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件裝的指甲鉗套裝里有一根長針,一般用來清理暗瘡。
范開麗用它挑起了在無錫馬拉松里受傷淤著血的大拇腳趾蓋。視頻發在抖音,觀者捂眼,“殘忍!”媽媽看到很心疼,“不行就別跑了吧。你看你那腳都跑傷了……”
無錫馬拉松上的范開麗和受傷的腳
“其實主要是大拇趾里面有淤血,放完淤血就會好得比較快。我這才一個星期,它就好了。”范開麗說得云淡風輕。這個00后的大四女生,從16歲在體校訓練開始就練就了這一手“絕活兒”。
2小時48分56秒,范開麗在2025年3月的無錫馬拉松交出了自己的第一份全馬成績單。這更堅定了她想成為全職跑者的目標。
范開麗來自貴州威寧縣,初中時曾經在縣里運動會上認識另一個跑得快的女孩—她是如今多次在半程馬拉松中奪冠的劉君慧。
大學時期,范開麗代表學校多次參加貴州省大中學生田徑錦標賽。2021年5月,她的5000米跑出了18分34秒49,獲得第一名,與她一起站上領獎臺的還有貴陽學院的潘素芳。2024年3月,潘素芳在無錫馬拉松以2小時31分51秒,創下了當時大眾女子跑者最佳成績紀錄。
范開麗希望自己像劉君慧和潘素芳那樣,以跑步為利劍開疆辟壤,撐起自己的生活。
野孩子,天賦與奔跑
“大范,你就照135跑!”
教練的話讓范開麗滿頭問號,“135 是多少啊?”但在體校里習慣了服從和執行,她沒敢問出口。
那是2019年3月的第四屆都勻國際半程馬拉松。范開麗第一次去參加半程馬拉松比賽,教練就給她定下了這個目標成績。“不管怎么樣,好好跑吧!”范開麗心里暗想。
等比賽跑完,手機里收到1小時29分07秒的完賽成績,她才知道原來教練說的135是1小時35分,而自己超額完成了目標。“你們別看大范她胖,半馬能跑129呢!”回到學校,教練四處夸她。第五名的獎金扣完稅,范開麗收到了1000多元獎金,她非常意外,也很驚喜。拿到錢之后,范開麗看到貴陽市很多女孩逛街時會背那種小皮包,就給姐姐買了一個。
姐姐開艷比她大三歲,以種玫瑰為業。早在十年之前,姐姐就知道妹妹在跑步上有能力。那會兒范開麗讀初一,學校的田徑運動會,她報了50米、3000米和跳遠三個項目。這三個項目她都沒練過,結果她在50米和3000米都得了第一,跳遠拿到了第四名。
3000米結束,姐姐在終點等著照顧她。但姐姐沒想到范開麗跑下來很輕松,“別人都需要好幾個人去扶著,她跟沒事兒人一樣!”姐姐記得很清楚。
2024年的范開麗
小時候,她們生活在畢節市威寧自治縣玉龍鎮的一個村子里,村內海拔最高點1700米,最低點1300米,山高坡陡。范開麗每天要走二十多分鐘,下山到云南昭通魯甸縣江底鎮水塘村讀小學,有時候起晚了,會跑著去學校。放學了,她一路爬山返家,這種經年累月融入生活里的鍛煉錘煉了她的身體素質。“從小,我就覺得自己運動能力挺好的。和運動相關的,我都能能表現得很好。”范開麗說。
范開麗的初中合照
到了初中,她回到玉龍鎮上念書。也是在那次學校田徑活動里拿下50米和3000米兩個項目的第一名,讓老師看到了她的能力,想把她推薦到體校去進行專業訓練。
范開麗很心動。她生活在資源匱乏的山里,十年九旱,可用于耕種的土地很少,父母掙錢不容易。她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在體校,你可以練體育,也可以走體育特招上大學。”老師的話,給范開麗指明了方向。2017年9月,她初中畢業后,從玉龍鎮到了貴陽,在市體校開始專業訓練。
大學生,比賽和打工
努力,在天賦面前一文不值?
初中時碾壓同校同學,甚至在威靈全縣的四百米、八百米都能進入前三甚至拿冠軍的的范開麗,到了體校,發現是一個全新的世界。“人外有人,山外有山。有很多同學長跑厲害,我有一段時間都在想我的長處是什么?”后來,范開麗的教練肯定了她:“速度好”、“力量足”、“耐力也不錯”。
在體校兩年,成為國家二級運動員走體育單招上大學是范開麗的目標。但是,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范開麗有兩次機會實現這一目標,但都沒能實現。距離最近的一次,她的成績與達級線相差不到1秒。
體校時期的范開麗和同學在一起
2020年5月,她通過?遵義師范大學的大專分類考試,升入體育教育專業讀書,2021年升本成功,就讀社會體育專業。報考大學的同學很多,但最終只有范開麗和班里兩個男生成功通關。
那段備戰的日子,是范開麗印象里度過的最“極限”。
2019年夏天范開麗在體校畢業,當時為了獨立生活,她應聘到了學校附近的一座大酒店做餐廳服務員。她住在酒店四人間員工宿舍里,每天八點半去上班。
那時候的她已經在跑馬拉松了,平時每天也會跑10到14公里的日程訓練來保持狀態。復習功課更是每天的必選項。每天早上,她會6點多起床訓練,然后趕去上班,下班后再學習。過去她睡眠不好,但是那段時間她實在是太累了,每到晚上9點多強忍睡意洗漱完,躺在床上就能秒睡。
2019年,18歲的范開麗
100米跑、原地推鉛球、立定三級跳、800米跑……當時,遵義師范大學體育教育專業的職業技能適應性測試要考這四個項目。沒有人教鉛球,沒有訓練場地,范開麗在下午有空的時候,就和同學一起背個鉛球去跑步,到貴陽的未來方舟附近找塊草地扔鉛球。練完了,再背著鉛球跑回去。
服務員工資一個月兩三千,不算多。有時候倒休息日,酒店接了婚慶活動需要幫手,她會再回去打半天零工,掙個幾十塊。同宿舍的三個舍友都年長一些,是范開麗的阿姨輩,她們看著這個跟自己女兒差不多大的小同事,會心疼也會佩服,“小姑娘真的挺吃苦!”
