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講
本期是《周易》系列講座的第三講"乾元用九",由韓望喜博士繼續為我們深入解讀這部中華文化經典。《周易》作為"群經之首",不僅是中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源頭活水,更是理解中華文明宇宙觀、人生觀的重要鑰匙。本講將從陰陽概念入手,探討八卦的起源與象征意義,幫助大家初步把握《周易》的基本框架和思維方式。讓我們一起跟隨韓博士的腳步,開啟這段探索中華文化智慧的旅程。
小編:上次我們講了乾卦的六個爻的爻辭,韓博士,請問今天我們講什么呢?
韓博士:《文言》對乾卦又進行了再次闡發,今天我們來系統地看一下。
“潛龍勿用,下也;見龍在田,時舍也;終日乾乾,行事也;或躍在淵,自試也;飛龍在天,上治也;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乾元用九,天下治也。”
巨龍潛伏水中暫時不施展才用,說明地位低下微賤;巨龍出現田間,說明時勢開始舒展(舍字通“舒”);整天健強振作,說明事業付諸實踐;或騰躍上進或退處在淵,說明正在自我檢驗;巨龍高飛在天,說明形成最好的局面;巨龍高飛窮極,終將有所悔恨,說明窮極帶來的災難;天有元始之德而用陽剛之數九,說明天下大治是勢所必然。
對于《文言》的這一段,王弼注得很好:此一章全以人事之明也。九,陽也。陽,剛直之物也。夫能全用剛直,放遠善柔,非天下至(治),未之能也。故乾元用九,則天下治也。夫識物之動,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也。龍之為德,不為妄者也。潛而勿用,何乎?必窮處于下也。見而在田,必以時之通舍也。以爻為人,以位為時,人不妄動,則時皆可知也。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
樓宇烈教授校釋:龍之為德,不為妄者也。此句孔穎達疏引張氏釋云:“識物之動,謂龍之動也。則其所以然之理皆可知者,謂龍之所以潛、所以見(讀xian),然此理皆可知也。龍之為德,不為妄者,言龍靈異于他獸,不妄舉動,可潛則潛,可見則見,是不虛妄也。”
通舍,即通也。
夷,傷、滅。明夷,即暗晦之意。文王明夷,則主可知矣。意為:像周文王這樣的人都蒙受暗晦,遭到大難,則當時的君主殷紂王如何,也就可知了。仲尼旅人,則國可知矣。旅人,比喻不能安居。像孔子這樣的人都不能安居而四處奔波,則當時魯國的情況也就可知了。上面兩句是借文王、孔子的遭遇說明“龍潛”“龍見”都有一定的時機。
“潛龍勿用,陽氣潛藏;見龍在田,天下文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或躍在淵,乾道乃革;飛龍在天,乃位乎天德;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乾元用九,乃見天則。”
繼續來解釋《乾》卦六則爻辭及“用九”文辭。巨龍潛伏在水中暫不施展才用,說明陽氣潛藏未現;巨龍出現田間,說明天下文彩燦爛;整天健強振作,說明追隨時光向前發展;或騰躍上進或退處在淵,說明天道轉化出現變革;巨龍高飛在天,說明陽氣旺盛正當天位而具備天德;巨龍高飛窮極,終將有所悔恨,說明隨著時節推展而窮盡衰落;天有元始之德而用陽剛之數九,這是體現了大自然的法則。
(天下文明,是指九二如陽氣發出地面,萬物煥發光彩。天德,指九五如陽氣發展到最旺盛階段,萬物已至繁茂。天則,自然法則。如陽氣轉化為陰氣,即是天則。
王弼注說:“與天時俱不息。與時運俱終極。此一章全說天氣以明之也。九,剛直之物,唯乾體能用之。用純剛以觀天,天則可見矣。”天則,指天之常道、法則。
小編:韓博士,《文言》又用了七節的篇幅闡發乾卦辭以及六則爻辭的意義。請問是怎么解析的呢?
韓博士:
先看這一段的對卦辭的解釋:
“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乾始能以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大哉乾乎!剛健中正,純粹精也。六爻發揮,旁通情也。時乘六龍,以御天也。云行雨施,天下平也。”
黃壽祺、張善文先生用白話文解釋就是:乾卦象征天的元始之德,說明天的美德在于首創萬物并使之亨通;和諧有利貞正堅固,是天所蘊含的本性和內情。天一開始就能用美好的利益來施利天下,卻不說出它所施與的利惠,(論語: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這是極大的利惠啊!偉大的天啊!剛健中正(六爻純陽剛健,二爻與五爻中正),通體不雜純粹至精。
《乾》卦六爻的運動變化,曲盡萬物的發展恒情。時乘六龍,駕馭著大自然奮力馳騁。行祥云布時雨,帶來天下太平。
關于這一段,王弼有非常精要的解釋:“乾元者,始而亨者也;利貞者,性情也”。王弼說:不為乾元,何能通物之始?不性其情,何能久行其正?是故始而亨者,必乾元也;利而正者,必性情也。樓宇烈教授校注:“性其情”,意為以性約束其情。此舉意為,不以性約束其情,怎么能長久地保持其情符合于正道呢?(宋明理學很重視這一點)。王弼在《論語釋疑》中對“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句注曰:“不性其情,焉能久行其正,此是情之正也。若心好流蕩失真,此是情之邪也。”
小編:韓博士,《文言》又闡發了《乾》卦初九的爻辭。請問是怎么解析的呢?
