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6年,朱元璋攻占浙東,控制江左、浙右,與陳友諒接壤。
1363年,陳友諒趁朱元璋主力軍北上,率60萬水軍攻打應天;
之后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中大敗陳友諒軍,陳友諒中流矢而亡。
1364年,朱元璋自立為吳王,繼續攻克江南,下令討伐張士誠。
1365年,平定湖州杭州,次年攻下平江,俘虜張士誠統一江南。
同年,朱元璋迎接韓林兒至應天府途中,船只沉沒韓林兒遇難。
原文賞析:
西靖湖、湘,東兼吳、越,
史略:初,陳友諒陷我太平,稱帝,旋還江州。 明年復引而東, 約張士誠東西并舉,謀襲建康。 太祖恐兩寇合發,勢必震動,因以策先致友諒,友諒果帥舟師至龍江, 敗去。 我師乘勢追擊,復取太平、池州及安慶。 既而安慶復為友諒所陷,太祖尋親帥舟師抵安慶,破其水砦,攻城未下,劉基請徑抵江州,傾其巢穴。
【譯文】{朱元璋西邊平定湖廣、湘贛,東邊兼并吳地、越地。}
《史略》記載:陳友諒攻陷太平路,自立為帝(1360年),不久返回江州(江西九江)。
第二年又率兵向東,約定張士誠東西同時發兵,圖謀襲擊建康。
明太祖朱元璋擔心兩寇同時發兵,形勢必將震動,決定先消滅陳友諒。
陳友諒率領水師到達龍江關(南京城附近),但被明軍打敗后撤退。明軍乘勝追擊,重新攻取太平、池州以及安慶。
不久安慶又被陳友諒攻陷,朱元璋親自率領水師抵達安慶,攻破陳友諒水寨,雖然攻城未能成功,但劉基請求直接前往江州,摧毀陳友諒的老巢。
遂長驅而進,過小孤, 越湖口,距江州五里,友諒始覺,懼,夜奔武昌。 我師入江州,復進拔蘄、黃諸路,旋師收安慶,又遣使招諭江西州郡。 于是龍興而下,皆望風降附,太祖乃東還。 友諒憤其疆域日蹙,遂大造戰艦,悉師趣洪都,攻圍數月,太祖引軍馳救,相持于鄱陽湖之康郎山,至涇江, 王師前后夾擊,友諒戰死。 其將張定邊奉其子理遁還武昌,復立為帝。
【譯文】于是明軍長驅直入,經過小孤山(九江彭澤縣),越過湖口(九江湖口縣),距離江州只有五里地時,陳友諒才發覺,非常恐懼,連夜逃往武昌。
明軍進入江州,又進一步攻取蘄州、黃州等地,然后回師收復安慶,又派遣使者招撫江西各州郡。
從龍興(江西南昌附近)往下,各地都望風而降,太祖于是向東班師。
陳友諒因為自己的疆域日益縮小而憤怒,大造戰艦,出動全部兵力進攻洪都(南昌),圍攻數月。
朱元璋率軍馳援,兩軍在鄱陽湖的康郎山相持不下。
到涇江,在明軍前后夾擊下,陳友諒戰死。
他的將領張定邊奉他的兒子陳理逃回武昌,又立為帝。
太祖進攻未克,留兵守之而還。 尋復自將伐漢,陳理出降。 于是湖廣、江西州郡次第平定,思、黔諸蠻亦內附。 初,太祖謀用兵,吳、漢孰先?劉基曰:「士誠,自守虜耳!友諒據上流,且名號不正,宜先除之。 陳氏既滅,張氏囊中物矣。 」太祖曰:「然。 友諒剽而輕,士誠狡而懦。 若先攻士誠,友諒必來救,是我疲于二寇也。 」及友諒滅,喜曰:「此賊平,天下不難定矣。 」
【譯文】朱元璋進攻武昌沒有成功,留下軍隊守衛后返回。不久朱元璋又親自率兵討伐陳漢政權,陳理出城投降。
湖廣、江西各州郡依次平定,思州、黔州等地的少數民族也歸附了。
最初朱元璋計劃用兵,是先打吳還是先打漢呢?
