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科學家成功繪制“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組圖譜”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韓斌院士團隊完成亞洲栽培稻及普通野生稻的高精度基因組組裝,繪制了迄今為止分辨率最高的“野生稻-栽培稻泛基因組圖譜”。此次研究揭示野生稻抗病基因豐度和多樣性明顯高于栽培稻,確認野生稻作為戰略資源庫的重要性,并提供了亞洲栽培稻單起源假說的新證據。同時,該研究發現南亞栽培稻類群間存在廣泛基因交流,并定義了新的栽培稻亞群。
全球首個草藥基因編碼天然多樣性成分庫發布
4月17日,全球首個億量級草藥基因編碼天然多樣性成分庫在成都發布。該數據庫由多個機構共同完成,包含超過2.34億個基因編碼的天然多樣性成分。盡管沒有明確負面事件,該項目可能對現有天然產物數據庫產生沖擊,進而影響相關研究領域的發展。GNDC采用先進算法整合多維數據,實現了天然成分的識別、分類與功能注釋,將成為推動中藥現代化的重要技術支撐。
Nat Cancer | 鐘文群等揭示靶向細胞外囊泡介導的CAR T細胞自相殘殺提升實體瘤療效
賓夕法尼亞大學Wei Guo教授團隊在Nature Cancer雜志發表研究,揭示一種阻礙CAR T細胞治療實體瘤的新機制。研究發現,實體瘤通過分泌攜帶腫瘤抗原的小細胞外囊泡誘導CAR-T細胞自相殘殺。這一過程通過顆粒酶B-穿孔素途徑引發CAR T細胞凋亡,獨立于傳統免疫檢查點抑制機制。為對抗這種機制,研究團隊設計了共表達Serpin B9分子的CAR T細胞,顯著增強了CAR T細胞的抗腫瘤效果和生存能力,并在與抗PD-1聯合治療中表現出更佳療效。
科學家驚爆:小鼠睡眠時大腦竟會自我“沖洗”!
研究表明,去甲腎上腺素在小鼠非快速眼動睡眠期間驅動廢物清除系統,但常見助眠藥物可能削弱這一過程。唑吡坦等藥物減少去甲腎上腺素波動,降低液體運輸量,影響大腦清除毒素的效率。這可能對人類有類似影響,需進一步研究,以幫助正確使用助眠劑并保障睡眠質量。
Nat Commun:看不見方向怎么辦?科學家揭示盲鼠立體嗅覺穩定頭部方向編碼機制
近期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揭示,阻斷盲鼠的立體嗅覺顯著損害其頭部方向編碼能力。通過單側鼻孔阻塞或合并氣流的方法,研究人員發現HD細胞調諧受到嚴重影響,導致小鼠對頭部方向的感知和任務表現下降。這一結果表明,立體嗅覺對于盲鼠形成穩定空間表征至關重要,缺乏完整嗅覺可能使其難以成功完成方向偏好任務。
助力糧食安全 中國研究人員解析亞洲栽培稻"馴化密碼"
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的韓斌團隊日前發表研究成果,標志著首次完成普通野生稻和亞洲栽培稻的高精度基因組組裝。然而,該研究揭示了當前栽培稻種在抗病基因多樣性方面存在不足,尤其是相比野生稻時。研究還發現南亞各栽培稻類群間廣泛的基因交流,這為優化現代水稻品種提出了挑戰。這些問題突顯了在糧食安全面臨壓力下,亟需進一步整合和利用野生稻遺傳資源以增強稻米的抗逆能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