韓博士:君子以成德為行,日可見之行也。潛之為言也,隱而未見,行而未成,是以君子弗用也。
君子把成就道德作為行動的目的,是每天都可以體現出來的行為。初九爻辭所講的潛伏,意思是隱藏而不露面,行動尚未顯現,所以君子暫時不施展才用。《周易集解》中說:“君子之行,動靜可觀,進退可度,動以成德,無所茍行也。”行而未成,《尚氏學》:“此言潛龍仍志在行道,與甘心隱遁鳴高者異。然而勿用者,時未可也。 ”
小編:韓博士,《文言》又闡發了《乾》卦九二的爻辭。請問是怎么解析的呢?
韓博士: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寬以居之,仁以行之。《易》曰“見龍在田,利見大人”,君德也。
君子靠學習來積累知識,靠發問來解決疑難,胸懷寬廣而居于適當之位,心存仁愛而施諸一切行為。《周易》上說“巨龍出現田間,利于出現大人”,這種大人具備了擔任國君的品德。《周易正義》中說“君子學以聚之者,九二從微而進,未在君位,故且習學以畜其德;問以辯之者,學有未了,更詳問其事,以辯決于疑也。”
小編:韓博士,《文言》又闡發了《乾》卦九三的爻辭。請問是怎么解析的呢?
韓博士:九三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故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矣。
九三是多重陽剛疊成的,居位不正中,上不達于高天,下不立于地面,所以要不斷健強振作而隨時保持警惕,這樣即使面臨危險也免遭咎害。
初九、九二都是陽爻,九三仍是陽爻,故稱“重剛”;六十四卦的每卦只有二、五爻居中,所以九三“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九五飛龍在天,九二見龍在田,九三介乎天、田之間。
小編:韓博士,《文言》又闡發了《乾》卦九四的爻辭。請問是怎么解析的呢?
韓博士:九四重剛而不中,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中不在人,故或之。或之者,疑之也,故無咎。
九四是多重陽剛疊成的,居位不正中,上不達于高天,下不立于地面,中不處于人境,所以強調“或”。強調“或的意思”,就是說明要有所疑慮而多方審度,這樣就能不遭咎害。九四為什么說“中不在人”?《系辭下傳》:“《易》有天道,有地道,有人道,兼三才而兩之”,即指《易》卦六爻,上、五為天,四、三為人,二、初為地。《周易正義》說:“三之與四,俱為人道,但人道之中,人下近于地,上遠于天。九三近二,是下近于地,正是人道,就九三不云‘中不在人’;九四則上近于天,下遠于地,非人所處,故特云‘中不在人’。”
小編:韓博士,《文言》又闡發了《乾》卦九五的爻辭。請問是怎么解析的呢?
韓博士: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先天而天弗違,后天而奉天時。天且弗違,而況于人乎?況于鬼神乎?
九五爻辭所說的大人,他的道德像天地一樣覆載萬物,他的圣明像日月一樣普照大地,他的施政像四時一樣井然有序,他示人吉兇像鬼神一樣奧妙莫測。他先于天象而行動,天不違背他;后于天象而處事,也能遵循天的變化規律。天尚且不違背他,何況人呢?何況鬼神呢?
《周易正義》:“此論大人之德無所不合,廣言所合之事。與天地合其德者,莊氏云,謂覆載也;與日月合其明者,謂照臨也;與四時合起序者,若賞以春夏、刑以秋冬之類也;與鬼神合其兇吉者,若福善禍淫也。”
小編:韓博士,《文言》又闡發了《乾》卦上九的爻辭。請問是怎么解析的呢?
韓博士: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惟圣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惟圣人乎!
上九爻所說的亢強,是說明只知進而不知退,只曉得生存而不知終將衰亡,只曉得獲利而不知所得必失。大概只有圣人才是明智的吧!深知進退、存亡的道理,行為不失正道的,大概只有圣人吧!
小編:韓博士,我們簡單來回顧一下《乾》卦吧?這個卦對我們有哪些啟示呢?
韓博士:《乾》卦作為周易的64卦之首,以“天”為象征,揭示了陽剛元素、剛健氣質以及發展變化規律。乾卦勉勵人效法天的剛健精神,奮發向上,這正是《大象傳》所推崇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乾卦的卦辭是元亨利貞,高度概括了天的開創萬物,使之亨通、富利、正固這四個方面的美德。六爻取龍作為象征,從潛龍到亢龍,層層遞進,展示了陽氣萌生、成長、盛壯乃至窮衰消亡的變化過程。其中九五飛龍在天,體現陽氣至盛至美的情狀;上九亢龍有悔,則披露物極必反、陽極生陰的哲理。
讓我們牢牢記住初九的潛修密藏,九二的積累學問,九三的進取反思,九四的進退取舍,九五的完美人格,實現飛龍在天的境界,上九的省察審慎,知進退存亡之道。
未完待續……
*本講座內容由韓望喜博士授權本號刊發
*圖源網絡,如侵告刪
*如需轉載,請后臺回復“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