劉基說:“張士誠只是自守的虜賊罷了;陳友諒占據上游,而且名號不正,應該先除掉他。陳氏一滅,張氏就是囊中之物了。”
朱元璋說:“對。陳友諒剽悍而輕敵,張士誠狡猾而懦弱。如果先攻張士誠,陳友諒必然來救,這樣我們就會疲于應付兩個敵人。”
等到陳友諒滅亡后,朱元璋高興地說:“這個賊子一平,天下就不難定了。”
先是士誠屢謀西侵,以舟師寇我鎮江,又陷宜興, 于是太祖命將攻常州,別將由廣德取長興。 常州既下,進克江陰,皆以重兵鎮守。 三城形勢聯絡,東南屏障始固。 遂進復宜興,又取武康、安吉諸州邑, 以踦士誠之后,因得專意西討。 太祖既平漢,遂取廬州路。 明年,取泰州, 既而盡收兩淮地。
【譯文】再打陳友諒時,張士誠也多次圖謀向西侵犯,用水軍進犯鎮江,又攻陷宜興。
朱元璋命令將領攻打常州,另一路將領從廣德攻取長興。
常州攻下后,又進克江陰,都用重兵鎮守。
這三座城池形勢聯絡,成為東南屏障。
再進兵收復宜興,攻取武康、安吉等州縣,以牽制張士誠的后方,因此得以專心向西用兵。
朱元璋平定陳漢后,攻取廬州路。第二年攻取泰州,不久就全部收復了兩淮地區。
士誠羽翼既翦,心腹漸虛。 是時其將張士騏拒守湖州,呂原明拒守杭州,而紹興、嘉興亦皆分兵屯據。 士誠坐擁姑蘇,城堅粟多。 太祖知其未可猝拔,因命徐達率大軍先攻湖州以疲之,而分遣華云龍向嘉興,李文忠自嚴州趣杭州。
【譯文】張士誠的羽翼已被剪除,心腹之地也日漸空虛。
這時他的將領張士騏據守湖州,呂原明據守杭州,而紹興、嘉興也都有重兵屯據。
張士誠坐擁姑蘇,城墻堅固,糧食充足。
太祖朱元璋知道姑蘇城不易迅速攻下,就命令徐達率大軍先攻湖州以疲憊張軍,同時分派華云龍進攻嘉興,李文忠從嚴州進攻杭州。
徐達發兵龍江,聲言直搗姑蘇,潛師自宜興出太湖,徑趣湖州,圍其城。 士誠遣兵來救輒敗去,其舊館兵戰敗來降, 州城亦下。 嘉興、杭州、紹興聞之,率先歸附。 徐達乃移師攻平江,別將俞通海分兵略太倉、松江諸郡縣,悉下之。 達等旋拔平江, 士誠亡,其地悉平。
【譯文】徐達發兵龍江,聲言直搗姑蘇,卻秘密率軍從宜興出太湖,直取湖州,包圍湖州城。
張士誠派兵來救,都被打敗,他的舊部官兵戰敗投降,湖州城也被攻下。
嘉興、杭州、紹興聞訊后,都率先歸附。徐達于是移師攻打平江,另一路將領俞通海分兵攻取太倉、松江等州縣,都攻下了。
平江城被攻破,張士誠被俘,在押往應天的船上,明史載其“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
是時方國珍以浙東三郡來歸,復懷反側,乃命湯和等討之,克臺州及溫州路,又取其慶元路。 國珍窮蹙來降,浙東、西悉定。 陳建曰:「當士誠北有淮、泗,南據浙西,江陰、長興皆要害也。 長興據太湖口,陸走廣德諸郡。 江陰枕大江,扼姑蘇、通州之要沖,得長興則士誠步騎不敢出廣德而窺宣、歙,得江陰則士誠舟師不敢溯大江而上金、焦, 故雖全軍西出,可以無東顧憂,而士誠卒于不振,亦以此也。 」
【譯文】這時方國珍以浙東三郡來歸附,但不久又懷有異心,朱元璋命令湯和等討伐他,攻克臺州和溫州路,又攻取慶元路。
方國珍走投無路,只好投降,浙東、浙西全部平定。
陳建(明代學者)說:“當張士誠北面有淮、泗,南面占據浙西時,江陰、長興都是要害之地。
長興據守太湖口,是陸路通往廣德等郡的必經之路;江陰枕靠大江,是控制姑蘇、通州的要沖。
占據長興,張士誠的步騎兵就不敢出廣德而窺視宣城、歙縣;占據江陰,張士誠的水師就不敢溯長江而上金山、焦山。
所以,即使我們全軍向西出征,也可以沒有東顧之憂,而張士誠終于一蹶不振,也是因為這個原因。”
端倪解析:
朱元璋和陳友諒為爭奪鄱陽湖水域進行了一次戰略決戰,決戰以朱元璋的完全勝利而告終。
朱元璋乘陳友諒軍久攻堅城受挫,分兵據守鄱陽湖口,先斷其退路;
再集中兵力,巧用火攻,殲其主力;后水陸截擊,全殲陳軍于突圍之際。
朱元璋采取誘敵深入、設伏聚殲的方針,誘使陳軍巨艦由大江深入較狹窄的新河,舍舟登岸,以揚己之長,迫使陳軍舍長用短。
朱元璋在鄱陽湖之戰后,收編降軍,實力大增,在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進攻失去盟友的張士誠,一舉攻下通州、鹽城等地。
朱元璋計劃先攻淮東,再取浙西,剪除兩翼,后攻平江。
朱元璋命左相徐達、平章常遇春率馬步舟師進攻淮東,克海安,圍泰州,擊敗張士誠援兵。
徐達大軍克泰州,北圍興化、高郵。
朱元璋派康茂才率水師追擊,又以一部設伏于江陰山麓之中,康茂才率軍,追至浮于門。
朱元璋軍與張士誠海舟500艘相遇,張士誠軍乘潮攻朱元璋軍,康茂才督軍力戰,擊敗張士誠軍,其兵多棄舟登岸,被伏兵殺之殆盡。
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九月初八,朱元璋經過多月的弩射,炮轟之后,率軍攻入只剩一片瓦礫的平江城。
張士誠無路可逃,成了朱元璋的階下之囚。
在早期,朱元璋和方國珍之間的關系非常微妙。方國珍在重壓之下,曾派人向朱元璋進獻禮物,但朱元璋并未接受。
此時朱元璋正集中兵力對付陳友諒,因此并未進一步向方國珍施壓。
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的勢力后,朱元璋接下來的軍事行動是北伐元朝。
為了解除后顧之憂,保證后方的穩定,朱元璋不再容忍方國珍的虛與委蛇,于是派兵征討。
公元1367年十二月,方國珍率眾投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