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塵谷行知
量而知道,這是我對“格物致知”的深刻體會。
知道不是簡單的思維辨識,而是知曉心路,通達大道。
“知”是我們人人俱足的自然(天地)之性,“道”是我們內在與周遭一切事物之間的自我適應或者自我調配的方向、路數。
自性的力量足實足料了,同時它的指向也很明確了,這才能叫作“悟道”;
把這種指向能力堅守下去,不要管能不能堅持到最后一刻,這就是“行道”;
如果我們自身的資糧足夠充實,那么便可以持續性地與萬事萬物“益損”互動,益是增加,損是減損,但是從高修為的角度來看,實際上則是不增也不減,這是“證道”;
當你擁有了這些品質,生命因此而大放異彩,這是“得道”。
一悟、一行、一證、一得,看起來好像是一種層層遞進的關系,這就只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現象世界有棱角、有邊界,但無形的意識世界里是無跡可尋的,也不存在任何邊邊角角。
這個時候,就要思考怎么樣才能打通有形與無形之間的隔墻,入到像圣人那樣的萬物一體境界。
老子的《道德經》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孔子在《論語》中說“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禪者說“心如止水,不垢不凈”。
為何圣賢總是喜歡用水來比喻人的內心世界?
無極而太極,無形而有形,無道而有器。
太極圖的作用是為了讓人明白宇宙萬物的變化皆是由無極來推動的;器形的作用是彰顯道的無形。
從這層意義上展開,我們其實很容易領悟到有形事物是通過無形演繹出來。
流淌在山川峽谷間的水從遠處看去,似一條條蛟龍爬旋著,所以是有形事物。而一旦慢慢靠近,越是用力去抓越難以把握住,所以是無形的。
同理,人的自性就是這個樣子,每天產生無數念頭,構成了眼前一片繁華景象,這些由念想打造成的世間樓閣看起來非常之真實,只要擁有了便不會再失去。
然而呢,當有一天我們非常接近自己最深處的靈魂,也很靠近自性的時候,突然發現那些可以制造出外部世界無窮無盡的東西的念頭怎么樣也抓不住,終于明白原來一切都是心靈世界的折射。
明心見性,無外于此。
格物,是打通物我之間的阻礙。致知,是還原心靈本有的所能理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