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西部君
各大城市2024年人口增長數據,基本上都公布了。
在總人口連續負增長之下,人口已然成為比GDP更受關注的數據。從目前公布的情況看,去年各城市的人口數據,有不少出人意料的地方。
比如,作為中西部非強省會的貴陽,竟然超過深圳,成為全國人口增量第一城。
再比如,“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又變了——西安反超鄭州,重返第一。
截至2024年末,西安全市常住人口為1316.76萬人,相較2023年末同期的1307.82萬人,增加8.94萬人。
同期,鄭州常住人口為1308.6萬,較先一年增加7.8萬人。
同為北方城市,也都是黃河流域重點城市,且人口、GDP總量也大致相當。西安與鄭州,是最常被拿來比較的“雙子星”之一。
2023年,鄭州反超西安,成為新晉的“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彼時,對這一結果,相信沒多少人會感到意外。
畢竟,鄭州背靠的河南,乃戶籍人口第一大省。
相比之下,西安所在的陜西,常住人口、戶籍人口都不到河南的一半。
那么,在普遍推行“強省會”的今天,仍有巨大提升空間的鄭州,在常住人口上超過老牌“強省會”西安,自然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
然而,現實表明,趨勢不必然是線性發展的。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西安與鄭州的角力,遠未到終局。
01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們反復討論過,于當前新的人口形勢下,只有一類城市的人口增長具備穩定性,那就是省會城市。
在這方面,西安在北方一眾省會城市中,可以說是相當能打。
比如,與北方人口、經濟第一大省山東的省會城市濟南相比,西安在省內屬于絕對的“單中心”,虹吸人口有著天然優勢。
和北方人口第二大省河南的省會城市鄭州相比,西安又勝在綜合底子——無論是級別,匯聚資源、政策的能力,還是科教實力,都遠勝一籌。
再加之,近年來,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等風口產業的發展,及網紅城市的成功塑造,西安人口的導入都獲得了新的加持。
從更大范圍看,盡管西安目前的GDP規模在整個北方地區只能排到第六,但這不妨礙它的人口吸引力居首。
一方面,北方金字塔尖的北京、天津,是全國目前僅有的幾個依然保留高落戶門檻的城市之二。甚至,北京實行的是“減量發展”。
另一方面,青島、濟南在省內面臨正面交鋒,很難“一家獨大”。
至于鄭州,原因前面已經解釋了。
所以,西安能夠在人口增量上排名北方城市第一,是很多現實因素促成的——有自身的優勢,也與其他北方城市的特點有關。
事實上,需要提醒的是,西安的“北方人口增量第一城”,可不是偶然獲得的。
根據“七普”人口數據,在2010年到2020年的十年時間里,西安常住人口增量接近450萬,僅次于深圳、廣州、成都,位居全國第四,北方第一。比北方第二名鄭州高出50萬。
另外,和鄭州相比,西安的人口增量更勝在結構上。
2024年,西安增加的人口中,機械增長(出生人口11.35萬,死亡人口10.30萬)接近8萬,而鄭州機械增長(出生人口9.8萬人,死亡人口6.4萬)只有不到5萬。
這表明,在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上,西安也要勝于鄭州。
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呼應了兩大城市所在省份的人口變化差異:
2024年,陜西常住人口395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萬人,是全國僅有的8個維持人口正增長的省份之一。
同期,河南常住人口為9785萬人,較上一年減少30萬。且過去四年,人口合計減少達156萬。
02
更重要的是,在“雙循環”背景下,西安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發展上限進一步拉高。
比如,截至4月14日,西安鐵路局今年以來貨物發送量突破1億噸大關,累計運量達10349萬噸,貨運總量及中歐班列單站開行量穩居全國前列。
今年一季度,中歐班列(西安)日均開行量超15列,累計開行量1519自然列,同比增長45.1%;運送貨物總重達168.2萬噸,同比增長48.3%,發送箱15.6萬標箱,同比增長39.2%。
不久前,西咸新區空港新城宣布今年一季度已與2家格魯吉亞的航空公司合作,新開通4條、新加密1條西安至歐洲方向全貨運航線。至此,西安累計開通的國際全貨運航線達32條。
就在日前,中國和阿塞拜疆關于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發布。其中幾點內容,直接與西安高度掛鉤:
雙方同意加強共建“一帶一路”倡議同阿塞拜疆“復興絲綢之路”國家發展戰略、2030年經濟社會發展戰略對接;
雙方愿加快商簽兩國政府間國際道路運輸協定,提升中阿國際道路運輸便利化發展水平,為雙方經貿合作提供支撐。
就在去年11月,阿塞拜疆首列出口集裝箱列車當天從該國首都巴庫駛往中國西安,這也是兩國貿易史上首次通過鐵路將阿塞拜疆出口貨物從巴庫運往中國。
也就是說,西安的“向西開放”優勢,將進一步兌現。
03
說到優勢,西安相較于鄭州,先天優勢其實更明顯。
一,地位優勢。
作為老牌副省級城市和傳統大區中心城市,西安的綜合位階,明顯高出鄭州一個量級。
可以說,這種源自“先天性”上的差異,決定了兩座城市在吸納國家頂級資源上的能力區別。
所以,單論人口,鄭州在規模上超出西安,未來或是大概率。但論綜合發展表現,鄭州要超過西安,要彌補上一些先天性的不足,依然還要付出很大的努力。
在我們的城市發展體制下,政策、資源對于城市發展的綜合影響,尤其不可低估。
二,區位優勢。
說到這一點,可能很多人不太同意。鄭州作為中部省會,論區位按說不至于比作為西部省會的西安差。
但是,且不說在不同的發展環境下,區位優勢可能會發生變化。至少就匯聚人氣這一點看,鄭州在區位上所謂的“聯通南北,橫貫東西”的優勢,反倒可能是個劣勢。
一個現實可能很多人都忽略了,至今中部地區仍未出現一座人口超過1500萬的超級城市。
并且,近年來,中部省份人口普遍處于持續流失狀態。
可以說,目前的中部地區是全國范圍內,僅次于東北地區的第二大人口流失地。
而縱觀人口超過2000萬的城市,恰恰都屬于交通條件反倒不那么突出的“四極”。
這一現象,很難說只是偶然性的。可以推測的可能性原因有:
正由于交通過于便利,中部城市反倒更難匯聚人氣;正因為全面開放,各種資源可能更容易流動、分散,乃至遭遇虹吸……
所以,盡管鄭州背靠的河南,總人口是西安背靠的陜西的2.5倍,但若換個角度看,西安作為西北五省份的大區中心城市,它的腹地實際反倒比鄭州更大。
這也是中部省會城市所共同面臨的軟肋:
哪怕在省內再強勢,也并沒有明顯的跨區域的腹地。
看到這一點,對于西安、鄭州這兩座城市未來的發展走勢,答案或許又不一樣了。
04
其實,關于西安和鄭州的差異,從各自《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所確定的城市定位也能夠看出端倪。
西安的城市性質為,西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國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
城市功能為,西部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先進制造業基地、對外交往中心以及國際旅游目的地。
鄭州的城市性質為,中部地區重要的中心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
城市功能為,中部先進制造業基地、商貿物流中心、對外開放門戶和區域性科技創新高地。
很明顯,西安的城市性質、功能都更為復合。
而眼下,外部環境的天平和國家戰略的天平,都是在向西安這邊傾斜。
千萬不可低估這種影響。正所謂:
“一座城市的發展要靠自我奮斗,還要考慮歷史的進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