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董興榮 李秦
當前,全球經濟不確定性加劇,產業鏈協同需求日益增強。在此背景下,作為融合產業生態與金融創新的關鍵紐帶,供應鏈金融正成為推動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產業鏈各方應立足于各自的專業優勢和市場定位,加強共享與合作,深化信息協同效應和科技賦能,推動供應鏈金融場景化,提高數字化水平,推進產業鏈條信息透明、周轉安全、產銷穩定,為產業鏈的市場競爭和延伸拓展能力提供支撐。
在全球產業鏈深度融合與數字化轉型的浪潮下,供應鏈金融作為連接實體經濟與金融資源的紐帶,正成為破解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優化產業鏈資金效率的關鍵工具。然而,傳統供應鏈金融依賴核心企業信用傳導的模式,雖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上下游企業的資金壓力,但其局限性日益凸顯。核心企業信用覆蓋范圍有限、非標資產難以轉化等問題,制約了金融服務的普惠性與靈活性。
在此背景下,供應鏈金融的創新實踐逐漸從“鏈條化”向“場景化”演進,通過嵌入信用主體、重構交易結構等方式,形成多方共贏的生態閉環。這不僅為中小企業提供了低門檻、高效率的融資渠道,也為金融機構開辟了風險可控的服務場景,更為產業鏈整體韌性與競爭力提升注入了新動能。
近日,《場景供應鏈金融:將風口變成藍海》作者胡淳一,基于當前中國供應鏈金融的發展現狀,探討了場景供應鏈金融的創新實踐,認為其能有效解決傳統供應鏈金融的局限性,通過引入新的信用主體來促進產業鏈的創新發展,最終實現金融資源與產業升級的深度共振。
人物介紹PROFILE
胡淳一
《場景供應鏈金融:將風口變成藍海》作者
01
供應鏈金融在中國金融體系中的價值與演進
在中國的金融體系中,供應鏈金融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解決企業流動性資金需求方面。
一方面,供應鏈金融是破解企業流動性資金困境的新路徑。從資金需求的角度來看,企業的資金訴求主要分為四大類——股權類資金、項目類資金、流動性資金和過橋類資金。其中,流動性資金因直接影響企業生存而具有核心地位。這類資金又可細分為業務性流動資金(保障原材料采購、生產交付等運營環節)和經營性流動資金(覆蓋工資、稅費等日常開支),二者的良性循環是企業健康運轉的基礎。
然而,傳統金融機構的資金供給模式存在結構性缺陷:銀行依賴抵押物來評估企業主體信用,導致實體制造業普遍面臨抵押資產不足的融資困境;同時,傳統金融機構囿于項目化授信模式,難以精準識別業務場景、匹配基于業務周期的流動性需求,導致流動性資金的供給存在嚴重不足。這種供需錯位導致企業不得不通過高成本的融資方式,比如股市募集資金來補充流動性,進一步加劇了企業的財務壓力。
在此背景下,供應鏈金融的價值得以凸顯。其本質在于通過穿透業務鏈條,將金融支持嵌入具體交易環節,實現資金流與貨物流的動態匹配。這種基于業務閉環的風控邏輯,既規避了傳統授信對抵押物的依賴,又能有效控制資金挪用風險。
另一方面,“產業—科技—金融”生態重構供應鏈金融新格局。當前,供應鏈金融在中國的發展仍處于初期階段,其核心矛盾體現為市場需求與供給能力的不匹配。盡管有銀行、核心企業和科技公司等多方參與,但由于各自的立場和利益訴求,導致其在推廣和應用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具體來看,核心企業主導的供應鏈金融受制于自有資金規模,服務半徑局限于直接上下游,側重解決自身生態圈痛點;銀行因風險考量,僅向少數優質客群及產業鏈開放,難以惠及中小實體;科技公司雖然可以推動供應鏈數字化升級,卻因無法承擔信用風險,導致解決方案缺乏金融實質、可持續性不足。
