶騎行全球的照片。這位53歲的企業家,既是精釀啤酒賽道的“破風手”,也是一名狂熱的摩托車愛好者。“騎行教會我如何面對風阻,創業也是如此。”李慶笑著說。
2008年,李慶在美國加州接觸到Craft Beer。彼時,美國精釀啤酒市場正以年均15%的速度增長,而國內仍被工業啤酒主導,這讓李慶開始留意精釀。2013年的一次歐洲騎行,李慶結識了德國克朗斯總裁,再次被精釀吸引。回國后,他毅然跨界,與德國克朗斯公司合作,在邯鄲建成了亞洲首個克朗斯樣板工廠。
但創業初期并非坦途:2015年優布勞首批產品因“德式口感水土不服”滯銷,2016年暴雨災害導致工廠瀕臨破產,團隊從300人銳減至79人……如何生存下去,成為擺在李慶面前的最大問題。
當時中國精釀市場已經開始覺醒,越來越多品牌進入,而因為籌建工廠需要巨額投入,所以代工成為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道路。優布勞敏銳地把握住這個機會,以代工釋放產能,逐漸擺脫了困境。精釀圈有個說法,“半個行業都在優布勞做過代工”,由此可見一斑。
“緩過來”的優布勞,開始打造自己的品牌和產品矩陣,把李慶對于精釀的構想逐步展開和實現,從經典的德式小麥到創新的水果精釀,從線下酒館到“鮮打閃送”,優布勞在精釀品類中的發展藍圖,終于鋪陳開來。
李慶坦言,當時如此大規模投資精釀工廠,的確是冒險,后來的困境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自己能夠堅持到現在,完全是因為熱愛。精釀的核心價值不僅僅是技術參數,更是“用戶主權”,這是中國消費品領域的時代變革。唯有真正發自內心深處的熱愛,才能勇立這場時代變革的“潮頭”!
1
2
從“酒館”到“場景生態”進化,
優布勞發起“鮮打革命”
中國精釀市場的發展是伴隨著酒業結構變化、消費者逐漸找回“用戶主權”不斷進步的。因此,如何構建優布勞的核心價值、實現精釀場景化運營的底層邏輯,就成了李慶優先考慮的問題。
與傳統酒類依靠渠道不同,精釀發展之初更多停留在小眾圈層,企業和用戶多是“玩票”心理,個性是有了,但銷量卻遲遲上不去,這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精釀發展是相悖的。要將精釀“小而美”理念與中國消費市場向“即時性需求”轉變的方向相結合,李慶大膽提出了“精釀需要規模化,但規模化不等于工業化——小酒館和鮮打模式就是優布勞找到的平衡點。”
于是,2017年,優布勞首創“30分鐘鮮打閃送”,用食品級PVC袋裝酒,透明包裝凸顯渾濁酒體,迅速引爆市場。目前,優布勞年銷售鮮打啤酒超1億袋,覆蓋全國800多個城市。
同時,優布勞啟動了全國連鎖的小酒館模式,并迅速將其擴張到上千家門店。走進優布勞的精釀鮮打酒館,很難將其定義為傳統“酒吧”——開放式廚房、精釀文化展區、定期舉辦的釀酒體驗課,讓這里成為年輕人的“第三空間”。李慶強調,門店的核心功能是體驗與鏈接——“優布勞并不盲目追求門店數量擴張,而是聚焦單店模型的打磨,讓每個門店都成為精釀文化的‘孵化器’!”
