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來,我省福州、廈門都可以拍著胸脯說自己是二線城市,但泉州究竟是大城市還是小城市,到底是二線城市還是三線城市一直有爭議。你說泉州小吧,人家八百多萬常住人口,1.3萬億GDP;你說泉州大吧,市區面積才那么一點,大家都看在眼里,城建水平不如晉江市區,實際上也就是個大號縣城而已。
在這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糾結下,其實泉州的情況可以用四個字來簡單概括,那就是“大市小城”。而這個現實直接決定了泉州的樓市特征:剛需購房目的十分明確。
拋開那些投資炒房的人不談,泉州剛需要買房的原因通常簡單又直接,可以用八個字來概括:不讓建房,結婚生娃。其中后四個字是生活需求,而前四個字是近些年很多人不得已的苦衷。
倘若時光倒流,回到以前那個對自建房不做太多約束的年代,泉州百姓并沒有非買商品房不可的理由。有錢人去廈門買房,普通人在農村建房,遍地都是經濟強縣、強鎮,每個鄉鎮都有自己的優勢產業。就算不去大城市務工,在家里辦個小作坊,在村里開個小廠,蓋一棟小別墅,再買一輛好車,周末去廈門逛街購物,日子過得非常滋潤。
歸根到底,住房才是絕大部分家庭最大的支出,居住成本低,更有錢消費,就能給生活帶來更多想象力。到后來泉州的村民再也不能隨心所欲蓋房子,只能眼巴巴看著自家房子一天天老舊,孩子漸漸長大成年。
不讓蓋就只能去買,買不起房子便無法成家。結不起婚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造成出生人口持續減少。沒了生源村校只能關停。這樣一來生了孩子的人只好想方設法去縣城讀書。為了換取更好一些的教育環境,有孩子的家庭也得進一步掏空腰包。
說來說去,以上這些就是大部分泉州百姓買房的最大驅動力。至于地產業內人士們總喜歡胡夸海吹的改善型住房,老板們會改善到廈門去,乃至上海、深圳等一線城市,而泉州本地只有少數擁有高額公積金的“編內人”才有明確的改善需求。
基于上述事實,我們觀察泉州樓市成交量,無需去看那些迷霧重重的數據,只要看結婚率和出生率。孩子長大結婚要買房,有了孩子讀書要買房,生了二胎不夠住要換大房,樓市需求和婚育死死綁在一塊,出生人口下降必然導致購房需求減少,沒有孩子那還買什么房?
最典型的例子還得是安溪,當地有些人在外面搞不可明說的產業賺快錢,轉身回縣城就把房價炒上天。至今還有大把兩萬多一平的二手房,沒羞沒臊長期掛在那邊,指望老實巴交種茶種地搞五金水暖的農民砸鍋賣鐵去接盤?想得美哦。
正如4月9日文章所做分析,在那個住房成本低廉的時代,泉州人民一胎接一胎的生孩子。在2021年以前泉州平均每年出生率能比福州高0.44%,到如今已基本持平。
譬如安溪縣,2014年房價低谷出生40627人,2017年“二胎小高峰”還有32965人。此后年復一年迅速減少,到2023年出生人口僅剩9630人,“暫時”創下本世紀以來的最低點。上次少于一萬還是2002年,如今還不如二十多年前。
為什么要在前面加上“暫時”兩個字呢?因為今后大概率還會繼續創新低。要想延緩乃至扭轉這種下降趨勢,關鍵在于先確保年輕人肯生一個孩子,要是連一胎都沒有,二胎、三胎放不放開毫無意義。
若說福州、廈門出生人口減少還能用年輕人婚育成本高來解釋,尤其廈門的房子不是一般人買得起,結婚生育受限于經濟能力。可如今泉州縣城房價已能超過福州市區,那就叫“沒有大城市的命卻得了大城市的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