為了突破供應鏈金融發展瓶頸,需構建多方參與的“產業—科技—金融”生態。通過數字技術打通業務流、信息流與資金流,建立動態風險評估及風險分擔機制,實現產業信用向金融信用的有效轉化,真正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推動供應鏈金融從局部試點邁向成熟發展階段。未來,隨著金融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和政策支持的加強,供應鏈金融有望在解決企業流動性資金需求、提升產業鏈整體競爭力方面發揮更大的作用。
02
場景供應鏈金融,賦能新質生產力
現階段,場景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已超越簡單的融資工具范疇,其將產業鏈痛點轉化為價值創造的支點,成為推動產業鏈協同創新、重構區域經濟生態的基礎設施。這種多方共贏的生態體系,是培育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實踐路徑。
場景供應鏈金融的核心邏輯與價值體現
胡淳一表示,場景供應鏈金融的提出,源于傳統產品化金融模式的局限性及其與實體產業鏈升級需求的錯位。其核心邏輯在于跳出標準化金融產品的框架,轉而圍繞具體產業鏈的痛點和協作場景構建定制化解決方案,以此實現多方共贏。
第一,從產品化到場景化,金融供給模式的范式轉換。
當前,供應鏈金融發展面臨的核心矛盾在于產品化思維與場景化需求的錯配。傳統產品化金融模式,如銀行標準化信貸產品,主要依賴主體信用評估與抵押擔保,這種風險規避導向的被動匹配方式,在復雜產業鏈中往往難以滿足企業的實際需求。
場景供應鏈金融則強調“最后一公里的定制化”,通過深入解析具體產業鏈的運行邏輯,構建與業務流深度耦合的金融工具。例如,通過對賬期結構、供應商關系以及創新協作模式的分析,場景供應鏈金融能夠設計出更加貼合企業實際需求的解決方案。這種方式不僅提升了融資的可得性,還有效促進了產業鏈價值創造的主動設計,使金融工具真正服務于企業的日常運營與發展。
第二,從賬期“困局”到創新共同體,產業鏈升級的深層邏輯。
胡淳一以白色家電行業與手機產業鏈對比為例,探討了傳統產業鏈的結構性困局與新型產業鏈的示范效應。
一方面,白色家電企業因長賬期導致供應商碎片化、數量多,造成采購管理成本增長、質量追溯困難、協同創新受阻等問題,形成“航空母艦+小舢板”的低效結構,嚴重制約產業鏈運行效率。
另一方面,手機產業鏈通過“供應商準入限制+整合創新平臺”模式,限制單個零部件供應商數量,同時讓零部件供應商主導專業創新、核心企業專注需求整合,形成“特混艦隊”式產業協作生態,這種耦合創新體系使產業鏈具備快速響應市場的能力。
這種產業鏈轉型揭示了新質生產力的構建邏輯:核心企業推動場景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動因已從簡單的“緩解賬期壓力”轉向“重構產業鏈競爭力”。通過場景化金融工具,比如動態賬期優化、訂單集中等,將資源向具備技術創新能力的優質供應商傾斜,最終形成“需求牽引—專業創新—金融賦能”的正向循環。其核心在于破解賬期困局,既要解決核心企業自身的流動性資金問題,又要打破管理慣性形成的路徑依賴。
第三,從“零和博弈”到“共生共贏”,區域經濟的場景化突破。
當前,產業鏈上下游企業的資源互補性為供應鏈金融提供了創新空間。在區域經濟中,不同主體往往具備差異化優勢:部分企業擁有穩定的資金與信用資源,另一些企業則擅長市場開拓與業務運營。
通過場景供應鏈金融的“資源整合器”功能,可將雙方優勢有機結合,構建“產業協同+信用共享+技術賦能”的融合機制。一方面,通過數字化平臺,將基礎設施服務能力與市場敏捷響應優勢對接,創新出覆蓋采購、生產、分銷等環節的增量業務場景;另一方面,依托真實業務流數據建立動態風控模型,使金融服務更貼合產業鏈運行規律。