截至2024年底,優布勞已經在全國開設超過2000家門店。一二線城市以及核心商圈布局“精釀鮮打酒館”,打造品牌勢能;三四線城市以“社區店”實現高頻滲透。同時,優布勞還與餐飲、便利店、露營地合作,構建“15分鐘精釀生活圈”。通過 “酒館+云倉+閃送”模式,優布勞實現了自我突破。
模式有了,最終與消費者溝通的就是產品。優布勞秉持“極致單品+品類創新”策略:其核心產品“德式小麥啤”連續三年獲得世界啤酒錦標賽金獎,成為消費者認知的“標桿產品”;同時,針對不同場景推出“新物種”——如針對露營場景的便攜裝“暴打檸檬茶啤”、針對深夜小酌的“姜汁世濤”、針對女性用戶群體的“荔枝海鹽”,通過“場景定義產品”實現精準觸達。在利潤分配上,優布勞建立了“廠商-門店-消費者”的共贏機制,通過高毛利產品賦能終端,讓門店利潤率比傳統餐飲高出20%。精釀酒館的進入門檻比較低,人工1-2人,空間面積也相對比較小,能最大程度節約成本,提高利潤。
李慶說,優布勞運營模式是在與市場和消費人群進行“試探”、“互動”中不斷創新和完善的,中國酒業未來要依靠場景化生態消費,這是最大的確定性,也是優布勞始終堅持的。李慶的夢想就是有一天將優布勞的鮮打酒館開到上萬家,這也彰顯了優布勞的“野心”!
1
3
精釀啤酒的新消費時代,
捕捉“白染啤”的確定性機會
當前,中國酒類市場重構的態勢非常明顯。2024年白酒產量較2016年下降67%,而精釀市場規模突飛猛進,年復合增長率超17%。當傳統白酒陷入“中年焦慮”,精釀啤酒正以銳不可當的姿態成為新酒飲市場的“破局者”。李慶認為,當前中國精釀啤酒的發展,正處于“新消費時代”與“新酒飲元年”的雙重機遇期。
李慶指出,當前酒類市場正經歷三重變革,也正好是精釀的機會點:用戶群體年輕化,Z世代消費者占比超60%,更注重體驗而非品牌忠誠度;消費場景碎片化,從“餐桌”到“夜經濟”“露營”“社交娛樂”,場景需求多元化;庫存與利潤結構優化,精釀啤酒周轉率是白酒的3倍,毛利率達60%以上,遠超傳統啤酒。
“白酒的核心場景是商務宴請,依賴渠道與品牌歷史;而精釀啤酒的消費場景更‘輕’,是朋友聚會、家庭晚餐、獨自小酌,甚至是運動后的放松。”李慶分析,年輕消費者對酒的需求已從“社交工具”轉向“自我表達”,精釀啤酒的多元化風味、個性化包裝、低酒精度特點,恰好滿足了這一趨勢。數據顯示,中國精釀啤酒市場規模近五年復合增長率超20%,25-35歲消費者占比達70%,遠高于傳統白酒的45+歲主力客群。
在李慶看來,精釀啤酒與傳統白酒,應該是一種“融合競爭”的關系。從用戶群體看,精釀瞄準Z世代與新中產,而白酒依賴中年商務人群;從消費場景看,精釀覆蓋“全時段”(早餐配世濤、午餐配低醇果啤、晚餐配IPA),白酒集中于晚間宴請;庫存周轉上,精釀強調“新鮮度”,保質期通常30-90天,倒逼供應鏈高效運轉,而白酒庫存周期長達數年;利潤空間方面,精釀的毛利率可達60%以上,遠高于工業啤酒的30%,且通過差異化產品實現溢價;品牌形象上,精釀天然關聯“年輕、時尚、國際化”,更易通過社交媒體破圈。
“我們正在經歷‘白染啤’的確定性機會——不是替代白酒,而是和白酒一起開拓未覆蓋的新酒飲賽道。”他舉例說,優布勞推出的“柚見系列”“荔枝海鹽”等產品,在年輕女性用戶中復購率超過40%,打破了“啤酒是男性專屬”的傳統認知,并且讓白酒客戶擁有了拓展新消費群體的機會。2024年以來,超40%的白酒經銷商開始布局精釀,“白酒渠道資源可直接復用,而精釀的高復購率能快速盤活終端。”
1
4
“不做精釀界的茅臺,
而是成為每個城市街角的精釀會客廳”
