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特朗普及其經濟團隊在關稅政策上動作頻頻,多種方案接連拋出,引發全球經濟震蕩,波及上百個國家。表面上是特朗普主導這一系列關稅調整,實則背后有諸多激進派人士推波助瀾。在特朗普高呼“美國優先”,試圖以關稅政策重振美國經濟的背后,究竟是哪些人物在出謀劃策?本文將為您深入剖析。
特朗普開啟第二任期時,美國經濟面臨著制造業就業崗位流失、貿易逆差不斷擴大等棘手問題 。其實,特朗普的關稅策略早在第一任期就已初現端倪。2018年3月,他宣布對進口鋼鐵和鋁分別加征25%和10%的關稅,這一舉措背后的關鍵人物便是羅伯特·萊特希澤。
羅伯特·萊特希澤
萊特希澤畢業于喬治城大學,是一位資深的共和黨人士。早在1983年里根總統執政時期,他就擔任過美國副貿易代表,任職期間代表美國談判了20多項雙邊國際協議,涉及鋼鐵、汽車以及農產品等領域。結束公職任期后,他在世達律師事務所擔任合伙人長達30年,專注于國際貿易法,常為美國工業企業打官司,處理制造業、金融服務、農業以及技術領域的糾紛。在此過程中,他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貿易政策理念:擴大美國出口規模,保護美國傳統工業,尤其是鋼鐵產業在貿易中的優勢。
特朗普看中了萊特希澤履歷中的保守主義傾向,于2017年1月提名他為第18屆美國貿易代表,同年5月萊特希澤正式當選。萊特希澤明確表示,利用關稅策略促進美國工業增長是共和黨的信條,應通過關稅抵消美國的貿易逆差,恢復美國制造業。這一觀點與特朗普今年4月大面積開征關稅的政策依據高度一致。萊特希澤曾在文章中指出,里根時期限制進口鋼材、限制日本汽車進口,是保護美國工業的正確做法。就任美國貿易代表后,他積極推動對進口商品加征關稅,將其作為與其他國家談判的籌碼,迫使對方讓步。在與加拿大、墨西哥的貿易談判中,他運用關稅策略,促使三國重新簽訂了美墨加協定,為美國爭取到了更有利的貿易條款。
除了萊特希澤,彼得·納瓦羅也是關稅政策的堅定激進推動者。納瓦羅是美國經濟學家,擁有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2018年之前,他活躍于民主黨陣營,但特朗普上臺后,他因與特朗普的保守主義經濟理念不謀而合,毅然投向共和黨。
早在1984年讀博期間,納瓦羅就在文章中提出,美國應當幫助因國際貿易競爭失利而失業的美國工人。在他后來出版的書籍中,也反復提及其他國家通過貿易補貼與貨幣匯率調整等手段沖擊美國市場和本土工業,致使美國企業難以與進口商品競爭。他堅信美國在全球化進程中遭受巨大損失,是其他國家的不公平貿易手段損害了美國利益。
2016年,納瓦羅擔任特朗普總統大選團隊的經濟顧問,倡導孤立主義與貿易保護主義,強烈支持“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特朗普上任后,他擔任白宮國家貿易委員會主任這一新設職位,憑借此身份積極鼓勵特朗普對外發動貿易戰。納瓦羅認為,沒有國家會報復美國的關稅,因為美國是世界上最大、最賺錢的市場。盡管他之后未獲得內閣更高級職位,但其激進態度和堅定立場影響了其他美國政客,這種影響延續到了特朗普的第二任期,推動了更激烈的關稅戰。
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內閣中,美國現任商務部部長霍華德·盧特尼克在關稅政策中扮演著復雜角色。他是關稅政策的積極支持者,在“解放日”關稅事件中,被認為是幕后推手。他在白宮橢圓形辦公室花費大量時間向特朗普宣傳關稅戰略,力主推行更激進的關稅政策,給外界堅決擁護關稅措施的印象。然而,有消息稱他其實是立場較為靈活的實用主義者。6位接近白宮的人士透露,盧特尼克認識到關稅政策背后存在的風險,隨著經濟風險升高,白宮團隊對他的耐心也是有限的。作為商務部長,他推動關稅政策的根本目的是促進國內經濟,不想讓太多國內利益集團在關稅戰中受損。
霍華德·盧特尼克
現任美國財政部長斯科特·貝森特也是關稅政策的關鍵人物。他1984年畢業于耶魯大學,雖非財政相關專業出身,最早學的是文學,但后來進入投資公司實習,并在私人投資銀行工作,如布朗兄弟、哈利曼公司,1991年加入索羅斯基金管理公司并成為倫敦辦事處負責人,在1992年的英鎊危機中為公司賺取超過10億美元。他的政治生涯始于2000年,曾向奧巴馬和希拉里捐款,2016年、2023年和2024年則向特朗普競選團隊捐款。2024年11月,他成功被特朗普提名為美國財政部部長。
貝森特在經濟政策上是強硬派,曾號召對俄羅斯采取更嚴格的經濟政策。特朗普宣布廣泛加征關稅后,他提醒各國不要報復,應接受現狀,否則美國關稅將繼續升級。他是特朗普對等關稅政策的主要設計者之一,提出的對等關稅模型要求對所有進口商品施加與美國出口產品遭遇的同等關稅,旨在通過高壓手段迫使貿易伙伴調整政策。他公開強調關稅是最強談判籌碼,并多次為政策辯護,稱關稅政策旨在糾正不公平貿易,保護美國產業。但他也承認關稅可能帶來短期陣痛,表示關稅會帶來過渡性成本和問題,但長期來看將促進美國經濟增長,試圖在政策激進性與市場穩定性之間尋找平衡。
此外,現任白宮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斯蒂芬·米蘭也可能對特朗普后期關稅政策產生重要影響。米蘭是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曾任職于哈德遜灣資本管理公司,2025年3月正式就任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該委員會成立于1946年,專門向總統提出經濟建議。米蘭就職后,強調貿易逆差的重要性,認為美國之前的多數關稅模型未考慮貿易逆差問題。他指出,關稅政策不僅能保護國內產業,還可抵消美國對外貿易逆差,這一觀點與特朗普想法契合。
斯蒂芬·米蘭
特朗普關稅政策的形成有著清晰的脈絡:羅伯特·萊特希澤憑借專業能力和強硬理念為政策奠定基礎,主導早期貿易談判,推動美國在國際貿易中采取強硬立場;彼得·納瓦羅提供理論支持,促使政策傾向貿易保護主義;霍華德·盧特尼克立場復雜,表面支持關稅政策,私下有所顧慮;斯科特·貝森特起到平衡作用,關注市場穩定;斯蒂芬·米蘭雖政治履歷較少,但理念符合特朗普后期執政策略。當然,不能忽視的是,關稅政策的根本決定人仍是特朗普。早在1988年參加脫口秀節目時,他就表達過美國在貿易中吃虧的想法,這一樸素的關稅戰思維一直延續至今,在眾多幕后人物的推動下,演變成如今復雜且影響廣泛的關稅政策,深刻影響著美國乃至全球經濟格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