這種模式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多方資源的優化配置:既幫助信用資源持有方拓寬服務場景、提升資源使用效率,又為運營能力強但資金受限的企業提供適配的金融支持,更通過業務閉環管理形成風險緩釋機制,從而促進產業鏈價值共享、推動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嵌入式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機制
嵌入式供應鏈金融是場景化供應鏈金融的一種特殊形式,其核心在于通過引入新的信用主體解決產業鏈各環節的信用不足和資金流動問題。嵌入式供應鏈金融的必要性源于現有體系中的局限。傳統供應鏈金融中,核心企業的可支配資源有限,難以覆蓋所有供應商的資金需求;而中小企業則因為自身信用不足,面臨融資困難;銀行作為金融機構,傾向于基于抵押物和擔保來提供金融服務,導致融資成本高且風險處置效率低。因此,為了降低風險并提高效率,需要引入新的信用增量,使整個供應鏈更加穩固和高效。
具體來看,嵌入式供應鏈金融的運作機制主要包括兩種信用嵌入方式。
第一種是單純提供信用擔保,比如傳統擔保公司,但由于不介入實際業務,風險難以控制,歷史經驗表明此類模式易引發壞賬風險。
第二種是深度參與交易結構的新型信用嵌入模式,即通過新增供應鏈公司直接介入上下游交易,成為債權和物權的實際持有者。這種方式的關鍵在于重構交易流程:供應鏈公司以交易主體身份嵌入原有鏈條,通過鎖定貨物物權和應收賬款債權,將非標準化資產,如可變現性差、期限不定的債權物權,轉化為銀行可識別的標準化金融資產。例如,當供應商向核心企業交貨時,供應鏈公司作為中間方即時買斷貨物并形成標準化的還款承諾,銀行基于此向供應商提供即時融資,從而實現“貨到即付款”的理想狀態。
這一模式的優勢體現在三方面。其一,供應鏈公司憑借直接處置權(如貨物回收、債權追索)強化風控能力,規避傳統銀行冗長的司法處置流程。其二,標準化資產轉換降低了銀行風控成本,使其能批量放貸。其三,核心企業無需調整原有管理體系即可優化供應鏈,中小企業獲得及時資金支持,嵌入的供應鏈公司則能通過服務費盈利。典型應用場景包括大宗商品、制造業等領域,尤其在地方國企主導的產業鏈整合中效果顯著:通過植入具備政府信用背書的供應鏈平臺,既能盤活中小企業資產,又能引導資源向優質供應商集中,最終形成多方共贏的生態體系。
03
數字化驅動,供應鏈金融迎來發展新機遇
展望未來,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將經歷結構化調整,相關從業者需要深入理解供應鏈金融的本質,利用金融科技來積極探索金融資產的數字化交易,以構建產業鏈共贏生態。
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
對于金融科技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應用,胡淳一認為需要從兩個維度進行區分:金融數字化與數字金融化,二者的邏輯和應用方向存在本質差異。
對于金融數字化,其在供應鏈金融中的核心在于資產轉化與流通創新。金融數字化旨在將傳統金融體系轉化為可交易的數字化資產,其通過技術創新重構資產流通范式,成為供應鏈金融轉型的核心引擎。例如,通過區塊鏈技術實現合同確權,或者利用人工智能優化風控流程。這一路徑具有顯著價值,尤其是在解決金融資產流通效率低下問題方面。通過數字化實現資產標準化和可拆分(如信貸合同電子化、區塊鏈存證),可大幅降低交易門檻,激活資產流動性。例如,銀行將存量信貸合同數字化后高效轉售,可減少對新增貨幣投放的依賴,提升社會資金利用率。
對于數字金融化,其在To B領域的應用需構建多維評估體系。數字金融化在產業端的應用突破,需要構建“數據+場景”的復合評估體系,同時結合產業場景設計風險共擔機制。例如,某工業互聯網平臺通過接入企業ERP系統的生產數據,結合上下游訂單波動、物流周轉等動態指標,為中小制造商建立“用信額度動態調整模型”。當監測到原材料采購周期異常縮短時,系統自動觸發授信額度上浮機制,實現信貸供給與企業經營波動的精準適配。這種將數據嵌入具體業務場景的風控創新,正在某些垂直領域形成示范效應。
