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每天通勤兩小時左右的打工人,我總在尋找一副能"隱形"的耳機。之前用過許多不同的耳機,入耳,骨傳導,開放式等等,最讓我喜歡的還是開放式耳夾耳機,但是有的耳夾式耳機因為追求運動而變得很緊,有的耳機為了追求無感導致容易掉,就讓人覺得怎么把握這個度還真的挺不容易。之后看了網友們的推薦,說瓷音未來Mars X是耳夾式耳機的天花板,我就有點納悶了,根本不相信,必須要買回來試一試,試過才明白原來開放式耳機真的也能做到"存在感歸零"。
其實拆開包裝的瞬間,把這個耳機加充電倉一起拿在手上就能感覺到了,確實要比之前用的蘋果AirPods重量要更輕——尤其是這對巖白色耳機放在手掌心上,活像兩片精致的貝殼標本。官方對此宣稱是單耳重4.7g,我還不信自己稱了一下結果還真是。這是什么概念,大家可能不懂,市面上正常的耳夾式耳機都在6g左右,而它重量只有4.7g,這比我常用的無線鼠標接收器還輕1g。把它真正塞進耳廓時,空心導管設計帶來的"懸浮感"確實與眾不同,關于佩戴穩定度,親測日常運動跑步時是穩如老狗,耳邊只有音樂和風聲,完全不會像傳統耳夾耳機那樣越跑越往下墜。
更令人難忘的是,如果你工作累想像趴在桌子上瞇一會兒時,戴著耳機的側臉壓在手臂上居然讓你感覺不到耳機的存在!之前用某國際大牌耳夾式,總被同事笑稱像頂著兩枚螺絲釘。現在戴著Mars X開會三小時,中途去洗手間照鏡子才發現自己還戴著耳機。
而且對于這種開放式耳機,很多人對它的音質都不抱有太多幻想和期待的,不過這款瓷音未來Mars X還是很爭氣,10.9mm雙磁喇叭帶來的聲場比預想中要開闊得多,但實測后徹底改觀。上周在地鐵里試聽《波西米亞狂想曲》,前奏的鋼琴聲從耳骨傳導進來時,竟有種置身音樂廳的錯覺。特別是在聽流行音樂時,人聲和鼓點分離度上,完全不像這個價位的表現。
利用周末時間宅家追短劇,一天時間看《影視千金》,就是用的耳機。當女主人夸張的聲音一出現,那嬌滴滴的御姐音聽著異常清晰,還有這種物理環繞效果在開放式耳機里實屬難得。后來查資料才知道,他們的SA6.0聲學系統是把傳統音箱的導音結構微縮到了耳機腔體里,所以根本不用戴有色眼鏡來看待這款耳機的音質,好不好聽只有試過才知道。
另外這顆小小耳機里還配置了重力感應陀螺儀,左右耳不需要分的很清楚,就算不小心戴反了,左耳戴到右耳朵上去,耳機內部會自動幫你校正聲道,這就是重力感應陀螺儀的好處。現在早晨通勤再也不用瞇著眼睛找LR標記了。
上面這還是小意思,耳夾耳機裝配物理按鍵你們恐怕都沒聽說過,沒錯,瓷音未來Mars X就有物理按鍵,我覺得這個設計倒是挺好的,因為觸控和按鍵在耳機上并沒有多大分別,反而是觸控平時誤觸概率確實挺大,換成按鍵之后即使是騎車戴著手套也能操作,平時也不會誤觸,很人性化。
上周夜跑突遇陣雨,本以為耳機要報廢,結果擦干后照樣能戰。后來看說明書才發現IP55防水不僅能防汗,短時淋雨也不在話下。
還有能毫秒級配對無延遲的藍牙V6.0版本,雖然包裝上寫的是V5.4,但是實際已經升級了,比早些時候的藍牙耳機都有更快更穩的優勢,續航上實測連續聽歌確實撐不到官方說的5.5小時(蘋果手機連接約4小時),不過配合充電倉足夠我一個星期一充了,這點每個人使用頻率和習慣不一樣,但起碼我用是足夠的。要知道,在追求極致輕量化必然要犧牲部分續航,這點我倒能接受。
作為定價269元的新品,沒上aptX編碼略顯遺憾。不過想想同價位競品還在用公模方案,瓷音未來能下放左右自適應技術,已經算是降維打擊了。
總結:這可能是2024年最懂打工人的耳機
在體驗Mars X的一周時間里,我逐漸理解了瓷音未來的產品哲學——不做參數怪獸,專注解決真實的痛點。從4.7g的克重控制到防誤觸實體鍵,每個設計都精準踩中都市人的使用場景。雖然低音下潛深度比不過專業HiFi耳機,但考慮到它輕若無物的佩戴感和不到三百的售價,絕對是通勤族、健身黨和數碼嘗鮮者的超值之選。
如果你也受夠了入耳式耳機的腫脹感,又舍不得骨傳導耳機的漏音問題,這款中國團隊死磕6個月打造的"空氣感"耳機,或許就是那個"剛剛好"的解決方案。畢竟在這個人均亞健康的時代,能讓我們忘記存在的數碼產品,才是真正的科技奢侈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