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吳瑞生,河南省駐馬店人,現任浙江鴻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鴻源電子)總經理、嘉興昱龍電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嘉興市河南商會理事。從深圳流水線上的“打工仔”,到長三角電子產業鏈的“破壁者”,吳瑞生用三十年完成了從月薪80元學徒到年產值4000萬企業掌舵人的跨越,實現了從“制造”到“智造”的轉變。
走進鴻源電子的研發中心,“28人博士碩士戰隊”正在攻克人體關節電機控制器的毫米級精度。墻上的五年規劃圖清晰標注著增長曲線,2025年6000萬產值劍指北交所“專精特新”。“我們研發的永磁驅動變頻,可讓無刷電機效率提升15%左右,電機噪音也得到控制。”吳瑞生展示著最新專利證書,上面“河南籍企業”的標識格外醒目。
流水線上淬煉
1994年,大學剛畢業的吳瑞生在一家國企機械廠做臨工,月薪只有80元,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不安于現狀的他不顧父母反對攥著南陽勞動局勞務派遣單,乘坐大巴車抵達深圳。“當時進入深圳特區比較難,需要公安局開邊防證,進入電子廠工作就更難了,我像抓彩票一樣抓住改變命運的機會。”吳瑞生說。回憶初到新加坡斯比泰公司的場景,他笑著比劃當年宿舍里住8人,車間“兩班倒”的青春:“流水線操作工、12小時工作制、月薪800元——這在當時老家相當于國企正式小職工半年的收入。”
2003年的一天,在杭州蕭山機場的寒風中,吳瑞生裹緊西裝迎接人生轉折——受命籌建新加坡斯比泰嘉興分公司。從產線規劃到團隊搭建,這個“空降廠長”帶著中原人特有的務實基因,將300人新團隊的產能效率三個月內提升至深圳總部水平。“那時候工資條像春天的竹筍,每季度都冒新高。”吳瑞生說,他翻出泛黃的工資單,從首月3000元到2007年的6800元,數字的背后是生產經理、業務經理、業務部部長、事業部部長、總經理助理的多重身份的淬煉。
命運的齒輪在2007年再次加速。本土上市公司天通股份向這位外資背景的“管理多面手”拋出橄欖枝,年薪直接翻倍至15萬元。“別人看到的是翻倍的薪資,我看到的是電子產業從代工向自主研發轉型的歷史機遇。”吳瑞生說,擔任總經理助理期間,他主導開發的智能電飯煲控制板拿下客戶年度最大訂單,將“河南技術”烙進千萬家庭的炊煙里。2021年他的年薪已經達到了48萬元。
隨著身份地位的不斷攀升,資源積累量大,吳瑞生創業的心情愈發濃烈。“男人要干就要干一番屬于自己的事業。”吳瑞生說。終于在2022年他成立了浙江鴻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首次投資了100萬元資金,開啟了創業之路。
“借雞生蛋”創業突圍
浙江鴻源電子初創時的“四兩撥千斤”,至今被科技城傳為佳話,1200平方米廠房、百萬啟動資金,卻撬動四條進口貼裝線。
“我們剛開始時的運營策略是‘借雞下蛋’,和客戶談妥月滾動訂單量,評估設備需求,讓設備供應商把設備帶來,我們出技術和管理,采用利潤分成的形式。就這樣滾雪球,越滾越大,干了一年多,利潤逐步積累起來,于是才買了兩條線設備,同年,有新股東投資進來,于是又買了兩條線,發展成四條進口的先進貼裝線,直到現在的規模。”吳瑞生笑著打趣說,“這是場借雞生蛋的物理實驗。”當首年OEM代工產值突破2000萬時,這個“沒有生產線的工廠”已完成向ODM自主研發的驚險跳躍。
這位不服輸的河南漢子,硬是在流水線打螺絲的節奏里敲出職業進階的“摩斯電碼”,三個月升任班組長,五年內完成從操作工到培訓主任助理的七級跳躍。當千禧年的鐘聲敲響,他已手握ISO9001、六西格瑪等十余項國際認證,成為摩托羅拉、西門子供應鏈上的“技術教頭”。面對全球電子產業變局,吳瑞生亮出“三張王牌”,投資200萬建設的可靠性實驗室,可模擬-40℃至85℃極端環境測試;與高校學院共建的“微電子聯合實驗室”,正將120款儲備技術轉化為市場爆款;而中原人骨子里的“危機預演”思維,讓他早在2023年就開始布局東南亞供應鏈。現今浙江鴻源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年收入達4000萬元。(張紅偉 蔣華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