供應鏈金融的未來趨勢及發展建議
當前,供應鏈金融發展既面臨經濟轉型期的現實約束,也蘊含新興產業鏈崛起的歷史機遇。這個過程中,堅守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題的初心,將成為應對行業變革的錨點。
一方面,新興產業鏈催生結構性機遇,需構建新型資金配套體系。以機器人、新能源汽車、光伏為代表的新興產業鏈呈現突破性發展,這些從無到有的產業體系要求股權資金、項目資金、流動性資金的組合式創新。相較于傳統產業的資金運作慣性,新興產業更易接納供應鏈金融創新方案。例如在機器人產業鏈中,正涌現出綜合融資方案需求,這要求金融機構突破傳統信貸模式,設計符合產業特性的資金配套體系。
另一方面,國際化進程重塑發展格局,科技突破奠定轉型基礎。“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基礎設施建設能力輸出,疊加國內過剩產能的全球化配置需求,將催生跨境供應鏈金融的創新機遇。但當前國際環境復雜性和國內經濟轉型的漸進性,決定了這個過程需要時間積累。
在推動供應鏈金融創新發展的過程中,供應鏈金融從業者需以認知革新為前提、以專業能力建設為核心,在服務實體經濟轉型升級實現自身價值重構。
一是突破認知局限,實現思維范式轉換。供應鏈金融的核心價值在于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困境、優化實體產業資金供給效率。基于這一行業本質,相關從業者應定期反思,建立“問題導向”思維,重新評估既有業務模式與核心目標的契合度;同時,還需警惕路徑依賴風險,主動擺脫傳統業務框架束縛。
二是聚焦新興領域,構建專業服務能力。在布局供應鏈金融業務時,企業要聚焦機器人、新能源等戰略新興產業鏈,深入理解產業特性和資金需求結構;同時,還要培養產融結合的復合型團隊,提升產業洞察能力。而金融機構應開發差異化的金融產品組合,建立涵蓋股權投資、項目融資、流動資金支持的綜合解決方案。
三是保持戰略定力,把握長期轉型機遇。在結構性調整的震蕩期中,產業鏈上企業需平衡短期生存與長期布局。既要關注傳統產業的流動性維持需求,更應前瞻性培育新興產業服務能力;建立“雙軌發展”機制,在維持現有業務穩定的同時,配置專門團隊進行創新試點,為經濟主引擎切換儲備能力。
在新質經濟發展背景下,央國企等企業要順應智能變革趨勢,以司庫建設為抓手,使其成為企業高質量經營的核心動能和基座,加快推進財務數智化轉型。
《2024—2025年中國司庫報告》以“數智化動能,共建中國式司庫”為主題,從高質量發展和中國式司庫、司庫體系建設和管理重點、未來司庫洞察和發展趨勢三個視角展開,全維度刻畫和勾勒中國式現代化司庫的發展全景。
《2024—2025年中國司庫報告》
(主報告+子報告)
點擊圖片,支持訂購/試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司庫報告通過收集、調研、訪談、對標,形成了多類型、多屬性、多規模、多階段的企業案例樣本庫,包括央企,國企,民企和上市公司等。此次,報告對標桿案例進行特別策劃、獨立成冊,即《標桿案例集》,進一步發揮司庫標桿引領,持續挖掘具有借鑒意義和典型價值的中國司庫建設樣本。通過綜合實踐、卓越司庫和智慧財務三個維度加以展開論述。
通過以上這幾個方面的內容,本次司庫報告精心打磨33萬字以上、123張數據圖表、63家企業案例和18家銀行案例,多視角、全方位展示中國企業司庫管理的發展視圖,共建中國式司庫。
訂購平臺,微信小程序:財資知識云
專題推薦
「風險管理」
司庫風險管理金控公司風險管理公司銀行風險管理第三方風險管理
「財資管理」
管理辦法新規解讀 交投集團財務公司 鞍鋼財務公司 國家能源集團財務公司 格力財務公司 光明財務公司
「資金池實踐」
中化財務公司 通用技術集團國藥集團中國誠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