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進入 35 歲之后,我就一直在評估自己的狀態和價值。也會想,35 歲之后的我,還有公司敢要嗎?
我今年就滿 37 歲了,但我還清晰記得二十多歲剛開始工作時的情景和狀態。
進入 35 歲后我就開始有意識去調整自己的工作模式,包括時間和精力分配,兩年下來也有一些心得和收獲。
從后臺數據來看,關注我的讀者大多數集中在 25 到 40 歲之前,其中 25 到 35 歲是主力人群。
那么,你們當中很多人都會馬上面臨自己的 30 歲和 35 歲。
互聯網行業有一種很不好的認知,就是把 30 歲看成職場大齡,把 35 歲看成職場老齡。如果按照這個定義,我都已經處于老齡后期了。
然而,2018 年我 30 歲的時候剛剛離開創業團隊進入大廠,不管從心態、身體、精力來看,都是干勁十足的年輕態。
可放到現在,不少二十七八歲的年輕人就開始老態化,我覺得這不是一種好現象。
不過也能理解,從學校出來后的四五年,剛剛經歷完社會和職場的第一頓毒打,終于開始直面現實。
在我看來,這個階段是進入社會后的第一個分水嶺,有的人就此頹廢,有的人開始高走。
回憶我自己在這個年紀的經歷,還是很慶幸當初的選擇。
我在二十七八歲時正在參與第一家公司的創業,作為最早加入的核心成員,一路跟著這家公司成長。
那時候的創業環境和氛圍比現在好很多,你會覺得每天都是充滿希望的。
與此同時,我們的創業項目充滿不確定性,就像做化學實驗一樣,你不知道接下來加入的試劑到底會發生什么。
希望和不確定性結合,整個人會處于一種比較亢奮的狀態,不會覺得是在打工,也不會覺得加班是一種折磨。
每天都處在做事的狀態,而不是為了工作。每天都處在學習狀態,就為了能在下一次實驗過程中能多一些把握。
經過了很多次的失敗和重新開始后,心態也變得平和很多,不再有那么多執念,就是專心把手頭的事做好。
也正是在那個時候,我開始把這些過程和思考變成文字記錄下來,因為我覺得這是跟自己的一種對話和復盤。
沒想到,十來年后我竟然因此轉變了職業方向。
我是一個經歷失敗比成功更多的人,所以我對失敗的態度就是下一次再來的起點。
我并不懼怕失敗,在我看來只是一次實驗的停止,繼續開始下一次就好。
因此,我快速調整心態和重新調整策略并行動的能力是很強的,這也是我現在的工作常態。
以上,是我在 35 歲之前形成的個人能力和優勢。
當然,這個過程中少不了充沛的精力和強健的體魄,我獲得這兩樣東西的方式就是運動,比如跑步和打球。
35 歲之后,我開始意識到精力和體力其實不如之前了,也無法像二十多歲一樣開掛工作。
所以,我開始調整。
現在我會把工作分為幾種類型,分別是創造類、執行類、學習類。
35 歲之前,這三種類型的占比可以按照 2:5:3 來劃分。
35 歲開始調整之后,現在的占比大概是 5:2:3。
你可能發現了兩個特點,第一個是創造類和執行類占比對調了,第二個是學習類的比重沒變。
是的,這就是我 35 歲后的工作模式。
一直關注我的讀者知道,我是從這兩年才開始做一些企業的產品顧問工作,這屬于典型的創造類。
過去我有一種擔心,覺得自己的行業和產品經驗局限在互聯網醫療和電商領域,對其他行業和產品類型的適配度不是很高。
直到我接到第一個產品顧問合作邀請,對方是一個垂直行業電商平臺,我對這個行業完全不了解,唯一沾邊的就是電商。
起初還是有點發怵,擔心自己勝任不了。不過在后續的合作過程中我發現,過去的積累似乎在這一刻都變成了方法。
我只用了三四天的時間就把這個陌生行業研究完了,至少具備了參與到他們業務和產品工作中的全部信息和知識,解決了信息差。
另外,在解決產品問題、設計方案、用戶洞察和策略設計的過程中,我自己的那套方法可以無縫銜接,最終獲得的結果都還不錯。
經過這一次之后,我就開始把過去這些年做產品的經驗整理成一套體系化的方法,并且開始學習如何成為一個咨詢顧問,比如麥肯錫那套書。
后來又合作了一些不同行業的公司,也都是在用這套方法去實踐。面對這些公司的產品問題,我往往很興奮,因為這都是在做創造類工作。
包括我每天寫文章,其實也是創造類工作,針對一個主題去構思、搭建結構、形成觀點,我很享受這個創意過程。
從前年 10 月份開始,我把這套方法配合一些案例打包到了產品訓練營里,交付給不同行業的產品經理,同樣收獲了不錯的反饋。
他們會利用這套方法去做融合,然后投入到自己的產品工作中,在和他們一對一咨詢的過程中我又能收到很多提問。
這些提問,既包含了產品問題,也包含了職業規劃問題和個人選擇問題,對我來說也是一種輸入,又可以完成創造類工作。
我現在主要的執行類工作主要是基于創意類工作結果的落地,比如給合作公司做產品方案可視化,還有就是給訓練營同學上課,以及開直播等。
沒錯,這些都屬于需要落地完成的事情,所以我歸類為執行,這些工作的前置工作才是創造類。
最后就是學習類,這個占比我一直保持不變,至少安排三成以上的時間精力來學習。
原因很簡單,輸出的前提是輸入,而輸入也是為了完善自己的思維和認知。
35 歲后我會特別關注工作效率,簡單說就是在最短時間內完成盡可能多的高質量工作。
為此,我也會拒絕一些東西,比如無效社交、比如情緒內耗、比如消磨時間。
尤其是無效社交,真的能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
35 歲后,自己會多一些選擇和判斷,也會多一些思考和理解,繼續優化下去并進入下一個階段。
其實成年人在創造力和穩定性上的最佳狀態是 35 到 45 歲這十年,我們才剛剛開始。
而你們,即將迎來最好的年紀。
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馬!
················· 唐韌出品 ·················
安可時刻
今天算是有感而發,因為我正在北京國貿舉辦這次產品訓練營,而對面就是 2014 年我們剛開始創業的銀泰中心。
時間一晃,在對面的我仿佛看到了 11 年前那個懵懂的程序員,他心里有個夢,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產品經理。
致敬夢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