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軍
近年來,我國肥胖癥的患病率不斷上升,已成為影響公眾健康和醫療負擔的重大問題。盡管國家在肥胖癥防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但仍面臨許多挑戰。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專業化、標準化、科學性的肥胖癥管理模式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討論了我國肥胖癥防治面臨的突出問題,分析了現行政策和健康管理體系的不足,并提出了加強預防、注重長期管理和改善政策執行的解決方案。
▌一、公眾健康認知的缺失與政策執行不力共同制約肥胖防控效果
肥胖癥在中國已成為日益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盡管政府和社會各界在肥胖防治上已投入大量資源,但公眾健康認知的缺失與政策執行的不到位卻嚴重制約了肥胖防控工作的效果。
首先,公眾對肥胖的危害性認知尚淺,許多人仍將肥胖僅僅視為外貌問題,而忽視其作為慢性代謝性疾病的基礎。尤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肥胖常常與財富和健康掛鉤,尤其是對于老年群體,肥胖曾被視為富足和健康的象征。歷史上的大饑荒和食物匱乏使得肥胖在部分人群中依然與“健康”或“幸?!毕嗦撓?,這種文化認知嚴重誤導了大眾對肥胖的理解。特別是在兒童肥胖問題上,很多長輩認為“胖乎乎的孩子”就是健康的象征,忽視了肥胖對兒童健康帶來的長期負面影響。此外,肥胖患者往往低估自己的健康狀況。相關調查數據顯示,約30%的肥胖患者未意識到自己患有肥胖癥,59.2%的患者未曾與醫療專業人員討論過體重管理問題,65.1%的患者未被醫生診斷為肥胖,這表明肥胖的診斷與干預在我國尚未普及。肥胖患者對其健康風險缺乏全面的認識,導致了早期預防和治療的滯后。與此同時,媒體在肥胖問題的報道中,常常忽視其作為慢性代謝性疾病的特點,且往往將肥胖歸咎于生活方式不當或個人意志力的失敗;這種錯誤的媒體敘事方式進一步加劇了公眾對肥胖的誤解,使得人們未能全面理解肥胖引發的代謝和健康問題。
近年來我國通過推出“體重管理年”等多部門協作政策,推動肥胖防控的工作。但現有的政策大多停留在倡導階段,缺乏具體的實施細則和監管體系,導致政策在基層的執行不到位。例如,學校周邊的垃圾食品攤點依然泛濫,兒童肥胖問題并未得到根本遏制。此外,高糖高脂食品盛行,健康教育力度不足。許多食品和飲料廣告對兒童不健康。超加工食品推廣快于監管,健康食品可及性低,“糖稅”與食品標識政策缺失。政策的碎片化和執行力度不足,使得肥胖防控工作的實際成效大打折扣。與此同時,肥胖防治工作長期以來過于依賴治療而忽視預防,導致現有醫療體系未能有效開展肥胖的早期干預和長期管理。盡管國家在公共衛生領域投入了大量財政資金,醫療資源依然集中在疾病治療上,而對肥胖預防的投入明顯不足。醫保政策多支持肥胖相關疾病的治療,但對肥胖本身的預防措施卻幾乎沒有覆蓋。此外,基層衛生機構和社區的干預能力不足,導致早期篩查和健康管理難以有效開展??傊逝址揽匦Ч闹萍s因素不僅來源于公眾對肥胖危害的認知不足,還源于政策執行的不到位。要有效應對這一公共衛生問題,需要加大公眾健康教育力度,糾正傳統文化中的肥胖觀念,同時完善政策的執行機制,推動社會各界的共同參與。通過加強預防、提升政策執行力,并促進全民健康意識的提升,才能在根本上改善肥胖防控工作,降低肥胖對健康的負面影響。
▌二、過度依賴治療,忽視預防和長期管理,導致肥胖癥防控效果不佳