未來酒類發展呈現出健康、低度、社交化的三大趨勢:0.6度果酒、無酒精精釀增速超過50%;年輕消費者偏好5度以下的新酒飲;精釀酒館成為城市酒類消費的“第三空間”。
“精釀啤酒不是一個獨立的品類,而是連接文化、餐飲、娛樂的生態入口。”他透露,優布勞正在推進“精釀+”戰略:與火鍋、燒烤等餐飲品類深度綁定,開發定制化配酒方案;聯合音樂節、騎行賽事等亞文化IP,打造“精釀+生活方式”的消費閉環;甚至通過“啤酒總動員”活動,以單獨風格為主題,讓精釀愛好者去體驗從頭到尾自己釀造一瓶啤酒的過程。對于當前精釀市場存在的品牌多而雜,良莠不齊的現狀,李慶預判:“未來3年,90%的小型精釀品牌將被淘汰,行業將走向頭部集中。”優布勞已啟動4萬噸產能擴建,并整合原料、釀造、配送全鏈路,成本降低15%。
此外,李慶對于中國精釀出海已經付諸實施。2024年,優布勞首家海外門店落地東南亞,未來計劃還將進入更多國家。“精釀是文化輸出,我們要讓世界看到中國釀造的力量。”
談及行業未來,李慶始終保持清醒:“精釀啤酒不能陷入‘價格戰’或‘概念炒作’,而是要回歸本質——為消費者創造真正的價值。”他認為,確定性的機會在于“本土化創新”:將中國本土食材(如茉莉花、荔枝、陳皮)融入精釀,開發具有中國風味的產品;同時,堅守精釀的匠人精神,不能為了追求規模犧牲品質。此外,優布勞秉承著讓“中間商賺差價”這個商業理念,通過加盟門店外賣的模式,把精釀配送到每個城市場景。“優布勞的目標不是成為‘精釀界的茅臺’,而是成為‘每個城市街角的精釀會客廳’,讓精釀啤酒真正走進中國人的日常生活。”
4月16日,優布勞精釀董事長李慶“空降”酒說直播間,歡迎大家關注!
酒說點評:李慶的精釀哲學,正在改寫中國酒業的底層邏輯
精釀啤酒的勃興,本質是一場由消費主權覺醒驅動的產業革命。酒說認為,在這場重構酒業價值鏈的浪潮中,李慶與其掌舵的優布勞,恰如其分地扮演了品類拓荒者與模式奠基者的雙重角色。這位兼具機車騎士冒險精神與工業家務實特質的企業家,用十年躬身入局,為中國精釀行業蹚出了一條兼顧規模化與差異化的現實路徑。
優布勞的戰略價值不僅在于開創鮮打模式破解精釀新鮮度難題,或是搭建出可復制的“酒館+云倉”終端網絡,更在于為行業確立了“場景即品類”的底層邏輯——當傳統酒飲困于渠道內卷,李慶率先將精釀升維為連接生活方式的內容載體,通過構建“第三空間+即時消費+文化認同”的三重護城河,將精釀從風味產品轉化為高頻次、高黏性的場景解決方案。酒說認為,這種對消費本質的深刻洞察,推動中國精釀跳出模仿歐美的小眾窠臼,開辟出具有本土特色的品類進化范式。
在產業維度,優布勞的實踐驗證了精釀規模化的可行性:柔性供應鏈體系破解保質期魔咒,數字化中臺消解加盟管理頑疾,本土化創新打破舶來品桎梏。這些探索為行業提供了從作坊式生產轉向現代工業體系的關鍵技術參數與運營標準,加速了精釀從亞文化符號向大眾消費品的身份轉換。
站在品類發展的十字路口,李慶展現出的不僅是企業家的商業魄力,更是產業革新者的戰略定力。酒說認為,當精釀賽道步入“模式驗證期”與“產能釋放期”疊加的新階段,李慶及優布勞堅持的“場景深耕重于規模擴張,用戶價值先于商業利益”的理念,恰為行業確立了可持續發展的價值錨點。這場始于精釀、不止于精釀的消費革命,正在重塑中國酒業的競爭格局與價值坐標——而李慶的十年破局,已然為后來者標定了方向與高度!
監制:武學峰 美編:阿姣
聲明:
①酒說始終踐行客觀呈現、真實表達的新聞立場;
②酒說原創文章歡迎個人及公眾平臺轉載、分享,但務必在顯著位置標明文章來源酒說!否則,酒說有權追究法律責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