當時,家里人也心疼她,勸她專心學習就好。“我說那我也可以一邊上班一邊考學,不沖突,只是自己可能累了一點。”從山里走出來的范開麗,雖然是家里四個孩子里最小的那個,但她不想給親人帶來負擔,“不想伸手跟家里要錢。”
當時的馬拉松比賽也是范開麗的收入來源之一。
2019年10月13日,她在“一帶一路 七彩云南”昭通水富國際半程馬拉松中跑出了126的成績,奪得女子組國際第4名、國內亞軍,首次站上領獎臺。當時她感覺這并不是她期待中的站臺,所以她定了新的目標,要以一次國際前三的身份登上領獎臺,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站臺’!這種要強,讓她一路向前。
同年12月,范開麗走出貴州,到湖南參加韶山紅色國際半程馬拉松賽,跑出了123的PB。
隨后一周范開麗勢如破竹,在丹霞山國際山地馬拉松賽上以125拿下半程女子組國際第3名、國內第2名,達成了她要“真正站臺”的目標。范開麗很激動,也領悟到有目標才有動力,有付出才有收獲,永遠沒有不勞而獲的道理!
實干者,全職和逐夢
在馬拉松賽場的這些領悟,一直指引著范開麗的學習和生活。
進入遵義師范大學之后,她沒有放棄跑步。2022年5月,范開麗在學校第十六屆田徑運動會,以4分58秒03的成績刷新校運會專業組女子1500米紀錄;次年11月,她更在學校第十七屆田徑運動會上以10分38秒打破了專業組女子3000米校紀錄。
馬拉松賽場的軌道里,大大小小的比賽里都有留下了她站臺的身影。但她主要以半程為主,收獲的獎金,完全夠支付自己在學校里的生活費。
“比起在體校時去參加比賽,跑馬拉松,我感覺會更輕松,沒有那么大壓力。我也想去拿獎,但是狀態不好的時候,跑不好也沒關系,就當出去旅游了。”今年年4月,范開麗即將完成大學學業。她目前正在修改畢業論文,主題是《馬拉松運動的開展對大學生的影響》。
就她自己而言,馬拉松讓她更開朗,不再社恐,朋友圈擴大了。
現在的范開麗
在遵義公安系統工作的徐曉梅,同樣喜歡跑步,也是范開麗的跑友。她們經常一起外出比賽,吃住也都在一起,處得很好。“我是90后,開麗是00后,我倆年紀差10歲,但溝通起來沒有代溝!”徐曉梅笑著說,她工作的地方離范開麗的學校只有幾公里,平時會一起參加戶外運動:爬山、越野、跑步。尤其跑步這件事,讓她們打破了原本的生活圈子,彼此有了連接。
范開麗和徐曉梅
跑步,也讓范開麗覺得自己更堅韌。
“很多時候都覺得自己不愧是跑馬拉松的,這么堅強!”馬拉松很虐,但是虐完之后,還是會回到這個賽場。堅韌、能吃苦,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兒,這是跑馬拉松給范開麗帶來的精神財富。尤其3月跑完首馬無錫馬拉松之后,這樣的感受愈加強烈:跑到23公里,她的左腳大拇腳趾被鞋打到淤血,每跑一步,腳在落地時都很疼。加上中途氣溫升高,范開麗的配速降了很多,疲勞讓她每跑一公里都在心里做著數學題—現在到終點還剩幾公里!
范開麗和徐曉梅
所幸,在最后4公里處,范開麗遇到了一個貴州跑友。盡管她不認識他,但是跑友能叫得出范開麗的名字。“還有4公里,我帶你一起跑吧!”跑友很真誠,范開麗跟著他將自己的配速拉回到了3分52。到41公里時,跑友慢下來,鼓勵范開麗自己往前沖。
“距離終點不太遠了,我就想再往前頂一頂”,她超越了幾個人,最終以248結束了自己的首馬之旅。
“對于首馬來說,248的成績還是可以的”,當天比賽結束,魏彪這么說。他是目前范開麗所在的ICL俱樂部負責人。但是等魏彪看完范開麗的整場數據,他覺得她中間放得有點多,要不然成績還能更好一些。
左:和俱樂部成員訓練;右:和劉君慧在一起
不過,范開麗沒什么遺憾。第一次跑全馬,缺乏經驗和策略的情況下能跑進250,屬實不錯。接下來,她計劃5月在貴州遵義再跑一次全馬;夏訓之后會參加9月的衡水湖馬拉松,希望能持續PB。
她也已經決定,畢業后就到俱樂部全情投入地訓練,做全職跑者。“專心訓練兩年,我相信自己的成績會有很大提升。”24歲的范開麗有信心。而魏彪對她的決定也很支持,“如果專注全職訓練,開麗在兩年內突破235沒問題。”
本條內容創作團隊
作者:南瓊
編輯:西嘉
設計:小春
圖片:受訪者提供
投稿、應聘兼職作者,請聯系
womenrunning@163.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