首先,當前的健康管理模式偏重于治療,尤其是藥物治療和短期干預。盡管藥物治療在減重上取得了一定成果,但這種治療方式未能解決肥胖的根本問題,即長期的生活方式管理和行為改變。藥物治療往往只能提供短期的體重減輕,且一旦停止治療,許多患者會面臨體重反彈。數據顯示,停用司美格魯肽和生活方式干預一年后,參與者恢復了大約 67.6%的體重下降,即反彈了約三分之二。這表明,單純依賴藥物和短期的醫療干預,并未從根本上改變患者的飲食、運動和生活方式。因此,治療雖然能夠解決肥胖的暫時問題,但缺乏對生活方式的持久影響,導致肥胖癥的復發率居高不下。
與此同時,肥胖癥防控的政策和醫療干預體系,過于側重于疾病治療,而忽視了預防和長期管理。在中國,肥胖癥的早期篩查和預防措施仍然不到位。多數地方的基層醫療機構缺乏針對肥胖的有效篩查機制和預防策略,導致大量肥胖個體未能在早期得到干預。即使肥胖癥已經發生,許多患者也未能得到足夠的長期管理和持續支持,尤其是在體重減輕后的維護階段。這種“短期治療,長期管理缺失”的模式,使得肥胖防控的效果大打折扣。此外,健康管理體系缺乏對患者個性化需求的重視。肥胖癥是由多種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包括遺傳、環境、心理和社會因素。當前的治療和干預方式過于集中于短期體重減輕,而沒有考慮到患者在長期管理過程中的情緒、社會支持、生活習慣等方面的需求。例如,很多患者在經歷短期減重后,面臨社會和心理壓力,可能會因缺乏有效的情緒管理和社會支持而導致復發。因此,肥胖癥的防控不僅僅是通過藥物或短期干預來實現減重,更應通過長期的行為改變、心理干預、社會支持等綜合手段來提高治療的持久性。
▌三、建立綜合健康管理體系,提升長效防控能力
為了有效應對肥胖癥及其相關慢性疾病,我國亟需建立一個全面的綜合健康管理體系。這一體系應結合多學科協作,整合生活方式干預、心理支持、個性化藥物治療以及代謝手術等多種手段,形成一個從預防到治療、從短期到長期的全方位管理模式。首先,肥胖癥的管理不能僅限于藥物治療和外科手術,而應更加注重綜合管理。應通過建立肥胖專病門診或專職管理團隊,實施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同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和大數據平臺,實時跟蹤患者的體重變化、生活習慣和健康狀況,提供個性化的反饋和建議,促進線上線下結合的長期管理。其次,生活方式干預是防治肥胖的核心。加強科學的運動處方、飲食指導和睡眠管理,幫助患者形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同時引入心理干預以應對情緒性飲食和肥胖帶來的社會壓力。通過行為改變和心理支持,提高患者的長期依從性,增強減重效果。此外,推動個性化精準治療至關重要。根據不同患者的肥胖類型、年齡、合并癥等,提供量身定制的治療方案。加強肥胖合并癥的管理,如糖尿病、高血壓等,確保肥胖患者能夠得到全面、規范的治療。進一步加強公眾健康教育,通過社交平臺、學校、社區等途徑普及肥胖知識,改變傳統觀念,讓大眾意識到肥胖的健康風險。同時,基層醫療機構應加強肥胖早期篩查,及時發現高危人群,進行早期干預。最后,政策支持和監管是肥胖防治的重要保障。政府應加大對肥胖防治的投入,制定具體實施細則,并加強執行力度。同時,應推動公共衛生、教育和食品行業等部門的協同合作,提高健康食品的可及性,減少高糖高脂食品的流通。通過以上措施,我國可以建立一個多層次、跨學科、個性化的肥胖管理體系,有效提升長期防控能力,減少肥胖率和相關疾病的負擔,推動全民健康的實現。
(作者:山東第一醫科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內分泌科 趙家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